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山治水紀念碑

治山治水紀念碑

治山治水紀念碑坐落於福建省惠安縣科山東麓。建於1960年,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十年間,惠安人民治山治水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而建。其碑文真實記錄了解放後惠安縣五十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征服窮山惡水,改造自然,根本改變十年九旱、光山禿嶺自然面貌的光輝歷史。1984年被列為惠安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建築規制,碑文內容,

建築規制

碑身為五角石砌實心柱,護有碑亭。
碑亭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為重檐五角攢尖式建築,高7米。
治山治水紀念碑治山治水紀念碑
亭中矗五角碑柱,五面輝綠岩石分別勒刻亭名及治山治水的業績。碑身高2.55米。碑正面楷書:“治山治水紀念碑”,碑文為漢字拼音二面。
拱門碑座雕以龍首、象頭和四時花卉等,雕工精湛。
亭前左右各立有大幅石屏,高5米,寬7米。左屏中線雕惠安縣“十年林業水土保持分布圖”,兩旁浮雕“大豐收”和“水土保持”的勞動場景;右屏中線雕“十年水利建設分布圖”,兩旁浮雕水庫工地勞動場景。
1958年和1989年先後擴建平台、石階,修復碑亭損壞部分。

碑文內容

惠安縣五十餘萬人民,在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英明領導下,不斷高舉革命紅旗,堅持治山治水,根本改變“十年九旱、光山禿嶺”的歷史自然面貌。
治山治水紀念碑治山治水紀念碑
解放十年,全黨全民,群策群力,白手起家,興修水利工程一萬五千多處,蓄水一億五千萬公方。一舉建成菱溪、惠女、泗洲等廿個大中型水庫,修通渠道四百九十一公里;治理林輞、黃塘、壩頭、菱溪四大溪流,溪流改道,洪水聽令,南水北調,滅害興利,灌田三十八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百分之九十;改造荒山一千多座,控制水土流失三百二十平方公里,造林植果五十九萬畝。從此“涸溪水長流,赤地變綠洲”,山明水秀,野綠疇平,花繁果盛,四季長春,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九五九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比一九四九年增長一倍多,創造人民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在治山治水的偉大鬥爭中,廣大幹部民眾,鬥志昂揚,幹勁沖天,不計報酬,自帶衣糧,冒暑沖寒,夜以繼日。為戰勝水旱災害,自覺義務勞動二千八百多萬工日,挖填土石方二千九百三十萬立方公尺,如築一條一立方公尺長堤,可達二萬九千三百公里。
黨和政府對我縣征服窮山惡水的鬥爭,給予極大支持和關懷,資助人民幣二千五百萬元,超過全縣十年農業稅的總和;人民解放軍無代價付出血汗,兄弟縣人民無私援助;大興協作之風,黨政軍民結成血肉關係。萬民歌頌共產黨,恩深似海,情重如山。
解放了的惠安婦女,在改造自然的鬥爭中,充分發揚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特別是人民公社化後,大辦公共食堂、託兒所,她們得到徹底解放,歡欣鼓舞,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行列,成為治山治水的主力軍。建設惠女水庫四萬員工中,婦女勞動力占百分九十左右。為此特將“烏潭水庫”改為“惠女水庫”,以示表彰,她們發揚敢想敢做的共產主義風格,運土打夯,劈山炸石,駕駛機器,樣樣皆能,因而獲得全國婦聯嘉獎。
治山治水的勝利,歸根結底是黨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偉大勝利。一九五八年提出“苦戰三年,基本改變落後經濟面貌”的偉大號召,立即變為全黨全民的行動,治山治水的民眾運動勢如破竹,馬到成功。人民公社一誕生就顯示強大的生命力,超先公社苦戰一年,獨力興建灌溉七萬畝的泗洲水庫;飛躍、上游、紅旗、東紅等四社聯合興建受益二十一萬畝的惠女水庫,充分發揮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
全縣人民十年如一日,堅持治山治水,取得輝煌成就。為加速惠安農業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奠定基礎,於一九五八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等紅旗獎勵。在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鼓足幹勁,乘勝前進,為早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而奮鬥!
治山治水紀念碑所在地理方位
勞動萬歲!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
毛澤東主席萬歲!
中共惠安縣委員會
惠安縣人民委員會
公曆一九六〇年一月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7月1日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昨日,泉州市旅遊局推出四條紅色旅遊線路,您可以重溫那段紅色記憶:
A線:葉飛紀念館(南安金淘)─閩南工農游擊隊二支隊誕生地舊址(安溪魁斗鎮佛仔格土樓)─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安溪金谷東溪)─莫耶故居(安溪金谷溪榜村)─安溪革命烈士紀念碑(鳳山景區內)—全國基層黨組織先進典範(永春美嶺村)─紅四軍革命遺蹟(永春福鼎村)─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德化坂里);
B線: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豐澤區城東萊山)─惠女水庫—惠安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惠安縣治山治水紀念碑(惠安科山公園)─藍飛鶴烈士墓(惠安塗寨新亭村)─林權民烈士紀念碑(惠安東嶺鎮東嶺村)─八·六反圍剿紀念碑(惠安崇武鎮港■村)─解放軍烈士廟(惠安崇武西沙灣)─三朱紅色旅遊風景區(泉港區三朱村);
C線:龍嶺革命紀念館(鯉城區江南龍嶺社區)─俞大猷墓(晉江磁灶)─鄭成功史跡:鄭成功陵園、紀念館、碑林(南安水頭、石井);
D線:華僑將軍李子芳故居、華僑英烈董雲閣故居(石獅永寧)─施琅史跡:施琅雕像、施琅紀念館(晉江龍湖衙口)─煙墩山烽火台(晉江深滬)─八·二三炮戰遺址:毓秀樓、安業民烈士紀念館(晉江圍頭)─東石寨與白沙古戰場(晉江東石)。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之本。記者了解到,遵義縣由於地形複雜,地貌多樣,降雨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年均蒸發量1150毫米,冬春少於多旱,夏季雨水集中,強度大,是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屬國家劃定的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768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43.2%,脆弱的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縣域經濟發展。
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淤積江河湖庫,使其調洪泄洪能力下降,形成小洪水、高水位、多險情的局面。水土流失還將大量的農藥、化肥等源污染物帶入江河湖庫,致使水環境惡化。
“長治”工程的實施正在改變這一局面,並已實現水土流失面積由增到減的歷史性的轉變。16年來,遵義縣先後實施了“長治”三期、五期、七期工程,總投資7364.95萬元,共規劃小流域35條,規劃小流域面積997平方千米,規劃治理面積547.84平方千米,累計治理小流域32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0.53平方千米。
最新的衛星遙感數據表明,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面積,以年均1%的速度遞減;“長治”工程實施區的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86.91%,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各項措施並重保水保土保肥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水土流失直接導致坡耕地肥力下降,產出降低,甚至“石漠化”,完全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山區民眾失去基本生存條件。
遵義縣按照縣域經濟發展總體布局,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確定了“治山、治水、治窮、治愚相結合,規模、規範、系列、效益相統一”的工作原則。遵循因地制宜、總體布局、分區指導的工作方針,把坡耕地作為重點和突破口,科學配置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
龍坪鎮小灣村過去是遠近聞名的乾旱村、窮村。早年間,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使原本肥沃的土地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一遇暴雨,泥沙俱下,農田遭水打沙壓,減產甚至絕收。
自被列為“長治”工程重點治理小流域後,大片大片的果園與錯落有致的塘堰、蓄水池相得益彰。家家戶戶通了連戶路,以前的泥濘路變成水泥硬化路,天晴下雨進出家門不再沾泥,一幢幢“小別墅”簇擁在果樹、花草叢中,房前屋後雜樹變成了果園,人居環境大為改觀。
據統計,遵義縣經過三期“長治”工程實施16年來,全縣的坡耕地面積減少了6332.56公頃,其中大於25度的坡耕地面積減少了2420.15公頃,基本農田或梯坪地面積增加了2420.2公頃,林地和草地面積增加了7339.4公頃,林草覆蓋率從治理前的39.23%上升到治理後的47.93%,增加了8.7%。每年減少泥沙流失量115.06萬噸,每年增加蓄水量1046.72萬立方米,每年增加經濟效益3745.90萬元。
治山治水更致富
遵義縣實施了16年的“長治”工程,在治山治水的同時,也帶動民眾脫貧致富,培育了一系列農村支柱產業。
在採訪期間,記者來到該縣喇叭鎮喇叭小流域治理現場,眼前青山如岱、白雲如織,地里藤蘿婆娑、辣椒泛紅。據說在過去,這裡曾是一片荒山,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
新農村建設是遵義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成為小流域治理工作中的一項特色。近年來,該縣把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新農村建設、“四在農家”的創建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
工程以坡改梯、坡面水系、塘堰整治、溪溝治理、庭院水保經濟為重點,對流域內“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對當地的人居環境進行大力改造,通過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和帶動、改善項目區民眾的生活質量和生產條件,改變過去髒、亂、差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俗,創建“富、學、樂、美”的新農村。
積極鼓勵和引導當地民眾發展烤菸生產和辣椒產業,使坡改梯和水保工程服務於農業,取得巨大效益。該縣龍壩和喇叭兩個小流域的坡改梯工程和水利配套工程成為全省“煙水配套工程”的推廣模式和示範點。
近年來,遵義縣在龍壩、喇叭、黃池、天池、蝦子、青山等小流域共創建“四在農家”650戶,修建串寨路15公里,串戶路35公里,院壩硬化2600平方米,美化庭院450戶,種植庭院經濟果樹3.5萬株、庭院風景樹7500株,改廁320座,改灶530座,修建沼氣池530口,民眾文化設施6處。直接受益人口1050戶525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