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牛肉羹

泉州牛肉羹

泉州牛肉羹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種小吃,是用牛肉做的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肉羹
  • 所屬公司:地方小吃
  • 所屬行業:美食
泉州牛肉羹是泉州小吃中受人喜愛的一種。近日,記者前往石獅一家有著近70年歷史的老牌牛肉羹店,探訪牛肉羹的傳統製作工藝。與有些商家用機器代替人工攪拌牛肉的做法不同,數十年來,這家店一直保持著用人工抓打、攪拌牛肉,讓食客品嘗到牛肉羹最原始的鮮美口感。
泉州牛肉羹
□記者陳靈 王麗虹 通訊員盧俊傑 文/圖
製作:
人工抓打1.5小時
冰塊攪拌降溫
“選用黃牛的胸肉和腿肉,用刀將筋、皮去掉,再順著肉紋切成片。”做了20多年牛肉羹的劉師傅,將一盆切好的牛肉稱斤後介紹:“剛好30斤,再按比例稱好醬油、味素和食用鹼等調料,放於一旁。”
隨後,劉師傅將稱好重量的牛肉放入一個大鐵盆中,加入調好比例的醬油、清水以及食用鹼,然後掄起手臂,將全身力道注入拳頭,使勁地抓打盆里的牛肉,“需抓打一個半小時,中間不能停,不然牛肉會發硬。”
20分鐘過後,他從冰櫃裡取出一些冰塊放入牛肉里,“室溫高於20攝氏度時,牛肉可能因抓打而升溫,為保證口感,按水的比例加冰塊給牛肉降溫。”
45分鐘過去,盆中原來片片分明的牛肉已現黏性,卻不似機器絞的肉那般軟爛,劉師傅將調配好的薑末、味素、水等配料加入,繼續大力攪拌一個半小時,最後再倒入地瓜粉攪拌均勻。
人工攪拌牛肉可是個實打實的體力活,攪拌20多年的劉師傅對此習以為常。“牛肉羹有軟羹和硬羹之分,最大的區別在於牛肉是剁碎了還是切片。石獅牛肉羹屬於硬羹,更有嚼勁。”牛肉館負責人許作曉告訴記者,牛肉羹好不好吃,抓打牛肉的過程最為重要,當然也要根據牛肉的彈性、天氣情況等因素調整抓打的時間。
傳說:南宋名臣“發明” 流傳八百多年
“相傳泉州牛肉羹的問世與800多年前的南宋名臣陸秀夫有關。”許作曉介紹,據說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降元,並與元兵一同追殺文天祥等人。  四月宋瑞宗死後,陸秀夫等人擁立年僅八歲的趙昺為帝。為逃避元兵追殺,他們時而居住在船上,時而上岸覓食,處境十分狼狽。一天,陸秀夫帶著幼帝潛入法石山討食,荒野里只住一戶人家,父女相依為命。家中唯一一條老耕牛幾日前被元兵宰殺,只剩下一張牛皮和四個牛蹄。無奈,陸秀夫只得與那父女一齊用刀將牛皮上殘留的肉屑一點點地刮下來,將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湯中煮熟,並隨手加入一些海鹽和薑末,不料竟香氣四溢,令幼帝飽餐一頓。
第二年,宋元兩軍決戰,宋軍大敗。陸秀夫背著幼帝投海,南宋滅亡。但由陸秀夫和那農家父女共同製作的牛肉羹,經農家父女改進後,在閩南一帶流傳了下來。到了明代,隨著番薯呂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綠豆粉成了製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並延續至今。
品嘗:
咱厝人吃“鄉情” 外地人嘗傳統手藝
“5個師傅早上5點上班,由於做牛肉羹十分耗力,每人只能做兩盆。”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許作曉說,為保證傳統口感,他們一直堅持手工製作,連食用色素都不加,保持牛肉羹的原色和口味。早上五六點做出來的牛肉羹,中午口感最好。來一碗品嘗,湯麵浮著幾根細細的薑絲,舀一顆暗紅的牛肉羹,入口筋道爽口,一點兒不腥,湯稠味濃,香而不膩。
如今,泉州牛肉羹已聲名遠播,在廣西、廣州、天津、九江、成都等城市也出現了泉州牛肉羹的身影。“不少是咱泉州人開的。在外面打拚的人說,一碗牛肉羹嘗出來的是濃濃鄉情,回家過年一定要吃。”許作曉說,不少港澳同胞回鄉探親,也喜歡嘗一嘗牛肉羹,離開時更會買上幾十斤帶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