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基督教

泉州基督教

基督教何時傳入泉州,文獻沒有記載。泉州發現有紀年的較早的基督教碑,有元朝前至元丁丑年(南宋景炎二年,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戴舍王氏十二小娘”為其“故妣二親”,郭氏十太孺、陳氏十太孺”合葬刻立的漢字墓碑;有元朝十德十年(1306年)“管領泉州路也里可溫掌教官兼住持興明寺書寫的墓碑;和1313年的“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主教西蒙墓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基督教
  • 所屬地區:泉州
  • 時間:元朝前至元丁丑年
  • 傳入:英國的長老公會
傳播歷史,鴉片戰爭以後,美以美公會,同治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事業發展,創辦醫院,光緒十四年,文化差異,

傳播歷史

泉州發現的至元十四年正月“戴舍王氏十二小娘”為其“故妣二親”合葬刻立的漢字墓碑,表明南宋泉州已有基督教的傳播。元大德二年(1298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闊里吉思(喬治)為基督教徒,當時泉州為省治。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很盛行,已經出土的基督教各類石碑有數十方,其中有宗教職業者和宗教官員。如“侍者長柯存誠”、“大德黃公”、“管領泉州路也里可溫掌教官兼住持興明寺吳 #$%&哆呢 #$%&”、“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西雷蒙”,還有許多普通教徒的墓碑。但是隨著元朝的滅亡,泉州基督教亦式微了。

鴉片戰爭以後

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不平等條約而進入的。西方基督教會把中英《南京條約》稱為在華傳教的“轉機”, 基督教乘機而入。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主要有三派:
英國的長老公會傳入泉州最早,勢力最大。1856年,教士杜嘉德從廈門到安海傳教。1863年,勢力發展到泉州城內。然後逐步向晉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發展。至1900年,泉州地區的基督教會基本上屬長老公會控制。
英國倫敦公會,1865年從廈門發展到惠安,勢力集中惠安和晉北河市、馬甲、羅溪一帶。

美以美公會

1870年從福州傳到永春。美國的安立甘教會,於1874年,從福州傳入德化縣城。這兩個美國基督教會組織,於1896年,先後移交英國長老會管轄。
據泉州地區英國長老公會記事冊統計材料,清同治四年(1865年),泉州只有安海一個堂會,有教徒30人。光緒元年(1875年),有安海、泉州兩個堂會,有教徒143人。民國4年(1915年),有泉南、泉西等14個堂會,有教徒1655人。民國17年(1928年),有泉南等16個堂會,有教徒3375年。

同治時期

英長老公會呈報英國總會批准,成立漳泉大會。光緒十八年(1892年),漳泉大會分為泉屬、漳屬兩大會。民國4年(1915年),泉屬大會再分為泉永、廈門兩大會。這便是閩南英國長老公會史上所稱的漳泉大會時期。民國7年(1918年),中華基督教會成立,閩南三大教派均參加。民國16年(1927年),成立中華基督教協進會,泉屬華人牧師許聲炎選為副會長。民國8年(1919年),成立閩南基督教大會,分五個教區,泉州地區有泉永區會與惠安區會,閩南基督教史稱總會時期。民國18年(1929年),教會修改章程,組織機構分為五級,依次為總會、大會、區會、堂會和支會。為加強對教會的領導和便利傳教,閩南英國基督教長老公會與閩南英國基督教倫敦公會合併。
此外,泉州基督教還有一些小派別。如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其聚會日為星期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長泰縣人郭子穎傳入泉州,在通政巷設會所,後移承天巷。有基督教聚會處(又稱小群),是基督教分裂出來的別派,1938年,會址設金剛巷。晉江、南安、惠安等地都有組織。本世紀初,中國一些上層教民為擺脫外國教會的控制,民國24年(1935年),留美學生宋尚節創立恩典院,他們設有固定的禮拜堂。晉江、南安、安溪和永春等地都有組織。

新中國成立後

泉州基督教走上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道路。1950年,發起“三自革新”簽名運動,帶領各基層教徒開展一系列愛國活動。如控訴美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大會。為抗美援朝志願;軍捐款,發動青年教徒參軍,在城市舉辦掃盲夜校等。1955年,成立“三自愛國會”。各地堂會、教堂的教務活動正常開展,有主日禮拜、團契活動、禱告聚會、家庭禮拜、救親會、布道團、興奮會、培靈會、勉勵會、兒童主日學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基督教堂被占用,教會停止活動。1983年和1985年,晉江地區政公署分別公布批准開放一批教堂。1984年,召開泉州基督教第一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三自愛國運動第二屆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第一屆委員會。1987年,教會提出“教會事工的重點,由落實宗教政策轉到辦好教會上來”。各教堂走上正常軌道。

事業發展

近代基督教在泉州的傳播是與教會創辦學校、醫院同時進行的。這對近代泉州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髮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創辦學校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英國長老公會在泉州城區設盲學堂(即培英女學前身)。次年,創婦女習道院(後改名聖經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養正國小和培元中學,聘劍橋大學碩士安禮遜來泉州辦學。泉州城區的三個禮拜堂都辦幼稚園或國小。民國23年(1934年)長老公會開辦的惠世醫院也辦高級護士學校。
光緒十七年(1891年),教會在晉江金井創辦義塾,後改毓英學堂、慕仁女校和毓英中學。此外,在晉江沿海各鄉鎮,教會也辦了數十所國小。在永春縣美以美教會創崇實學校,長老公會辦育聖學校。在惠安縣,光緒六年(1880年),倫敦公會在縣城辦國小,以後又在各鄉鎮辦20多所國小。

創辦醫院

光緒七年(1881年),英國長老公會傳教士兼醫生顏大辟,從廈門到泉州傳教行醫。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城區創辦惠世醫院,學制五年,半天上課,半天實習。培養出一批能獨立開業的醫生。如陳浴波開闢仁堂,黃中流置辟生醫院、杜宗景創辟安堂、蘇天賜建純仁堂、蘇年福設流生堂、陳振辰創南生醫院、陳清源開泉州藥房、何大年造永惠醫院和吳祝三開祝三醫局。惠世醫院還開辦護士學校。抗戰時醫院內遷南安,對南安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光緒十四年

英國長老公會醫師顏大辟到永春創立診所,後擴大為永春醫院,又增設永春婦女醫院。醫生馬士敦設教學班,學制五年。培養出的畢業生能獨立開業,如莊良屏、吳德福創永春診所;黃衍爵、黃漢忠在洪瀨辦漢忠醫院;陳伯濂、陳伯清在泉州城設紅十字醫院;柳國烈、吳瑞香在泉州城辦國烈醫院;何大年、蘇德安在泉州城市永惠婦科醫院。此外,安溪、德化、晉江、惠安等地,都有永春醫院的畢業生開業行醫。1929年,永春診所更名基督教醫院,屬泉州惠世醫院管轄,一直到1949年。此外,1902年,英國倫敦公會陳和禮醫生到惠安,次年,在城關創仁世醫院,培訓醫務人員,結業後回各鄉鎮建立診所、醫局行醫。
綜上所述,近代基督教在泉州傳教的同時創辦了不少的學校和醫院。辦學和辦醫院有利於傳教,但是從客觀上說,把文化教育和現代醫學帶到偏僻的鄉村、山區和沿海地區,對普及落後農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衛生保健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文化差異

宋元時代,流傳於泉州的景教,因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已逐漸漢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不甚明顯。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喪權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基督教趁機而入,這時泉州人民把反對資本主義侵略,仇外。仇洋,以及夾雜著反對西方文化的思想,以反對教會的方式表現出來。在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的過程中,泉州城區、安海、惠安、永春、德化等地都爆發規模大小不等的地方紳士和民眾聯合反對教會的事件,稱為“教案”。這反映了泉州人民的反侵略精神,但其中也不無以中國的傳統抵制西方文化的成分。這些反教會的事件,大多數以清政府屈服帝國主義,支持教會而失敗告終。
確有極少數士幹了壞事
近代,在泉州傳教的諸多教士之中,確有極少數士幹了壞事。如1896年,惠安縣塗嶺基督教會的外國牧師和天主教神父之間發生矛盾,導致了長達20多年的雙方械鬥。教會與鄉族勢力結合,牧師、神父親赴督戰,焚燒對方教堂,互相攻殺,死傷的是雙方無辜的教徒。但也不乏有虔誠的傳教士,他們忠於信仰,忠於職守,尊重當地文化傳統,施醫贈藥,捐款、捐衣、捐物支持抗日戰爭,百折不回,甚至殉教異域外邦,在泉州的民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造成深遠的影響。如19世紀60年代,英國長老會駐南街禮拜堂的教士兼醫生白氏,救活中營下吳玉成,吳氏發誓獻身教會,一生任傳道,義務到永春、蓬壺、安溪、湖頭傳教。吳氏雖然一貧如洗,但是堅持信仰基督教。而且吳氏的事裔也多為基督教徒。這表明外國傳教士以醫病開路,得一人之心,帶出一片教徒的成功傳教方式。又如創辦培元中學的安禮遜,英國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出身,劍橋大學碩士。他經常以已資購買教學儀器,並新自示,且以已資引導高年級貧困學生繪地圖,利用暑假帶往福州鼓嶺外國人避暑勝地義賣,在經濟上自救。
基督教在傳入閩南的初期
為便於對廣大文盲教徒進行傳教,英國長老公會教士賓為霖與美國美以美公會進行傳教,以英文字母為基礎,略加改變,綴成23個字母,又增加一個擦音字母,共24個字母,聯綴切音。凡屬閩南方言,均可拼讀,稱“白話拼音”。只要記住24個字母,不認字的教徒,都可以讀《聖經》。又編寫白話拼音《廈門音字典》,對外國人讀漢字也起方便作用。
清末以後,泉州社會上還流行婦女纏腳的陋俗。教會反對婦婦纏腳,教徒的女孩不得纏腳,這就起著移風易俗的革新作用。泉州地區、晉江、南安等地,民間婚、喪、喜、慶多鋪張,積習難移,已成陋俗。基督教反對鋪張浪費,教徒婚喪,儀式簡約。為移風易俗,1988年泉州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泉州基督教協進會,共同制定《信徒婚事須知》、《信徒喪事須知》,信徒必需按照規定操辦,儀式簡易而且有人情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