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

日本淨土宗祖,諱源空,法然是其房號。1133年(長承二年)四月七日誕生於美作國久米南條岡莊(今岡山縣久米郡久米南町誕生寺)。

創立了日本淨土宗,繼承了善導大師的理論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然上人
  • 別名:源空
  • 國籍:日本
  • 出生地:美作國久米南條岡莊
  • 出生日期:1132
  • 職業:高僧
  • 信仰:佛教淨土宗
  • 主要成就:弘揚阿彌陀佛本願
  • 代表作品:《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枚起請文》
誕 生,出 家,修 道,回 心,入 淨,開 宗,論 義,選 擇,制 誡,遇 徙,行 化,西 逝,門 流,略傳,臨終祥瑞記,經典開示,一枚起請文,十念法要,主要思想,

誕 生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傳說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傳說在他誕生之際,有紫雲降白幡兩條落於庭中椋樹之瑞異。幼名勢至丸。父名漆間時國,母秦氏,為當地之豪族。其時,父擔任久米郡維持治安職務的押領使。
法然上人法然上人

出 家

上人九歲時,父不幸遭遇稻岡莊預所(派出所)明石定明之夜襲,因負重創。父臨終囑上人勿將仇報仇,不然將永無了期矣。上人乃投菩提寺(岡山縣勝田郡奈義町高丹)依叔父法覺觀修業,聰慧非凡。

修 道

1145年(天養二年)上人十三歲,持其叔父所書的《進文殊像一軀》的介紹信,登上佛教重鎮的比睿山延曆寺。先投北谷持法房源光,繼依西谷功德院皇圓為師(《扶桑略記》的撰著者,關白藤原道兼之五世孫),1147年(久安三年)於延曆寺戒壇院受戒,學習天台三大部教典。1150年(久安六年)人睿空之門,遁居於西塔北谷之黑谷(青龍寺),時上人十八歲,由睿空上人賜房號法然,並將比睿山最初之師源光與自名各取一字,命名源空。

回 心

上人於修行佛道中,深察由戒定慧三學進道之難,以“非三學之器”自居,致力求索簡易穩便之修行法門。其時,黑谷有於別所(靜室道場)隱居專修念佛二十五三昧的“隱居聖” (即如俗謂“老修行”),此法由源信僧都所倡導,源信有《往生要集》之述作。上人受持披誦,頓覺相契,遂決定修持念佛法門,矢志往生彌陀淨土,終生不易。

入 淨

上人二十四歲時,下比睿詣嵯峨,參籠於釋迦堂(此時奉有東大寺沙門然於987年,寬和三年由宋請來之栴檀釋迦佛像,倍極莊嚴,為道俗欽崇,至今猶盛)。繼而行腳佛教初盛地之南郡(奈良),接觸到與天台淨土教有所不同的淨土教,元興寺有肇自智光的三論淨土教,東大寺有永觀、珍海相傳的淨土教等,愈益加深了對淨土法門的體會。同時,復於黑谷悉心鑽研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

開 宗

1175年(承安五年),上人四十三歲時,基於觀經疏散善義:“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仗佛願力往生淨土”之要義,偏依善導一師,開宗立教。降比睿山,先居廣谷游蓮房,尋移居於東山大谷之吉水。時值源平戰亂,天災人禍頻仍,上人所倡厭穢欣淨,簡便易行之念佛法門,遂應運而行,廣為社會上下人等所信仰,上人之德譽廣被於東海、北陸諸地。

論 義

1186年(文治二年),天台宗顯真為發起人,邀招上人於洛北之大原,集諸方知識大德——光明寺之明遍,笠置之貞慶,東大寺勸進之重源,天台之智海,證真等三百餘人,舉行論辯,討論上人所倡之專修念佛法門,此即有名的“大原談義”。蓋法無高下,契機為貴。猶藥無貴賤,對症為佳。經過這一番議論,不僅專修念佛之真義,普為佛教界所聞知,而上人之德望,亦隨之光大。

選 擇

當平氏全盤時期處於失意狀態的九條兼實,隨著源賴朝登上政治舞台而顯達起來。1186年(文治二年)由右大臣擢升為攝政,越三年又兼任太政大臣。他於此時皈依上人,成為上人熱心的護法者。其後,兼實雖因建久政變(建久七年)而失官,仍為上人得力之外護。迨其晚年,終依上人為戒師而得度出家。上人重要撰著《選擇本願念佛集》(建久九年撰),便是應兼實之請而撰寫的。由是專修念佛之淨土法門,遂迅速晉及於全國各地。

制 誡

1204年(元久一年)延曆寺僧徒,以法然別樹一幟,訴於天台座主真性,要求停止專修念佛。時以法然為天台宗之僧侶,議定應由本宗處理。是年十一月,上人於京中集合門人實行“自肅自戒”,制訂“七個條之制誡”,門下包括親鸞(綽空)等,由一百九十人簽名(原件現存京都小倉山之二尊院),申述對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之輕謗,對念佛以外的修持聖道門諸餘行者之方爭論,對淫酒食肉之勸誘,將守持戒律者目雜行等。皆所禁制。將此進上天台座主,以證實無違背之意。

遇 徙

1205年(元久二年)九月,南都興福寺僧徒,將“九個條奏狀”抗訴於院,告發上人無敕許而立念佛之新宗,專修念佛與日本諸神相背反等“過失”。然以興福寺為氏寺之藤原氏中,甚有支持上人者,加以專修念佛一法已廣行世間,實不可得而輕率禁止,院之審議,一時未行。可是,1206年(建永一年)末之時,上人門徒住蓮、安樂二人,將善導大師的“六時禮讚”譜以哀婉之調,頗流行於一時。當後鳥羽上皇離院巡幸熊野山時,院之女史二人依投住蓮、安樂出家為尼。於是,當院以興福寺奏狀為口實,彈壓下來,九條兼實此時亦無能為力。追究責任及於上人,被判刑配流於四國地方,此時上人已臻七十五歲高齡了。

行 化

上人被配流之所,原先定為土佐國,因兼實從中斡旋,改配於九條氏領地之贊岐國(香川縣)。兼實對上人這一叵測之遭遇,心情沉痛異常,相送上人出京後,遂即西逝。上人泛舟下淀川,過攝津經之島、播磨高砂、室津,經鹽飽島抵四國。沿途之中,隨緣垂教,揚化頗多。一般民眾漁夫農民,乃至游女(艷裝彈唱於舟間之伎女。當年曾受上人教化之游女元祖名友君者之墓及塑像,今仍存於室津之淨運寺)皆無不受教。於當年內,雖蒙赦免離去四國,然猶未許入京,上人乃隱棲於攝津之勝尾寺,經四年之久。

西 逝

1211年(建歷一年)末,蒙準歸京,仍居東山大谷吉水草庵。翌年正月示疾。正月二十三日,作為顧命之遺訓,寫下楷定一宗要旨以防後世曲解師意的三百餘字的著名《一枚起請文》(原件今存大本山黑谷金戒光明寺,為一宗獨一無二的法寶)。1212年(建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上人所作已辦,安詳西逝。時年八十歲。

門 流

由上人開宗立教的淨土法門,受到僧俗民眾的廣泛崇奉。即修行聖道門之他宗大德對上人亦亟尊崇,如聖覺、明遍、重源等。上人的門人弟子,繼承紹隆淨土法門者,主要有幸西 (一念義)、聖光(鎮西義)、隆寬(多念義)、證空(西山義)、長西 (諸行本原義)等。
上人入寂後,其東山大谷墓堂成為專修念佛者皈依之中心地。墓堂建成後,由信空管理。上人滅後第十五年,即1227年(嘉祿三年),比睿山延曆寺僧徒掀起所謂“嘉祿法難”。專修念佛指導人物的隆寬、空阿彌、幸西三人,遭到配流之刑。天台山門徒眾,欲掘出上人遺骸放流於鴨川。由於信空事前謀慮,趁夜將上人遺骸奉遷至嵯峨,時為1227年(嘉祿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之夜。更於翌年正月二十五日於粟生野荼毗,奉遺骨安葬於嵯峨二尊院境內之雁塔。其後,於東山大谷,修復了上人墓堂。作為上人之遺蹟,知恩院的完成,則是由此以後又經過約二百年的事情。

略傳

上人之父姓漆間名時國,奉朝廷命管領一部落,母秦氏。父母嘗慨嘆年滿四十,未有子嗣,於是夫妻沐浴,前往寺院祈求,七日夜念誦不懈,滿七日之夜,非夢非覺間,見一老僧攜一把剃刀讓她吞下,從此懷孕。時國便預測必生男子,且將出家,為一代宗師。此後秦氏自然心常柔善,身無惱苦,深歸三寶,不食葷腥。
誕生時有白幡兩首,自天而降,懸於庭前椋樹,鈴聲鳴空,光彩奪目,因而此樹名為兩幡椋。
上人頭頂圩而有棱,眼睛重瞳,黃而有光。幼年時動輒向西欽敬,又自稱‘勢至’,故父母為其取名‘勢至丸’。四、五歲以後,見識如常人。九歲時,父親被敵人殺害,交待前‘勢至丸’說:‘這是我的宿業,絕對不可懷恨敵人,以怨不能止怨,如懷報復之心,將生生世世在在處處,互相爭殺,導致輪迴,無有窮已。我傷我的痛,別人也傷他的痛;我惜我的命,別人也惜他的命。人同此心,回想我身,便知他人。人生在世,必殺物命,後生必又受其報應。願斷絕今生之妄緣,忘彼怨敵,若不忘怨敵,則何生何世,能斷生死之絆。汝若成人,祈往生極樂,思自他平等之利益。’遺言交待完後,便向西方,高聲念佛,如眠而終。 上人是菩薩之權化,幼稚失父,亦是化導之方便,正所謂世間無常,人生是苦;且少年便發向道之志,深厭世間名利,亦是不忘慈父最後之遺言。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這一年上人投當地之菩提寺觀覺法師處受學,慧解敏利,有一聞千悟之識。觀覺法師惜其器量不似凡人,不忍埋沒邊地,便將上人送至京都佛學重鎮之比睿山,投於源光法師座下。途中偶遇法性寺之忠通,忠通特別下車致敬,連隨從都覺驚訝;忠通說:‘此童目光射人,知其必非凡流。’既登比睿山,不久源光法師說:‘此是良驥,不是朽索所能羈。’於是再送至天台宗之哲匠;皇圓阿舍黎處。阿舍黎一見上人神情拔群,知是大法器,便很高興地說:‘我昨夜夢見滿月入室,豈非先兆嗎!’於是便納為弟子,登壇受戒,這一年上人十五歲。不到三年,稟受天台教理,晨夕熏練,究徹壺奧。皇圓法師以天台宗之棟樑期之,而上人不念榮名,堅心出離。十八歲遁足跡黑谷,師事睿空法師,空法師是一乘圓戒和尚,三密瀉瓶大阿舍梨,見其雖然年少,但出離之心,無人策動,‘法爾自然’而發,深加讚嘆,便以‘法然’為上人之號,而以‘源空’為名,即取最初之師源光之‘源’,與後師睿空之‘空’,從此稟受圓頓大戒,嗣其正統,又傳瑜伽秘法。
上人好學不疲,一切經律論,鑽研忘眼;自他宗章疏,展覽無倦。此外遍讀中國、日本兩朝傳記,及古今諸德秘書,又訪各宗洪才,面談義理、探諸家奧旨,皆蒙印可。上人曾說:‘我讀書三遍,義趣自彰,不用勞思。’故諸宗經論,不從他問,皆自得旨。上人閱讀藏經總計五遍,益增神智。不唯精內典,旁及諸子百家之書,博學強記,獨步當代,故舉世尊稱為‘智慧第一’。上人不只深明諸宗教理,修行亦多有證驗。曾限三七日修‘法華三昧’,感普賢菩薩乘白象來證明。又感山王大權現,現形護衛。
又於披覽《華嚴經》之時,有小青蛇蟠機案上,法弟信空看了很害怕,把它抓到外面去,回來看它還在原處。當夜信空夢一大龍來說:‘我是守護《華嚴經》的龍神,請你不要再害怕。’
又每入真言密觀,常感連華、羯摩、寶珠之瑞相。
又曾夜間讀經,雖未點燈,室內明亮,弟子覺得奇怪,見室內全無燈火,而從外面看進去,光明徹照,深覺不可思議,而流隨喜之淚。
又曾讀書,額前放光,不用燈照。夜間室內,無燈自明,猶如白晝。如此之事,常常有之。《觀經》云:‘大勢至菩薩又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上人是勢至應身,故常現光明,也是自然的。但是上人心猶未洽,獨於善導大師之《觀經疏》尤所仰信,更重讀三遍,忽然悟彌陀超世願意,謂‘罪重亂想凡夫,以彌陀本願力為強緣,決定可得往生報土。’歡喜踴躍,猶如暗夜遇大明燈,立即捨棄從來所習聖道,專宗淨土,念佛往生,以為通津。一夜嘗於夢中感善導大師來謂:‘我是唐善導,汝能弘通專修念佛,故來證明。爾來弘法無塞,遍至四遠。’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合於佛意,故來證明。
上人四十三歲離開黑谷,駐錫洛東吉水,開創淨宗,盛弘專修念佛,遠近四眾,感服歸投,猶如百川之朝大海。 高倉天皇聞上人道譽,特加崇尚,詔入宮中講授淨宗要旨,至於妃嬪、公卿、百官之屬,都來受教。一日西太后請上人於西門院說法七日,有蛇蟠於門扉上不去,作聽法姿勢,至法筵圓滿日,此蛇忽然死去,蛇頭裂開,大眾有人見其神識彷佛似天人,飛騰衝霄而去。應是乘聞法功德,脫畜牲之報,直生天上。
當時首相藤原兼實,篤敬上人,曾請上人於月輪殿咨決淨宗要義。講畢辭出,行至殿前橋上,兼實下拜於地落淚不能仰,不久才向左右侍從問說:‘上人頂上現金色圓光,足踏蓮華,離地而行,貌如大勢至菩薩,你們見到嗎?’有人見到,有人沒見。因而此橋號為‘圓光橋’,而以上人為生身之佛,尊崇益篤。
又曾於靈山寺舉行二十一天之佛七,第五日夜半,有一、二人見大勢至菩薩跟隨大眾經行念佛,於是向前頂禮,瞻仰良久,菩薩之形才轉成法然上人之相,而更加精進。 又公胤僧正曾夢見上人前來說法,其中有一首偈說:‘源空本地身,大勢至菩薩,教化眾生故,數度來此界。’ 上人暗瀉本地密因,隨機不同,但以大勢至菩薩之應化身,其證最多。弟子勝法曾畫上人之像,並請上人親自題贊,上人不假思索便寫《勢至圓通章》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之文與之。
又在贊州生福寺時,上人手刻勢至像,作一偈密藏著。偈中有‘法然本地身,大勢至菩薩,為度眾生故,顯置此道場’之句。 又弟子直聖,曾在熊野山犯病,但因懷念上人,想要趕回京都探望,夢大權現向他說:‘汝命將不久,不宜歸去,法然上人為勢至菩薩應身,汝勿慮也。
上人於八十歲之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往生,往生前數日向弟子們說:‘我前身在天竺為聲聞僧,常行頭陀;今來本邦學天台宗,最後開淨土門,專弘念佛。’弟子勢觀問:‘聲聞僧中之那一位?’上人答:‘是舍利弗。’又有弟子問:‘師今往生極樂世界否?’上人答:‘我本是極樂之人,自然還歸極樂。’ 舍利弗是釋尊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佛說《阿彌陀經》時,呼叫舍利弗三十六次,以他為對告眾。舍利弗尊者既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勢至菩薩又是彌陀智慧的顯現,故同稱‘智慧第一’,同稟‘淨土法門’,也是法爾自然之事。今法然上人亦然:‘勢至再來’、‘智慧第一’、‘開淨土門’,可謂前聖后聖,其揆一也。諸弟子設彌陀像請上人瞻視,上人以手指上空說:‘更有佛現真身,你們見到了嗎?我十幾年來常常看佛菩薩真身及淨土莊嚴,而絕不向人說,今已將臨終,莫妨告訴你們。’
二十二日弟子們都去休息了,只有弟子勢觀一人在,有一貴婦人乘車而來,請求單獨與上人見面,敘話很久。回去時勢觀頗覺奇怪,尾隨其後,尚未去遠,忽然不見,回來問上人,上人回答:‘她是韋提希夫人。’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聲念佛,結緣道俗,滿庭合音。到了二十五日正午,披僧伽梨,頭北面西,誦:‘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偈,怡然而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六。
寂之前五日(二月二十日),紫雲??。覆於房上,顏色鮮明,狀如圖繪佛像,道俗貴賤,遠近緇素,見者流感淚,聞者嘆奇異。弟子們說:‘已有紫雲之瑞,師往生之時近了吧!’上人說:‘善哉!令見聞之人,增長信根。’
二十三日洛下傳言:‘東山有紫雲瑞。’
二十四日紫雲大起,覆於西山,樵夫十幾人都看到。
又有某尼師前往廣隆寺,路見紫雲,便將此奇瑞告訴大眾。
往生後十六年,弟子們開啟遺體之石龕,全身儼然,面容怡悅,奇香芬馥。緇白千餘人護送遺骸。移至西郊荼毗,時異香熏發,紫雲垂於松樹,因而號為‘紫雲松’,建堂於此,長行念佛,現在的光明寺是其遺蹟。
法然上人往生時彩雲的奇異,荼毗時遺骨的勝相,略如上述;而平生靈瑞,滅後感應,尤其難以盡記。凡此瑞應,在在顯示法然上人不是隨業受報的生死凡夫,而是倒駕慈航的大權菩薩,為憐愍五濁凡愚,以無邊光力,不來而來娑婆,開淨土門,示‘一向專念’之義,明‘惡重凡夫決定往生報土’之理。如同釋尊八十年應化已畢,頭北面西,誦‘光明遍照’之偈,不還而還歸淨土。
知恩院勢至堂知恩院勢至堂

臨終祥瑞記

建曆元年(一二一一)十一月十七,有歸洛之敕許,中納言藤光,親奉綸命到勝尾。因同月二十日,師還洛東大谷。緇白奔走,如逢父母,悲喜交流。
同二年(一二一二)正月二日,少覺四大不愈,從來所患不餐之氣轉增。自爾唯語往生一事,不復余言;高聲念佛,宛如平生;雖睡眠間,唇舌尚動。又比年老病相侵,耳目稍衰;大限已近,反覆聰明,不亦奇乎!
同三日語諸弟曰:我前身在天竺交聲聞僧,常行頭陀;今來本邦學天台宗,竟開淨土門,專弘念佛矣。諸弟問曰:師今往生極樂世界乎? 答曰:極樂吾本邦也,盍歸去乎!
同十一日辰刻,起坐合掌,高聲念佛,殆過於平時,聞人皆零淚。乃告諸弟曰:汝等高聲念佛,今阿彌陀佛來。
因為讚嘆念佛功德。少時又曰:觀音勢至及海會聖眾來,汝等見不?諸弟對曰:不見。曰:汝等至心念佛,必得見之。又諸弟乞安佛像於前,手系五色線,以為臨終引接之助標。師笑而指空曰:此外又有佛乎?吾十餘年來,念佛功績,三昧成就,頻見彼土佛菩薩及諸莊嚴;於予何用假助標乎。
同二十日當坊上紫雲起,雲中更有彩雲,色甚鮮明,狀如畫佛,諸人見之,隨喜感嘆。弟子白曰:已有紫雲之瑞,師往生其近乎?師曰:善哉!令見聞之人,增長信根者。
同日未刻,師仰首見空,自西至東者五六度。諸弟問曰:師見佛乎?曰:佛菩薩來迎接於吾也。
同二十三日,洛下傳言,東山有紫雲瑞。
同二十四日午刻,紫雲大起,覆於西山,樵夫十餘人皆見之。又有尼某者,詣廣隆寺,路見紫雲,以相傳諸人。
師自覺期迫,愈力念佛。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聲念佛,或一時或半時,歇又勤無斷時,其勇進也過於平生。弟子數輩更相助音,結緣道俗,滿庭聽之。
二十五日午刻,被著慈覺大師傳來僧伽梨衣,頭北面西,誦光明遍照四句之文,已如入禪定而化。
世壽八十年,為僧六十六夏。實建歷二年(一二一二)壬申正月二十五日也。都下道俗,競來哭泣,連日如市。

經典開示

一枚起請文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
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大正藏》八三、二三六)

十念法要

不顧妄念余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名號。
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

主要思想

《法然上人全集》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現將善導大師本願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使讀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記,容易掌握領解:
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三、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客群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六、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七、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八、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念佛)。”
故“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是佛法精華、佛教結論。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導大師之“觀經流通釋文”而建立淨土宗,以顯明“散亂凡夫,但稱佛名,則乘佛本願,必生彌陀報土”之宗義。
以此明知:信有彌陀,信有極樂,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願生而念佛者,則不論何時、何地、何人,無不往生極樂。
亦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本願)之宗旨,簡表如下:
簡表簡表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目的在於開創淨土宗,若不別開淨土宗,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則淨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針不知;欲修淨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雜信雜修,甚或求渡無津,望洋興嘆。然若建立淨土宗,則淨土之教行信證:亦即目標與方法,了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誤導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而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義,則凡欲了解善導大師之淨土精髓者,若虛心細讀《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淨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而忠誠虔敬專一無二的傳此思想,加以純粹不雜、簡明精要、踏實穩健的開展,令人如日朗照、心開意解、歡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淨土教理的精華,他力行人的龜鏡;篇篇直指彌陀肝心,句句顯露救度本懷。
是本願的骨髓,信心的腑臟,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六道苦海的慈航;飢者的佳肴,貧者的寶珠;歧路的指標,浪者的歸宿。
恐懼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
空虛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
濁世惡機:欲於今生往生,直入報土,速證佛道,不可不閱。
末代愚人:欲於現在斷疑,徹底安心,永除恐懼,不可不讀。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取之不竭,讀之不厭;其味無窮,常看常新;佛恩橫流,法喜四溢。
此書是彌陀真意,釋尊本懷,諸佛護念之書,有緣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同是彌陀勢至應化,同是現生證入三昧,同是才學智慧高邁;同以淨土法門為專宗,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故其淨土思想,是淨宗正脈、淨宗標準。若後之學者、善知識,或任何人,其著書立論,與此二祖相背,則棄而不依;因為此之學者、善知識等,仍是凡夫,未證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論,若不全依祖師(善導、法然),則難免所謂“別解別行”,而別立新義,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淨宗寶典,於唐武宗滅法浩劫後,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瀛。但,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則不只寶典埋沒,乏人問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法然上人全集法然上人全集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此解釋是原則、標準,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列表於後:
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解釋云: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於《往生禮讚》解釋云: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故知: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故淨宗宗旨即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應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云: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