泛審美時代

泛審美時代

泛審美指的是審美不再局限於少數知識精英們的活動範圍進入了廣泛的社會領域,包括商品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等。這是一種審美活動的泛化。只是,缺乏現代性審美眼光薰陶的大眾不可能具有傑姆遜說的“獨特的自我和私人身份、獨特的人格和個性”,他們的審美情趣更多的是經由文化產業的一種運作形式——媒介文化塑造起來的,他們自身所標榜的個人情調也只不過是一種錯覺罷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泛審美時代
  • 定義:一種審美活動的泛化
泛審美,當今時代的審美定位,泛審美時代的審美特徵,當代美學的使命,

泛審美

指的審美不再局限於少數知識精英們的活動範圍進入了廣泛的社會領域,包括商品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等。這一種審美活動的化。只是,缺乏現代性審美眼光薰陶的大眾不可能具有傑姆遜說的“獨特的自我和私人身份、獨特的人格和個性”,他們的審美情趣更多的經由文化產業的一種運作形式——媒介文化塑造起來的,他們自身所標榜的個人情調也只不過一種錯覺罷了。
審美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呈現不同的形態,美學(史)則隨著審美活動的轉換形成不同的研究主題。這種湯因比式的挑戰—應戰文化模式形成了一種時代——審美活動——美學理論的互動關係。應該說,當今中國社會正處於一種傳統/現代/後現代、東方/西方/全球化、官方/精英/大眾等的相互並峙、交織、衝突、對話和整合的拼貼狀態之中。對時代主題和審美活動的不同側重點,就形成了當今美學界的實踐美學、超越美學、生命美學、和諧美學、修辭論美學、生態美學和文化研究美學等美學理論構架。所以,要言說當代美學理論,我們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從哪個參照系去定位這個時代審美特色。

當今時代的審美定位

西方現代美學的出現與核心家庭和資產階級作為社會支配階級的時代特點相關的。美國文化批評家傑姆遜在《後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一文中曾說:“現代主義美學在某方面與獨特的自我和私人身份、獨特的人格和個性的概念根本相連,這些概念可望產生出它自身獨特的、無以雷同的風格。”這種與個體性關聯的西方現代美學將審美活動與認識活動、道德實踐活動嚴格分開,並把它從周圍世界中獨立出來,這樣就形成了西方現代美學的重要特徵:審美自律(aesthetic autonomy)、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或審美無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自王國維開始經朱光潛一直到現在,這種對審美現代性的追求也一直構成了中國現代美學努力的一個方向。應該說,這種審美現代性的追求對於中國當代美學來說也是極具意義的。然而,事實殘酷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過程,使得中國在還沒有完成這種審美現代性追求時就被拉入了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消費社會審美景觀之中。消費社會的蒞臨,就使得我們有必要重新對時代主流審美特徵進行一下定位。
時代審美定位意味著的對整個社會多數人即大眾群體的審美活動特徵的定位。藉助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縱深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大發展,人們收入的增多,一個龐大的大眾群體業已形成。市場經濟一方面使個體從集體的認同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使個體迅速地轉化為大眾。這種缺乏現代性思想啟蒙的個體,他們沒有經過主體性/個體性的充分發展就迅速匯入了大眾群體。這一特徵,決定了當代大眾文化的特點。大眾作為具有一定經濟地位(中產階層)和文化水準(尤其推崇小資情調)的消費型群體,他們對商品的消費已經不再僅僅滿足實用的需要,而且也要求這些商品體現他們的審美情趣。所以,整個社會的商品(包括文化產品)生產為適應這種大眾消費品味就呈現為一種審美化傾向。這種商品的審美化傾向就使得整個社會進入了一個審美時代審美可以說對當今時代的一種審美定位。

泛審美時代的審美特徵

審美時代審美特徵與現代性美學的一個最明顯區別就是利害性對審美活動的介入。我們可以簡單地從審美對象(即消費商品)和審美主體(即大眾群體)兩個概念來看一下審美時代的利害性審美特徵。
這種利害性表現在審美對象上就主要體現為形式化法則、虛擬性法則和欲望敘事性法則在審美對象上的運用。首先形式化法則。消費社會的絕大多數商品都極為注重產品的設計和包裝,它們通過誘人的線條、搶眼的色彩等花哨的形式和迎合大眾精神要求的內容營造了一個個引人矚目的消費文本。作為大眾的消費者正在對這種外表形式的迷戀中選擇自己的產品。形式化法則的運用,使得審美性與實用性緊密相連。其次虛擬性法則。虛擬一個情感氛圍商品消費的重要促銷手段。消費文本的內容情感、形式情感和冷暖色調等都經由生產程式製造出來,迎合著脆弱而多愁善感的現代都市人。這一點在流行歌曲里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們與其說歌手在傾情於音樂不如說他們在演戲,而當你被他們的表演感動時,你也就完成了對自我情感的虛擬歷程。正由於人的情感虛擬需求的持續性,維持了消費社會中生產與消費的二元抵消模式。虛擬性法則的運用,使得審美對象的情感表現性衰微。再次欲望化敘事法則。消費社會的商品超越了現有的道德準則,它追逐的一種表達的快樂,強化的觀賞的效果,給大眾群體提供了一幅感性滿足的全景圖畫。而大眾欲望的滿足期待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市場需求,生產和消費在這裡完成了市場價值規律的經典之例。流行歌曲里的情愛追逐,各種刊物的明星劇照,影視節目的半裸鏡頭,廣告台詞的性影射、小說敘事的性愛描寫等都對欲望化場景進行了強有力的表達。欲望敘事法則的運用,使得審美性與生理性緊密關聯。 利害性表現在審美主體上就體現為審美個性的喪失、審美意蘊的削平、審美情感的式微等方面。審美個性的喪失,使得傑姆遜所說的的“自身獨特的、無以雷同的風格”已經不再具有。中國大眾群體由於沒有經歷審美現代性的洗禮,在消費社會中,他們的審美趣味更多地由媒介文化決定的。電視、報刊、雜誌、廣告牌等媒介文化的無孔不入使得大眾的審美趣味更多地跟著這些媒介文化在轉動而失去了自我的決策力。媒體的炒作和包裝使得本來一般的商品也得到了大眾的青睞。審美意蘊的削平使得傳統的美學深度模式不再具有。審美時代的消費品不同於傳統美學領域的藝術品,它在展現自己的感性形式的同時,主要用於消費者占有和消費的。這種時效性使得商品自身的審美性以及大眾對商品審美性的注重只可能流於表面。這種表層的審美性必然帶來審美深度意蘊的削平。審美情感的式微使得傳統意義上的“高峰體驗”不再具有。在傳統的審美情感滿足中,移情衝動可以讓心靈得以持久淨化,抽象衝動則讓心靈得以安定和永恆。而大眾情感在商品消費中注重的只是片刻的歡娛。消費商品的平面模式使情感很容易進入也很輕易走出,呈現為一種瞬間化的情感傾注。
審美時代審美性與實用性、生理性、媒介文化、消費文化的緊密相連,使得審美已經不再傳統意義上的較為純粹的活動了,時代特色已經使它成為了一種極具功利性的混合行為。

當代美學的使命

消費社會的這種審美轉向,引起了當代美學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就中國目前流行的美學流派來說,多數也是建立在對這種審美景觀的反思上的。如超越美學、生命美學等就是試圖用個體生命性和文化性來抵抗這種審美主體個性的喪失、審美意蘊的削平和審美情感的式微;和諧美學、生態美學則想在消費社會中重建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和諧;文化研究美學則想在深入審美現象及其背後的經濟、政治等因素的研究的同時,對當代審美文化提出相應的巨觀性措施。而商品美學、廣告美學、科技美學、醫學美學等套用美學的滋生更直接面對時代審美現象而出現的。所以,要辨認採用何種美學策略更符合時代審美轉向,就必須對消費社會出現的審美景觀帶來的積極和消極意義有種清醒的認識。
從積極方面說,一方面,消費時代審美傾向使得審美開始走向了一片廣泛的日常生活空間,這一空間為美學的重新繁榮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另一方面,審美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審美特徵也拓展了人的審美空間。如形式化法則使人的感性生活更加豐富化,虛擬性法則使人的想像空間更加多樣化,欲望敘事法則使人的“力比多”能量找到了一條宣洩的途徑。媒體對審美的大量介入也為一種可能的審美導向提供了基礎,而用來消費的審美文化也為市場的繁榮和藝術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從消極方面說,審美導致的審美個性的喪失、審美意蘊的削平、審美情感的式微等又不利於人的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更使得純粹的藝術創作邊緣化。
鑒於此,美學理論的當代使命就是如何去維持一種審美審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間的張力。就目前時代的發展趨勢而言,用美學力量去抵抗這種時代的潮流注定徒勞的。同樣,用美學力量去徹底的歡呼這種審美圖景也會使得美學的批判力量得以消解。這樣的話,以反思審美現象為本性的美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對審美時代持有一種謹慎的批判態度當代美學最為可取的。具體操作而言,美學工作者不應該加入一種商業運作模式中去為審美現象搖旗吶喊,而應運用自身的知識和感覺去客觀的評價這些審美現象,並給大眾一種輿論的導向作用。這應該一種未竟的美學現代性在消費社會裡的繼續。但這種現代性美學策略的實行建立在堅實的審美現實基礎上的,比學院派精英們所做的美學現代性努力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和現實性。另外,美學工作者還應該加強對邊緣性的純粹藝術現象、古典美學資源時代化和西方審美資源中國化的研究,使之有一種對主流審美文化的衝擊性。這樣,就有可能導致一種更高審美層次的消費品和大眾趣味的出現。那時,時代審美景觀就會另一翻天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