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動畫

法國動畫

法國動畫以短片居多,為了保持其獨特的清新風格,法國動畫大師們沒有像迪斯尼一樣走動畫工業化的道路,而是選擇了不斷革新的創作之路,這樣的選擇把法國動畫帶到了世界動畫藝術的領先位置,也導致了法國動畫無法規模化生產,因而長片少之又少,但每一部法國動畫長片無一不是動畫精品。這些法國動畫精品的誕生,標誌著法國動畫逐漸走向新的繁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國動畫
  • 風格:清新風格
  • 意義:標誌著法國動畫逐漸走向新的繁榮
  • 代表人物:Georege Melies
法國電影大師Georege Melies(喬治·梅里愛1861—1938)
1902年拍攝了科幻電影《月球之旅》,其中使用了大量動畫技術,在法國動畫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1907. Vitagraph技師發明逐格拍攝法,法國人Emile Cohl(埃米爾·科爾1857—1938)作為高蒙公司專門攝製特技電影的導演,發現了“逐格拍攝法”的秘密,成為歐洲把“逐格攝影法”套用到動畫的先驅者之一。
Colh主張動畫製作技術的創新,進一步發展了卡通片的拍攝技巧,首創了遮幕攝影技術,可以將動畫和真人表演結合在一起。Emile Cohl是法國動畫電影的創始人,被奉為法國動畫之父。他的動畫製作技術對後來的動畫大師產生了很大影響。
Colh的第一部動畫《幻燈戲》(1908)以炭筆描繪造型,長80秒,繪製畫稿2000張,是一部表現形狀變化的動畫,他所表現的劇情具有當時法國喜劇的創造性和自由發揮的特色。Colh共創作了250餘部動畫短片:《活躍的微生物》(1909動畫),《西班牙的月光》(1909真人表演與動畫結合),《小人國的小丑先生》(1909木偶片),《在途中》(1910第一部剪紙片),《小浮士德》(1910木偶片),《無法預料的變形》(1913)《未來開始於現在》(1917真人表演與動畫結合)……
1932年俄裔法國籍動畫大師Alexandre Alexeieff(亞歷山大·阿歷克賽耶夫)和Claire Parker(克萊爾·帕克)用他們所發明的針幕動畫,將穆索斯基的音樂《荒山之夜》拍成動畫。
1973年法國AAA工作室成立,AAA—Animation,Art graphique,Audiovisuel(動畫、設計和電影),該工作室致力於多元性的創作風格,以大膽且具意義的影片為基礎,作品充滿新意。早期以雅克·羅素的《傻豆》系列一舉成名,其後AAA工作室的短片屢獲國際大獎:1975年皮歐特·康勒《重複的方塊》,1982年米雪爾·奧斯璐《駝子傳奇》,雅克·羅素《關於血液》,1984年派屈克·丹尼奧《大海之子》……
Paul Grimault(保羅·格里墨1905—1994)1931年起開始嘗試卡通片拍攝,30年代曾拍過廣告卡通片,1940年後保羅·格里墨拋開迪斯尼動畫產業模式,以一種全新的創作手法拍攝了幾部精細而稍帶文學氣息的短片:《賣筆記本的商人》(1942),《稻草人》(1943),《偷避雷針的人》(1944)。戰爭使他未能完成動畫長片《大熊號的乘客》,這部9分鐘的動畫,在1943年底得以推出。他的傑作是那部令人難以忘懷的《小兵士》(1947),動作靈活、動人而優雅。這部卡通片系根據雅克·普列維所寫的劇本拍攝,是對戰爭的一個激烈而悲痛的譴責。
根據安徒生童話,仍由雅克·普列維編劇,格里墨花了五年功夫來製作《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1952),但是格里墨未能完成這部長片,觀眾看到的是經過刪剪、上色由別人完成的影片。此後,格里墨又回到製作廣告片的老行業。
直到二十幾年後,這部把浪漫的童話與殘酷的法國大革命完美地結合在一切的卡通片,才在其他導演的幫助下完成後期製作,片名改為《國王與小鳥》於1979年公映。電影公映後隨即成為現代動畫電影的經典,它感動的不僅僅有今天全世界最有名的動畫大師宮崎駿,還有整整一代看過它的青少年。全片活潑生動,自始至終貫穿著智慧、幽默和政治色彩。用一隻會說話的小鳥串起整個劇情,將善良牧羊女愛上掃煙囪小伙子的傳統故事用極具想像和幽默誇張的手法,鋪陳出令人驚嘆的經典畫卷。而畫面的流暢度更是不似70年代末的作品,色彩協調與畫面的流暢度都是一流的。
1984年Jean-Francois Laguionie(傑—弗蘭西斯·拉奎尼)導演62分鐘長片《沙漠之書》,賽璐珞與剪紙動畫結合的手法,製作精良,秉承法國動畫一貫特點。
1998年動畫長片《嘰哩咕與女巫》公映,130萬人前去觀賞,票房收入高達650萬美元,這部作品進而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現象。該片獲1999年法國昂納西國際動畫節最佳影片和最佳動畫長片獎,芝加哥、芬蘭、葡萄牙、加拿大、英國……多次獲獎。
本片的原作劇本導演是第一次著手製作動畫長編作品的米雪爾·奧斯璐(Michelocelot),他的童年是在非洲的肯亞度過的,導演本人還是位日本文化愛好者,年輕時曾鑽研日本畫,所以該片畫面還有點日本風。精美、充滿裝飾味道的畫面以及獨特的故事情節使“嘰哩咕”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明星。
本片在美國上映時甚至有影評提醒父母:本片非常的不迪斯尼,裡面不但有許多裸胸女人,而且坦率揭露生命與死亡的真相。
2000年出品《想做熊的孩子》編劇:本特·海勒 導演:詹尼克·哈斯塔波 。本片是一部充滿極地原始生命力的法國動畫電影,源自古老的愛斯基摩傳說。影片鼓舞每個年齡層的觀眾,重新燃起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也令人重新思索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影片中的動畫製作簡單流暢,色彩柔和,單純的水墨線條和極富原始風情的電影配樂,向觀眾展示出北極的壯麗景色,更烘托出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本片於2000年推出後受到了各界一直好評,是歷年來數一數二的唯美動畫影片之一。影片不僅將音樂與藝術作了最純粹的結合,同時也衍生出對生命與環保的人文關懷,完美地將單純的卡通片變成了感人且充滿詩意的電影。 簡潔的線條勾勒的明快畫面,可是那一顰一笑卻那么動人,牽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讓我跟著憂傷和快樂。法國卡通片的魅力,來得溫和卻持久,悄悄的滲入,不由得已經跟著它悲喜。 本片於2000年推出後受到了各界一直好評,是歷年來數一數二的唯美動畫影片之一。影片不僅將音樂與藝術作了最純粹的結合,同時也衍生出對生命與環保的人文關懷,完美地將單純的卡通片變成了感人且充滿詩意的電影。
2003年《美麗都三重奏》編劇、導演 Sylvain Chomet(希爾文·舒梅特)。
三十年代是資本主義走向壟斷的時代,機械大工業高速發展,資本向少數壟斷財團手裡集中。隨著這場工業和社會變革洪流到來的是大量淪為機器工業文明附庸的無產階級,在技術革命的旋渦中迷惑,然後成為這個機器社會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微不足道,隨時可以被無情拋棄。時隔將近七十年,類似的場景和苦澀的回憶被搬上了水彩畫風格的卡通片,讓我們重溫了那場社會劇變下小人物的苦澀、壓倒一切的商業力量和工業革命的激情
鋼筆水彩畫唯美的浪漫氣息,鮮明的色彩和奔放的筆調勾勒出一個夢幻般的鮮明世界。這些純粹而富有情緒化的色彩,不是迪斯尼似的模擬現實,而是真正烘托出故事的情感,極富感染力。片中大量運用了細節的特寫,模仿大變焦的感覺,展示出大體量對比的大場景,造成了視覺的跌宕起伏。
同年,法國也出品了一部製作期長達六年的大製作《青蛙的預言》。而這部繼《國王與小鳥》、《瘋狂約會美麗都》、《嘰哩古與女巫》等片之後的作品是法國投資最大、製作班底最為精良的劃時代的卡通片,也使得它無可厚非的一舉奪得2004年柏林電影節Glass Bear-Special Mention獎。
《青蛙的預言》是法國著名動畫工作室Folimage製作的,多年來Folimage一直以動畫短片被世界所矚目,著名的TV版動畫影集《山頂醫院》就出自這個公司。而此片也延續了Folimage公司一貫的風格——色彩豐富、法國式的浪漫氣息濃郁而熱烈。
2006《復興》導演:克里斯蒂安·沃克曼,《復活》大膽的表現風格讓看到它的人眼前一亮,導演克里斯蒂安·沃克曼最大限度的詮釋了什麼叫做黑色風格。動態捕捉,3D動畫成像以及黑白高對比渲染,影片運用的各種處理技術讓這部動畫作品更為生動,編劇黛拉波特一直想拍一部偵探的故事,如今的《復活》給了他這個機會。得益於片子中特別的視覺效果,將未來主義的賽博朋克和50年代的經典黑色元素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未來派的巴黎城本身就是電影中最重要的演員,遍地可見的新式建築,滲透不入一絲的陽光,所有人都被這些高聳的未來象徵的陰影所籠罩,壓抑氣氛與未來都市之間的格格不入讓巴黎少了一些浪漫,多了一些黑色。
2007年據伊朗女漫畫家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同名自傳漫畫改編的《我在伊朗長大》。這部卡通片完全是瑪嘉本人的真實寫照。瑪嘉的外公曾是伊朗王子,在風雲變幻的上世紀70年代,她曾到維也納讀書,後回到伊朗結婚又離婚,最後到法國定居,從事漫畫藝術多年。
該片僅僅以簡單的2D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外型,影片的整體也更多地採用了黑白亮色來烘託事件的發展。
影片分為回憶和現實兩條主線,回憶的部分和漫畫一樣都是黑白二色,顏色濃重,適時地表現女孩孤獨的狀態;現實部分則是有顏色的,但在顏色的運用也較為單一。大量黑色的運用令畫面充滿力量。
法國動畫以短片居多,為了保持其獨特的清新風格,法國動畫大師們沒有像迪斯尼一樣走動畫工業化的道路,而是選擇了不斷革新的創作之路,這樣的選擇把法國動畫帶到了世界動畫藝術的領先位置,也導致了法國動畫無法規模化生產,因而長片少之又少,但每一部法國動畫長片無一不是動畫精品。這些法國動畫精品的誕生,標誌著法國動畫逐漸走向新的繁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