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

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

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區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時期,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卻度過了極不平凡的歲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敵後總校就設在這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
  • 所在地: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
  • 前身: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 創建時間:1936年6月1日
概況,維護,布局,改建,教育方針,

概況

這裡,曾鍛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們把革命的火種播向長城內外,撒遍大江南北。今天,我們走進這靜寂的小山村,追尋英烈的足跡,依然可以感受到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抗大精神。?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於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紅大”隨黨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更名為抗大,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抗大建校之初,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維護

多年來,黨和政府對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舊址進行了妥善保管和維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資32萬元,修建了抗大紀念碑。紀念碑肅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長工的親筆題詞。抗大陳列館設在紀念碑對面的南山坡上,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總投資250萬元,在紀念碑前設有面積3000平方米的廣場,供參觀者瞻仰和舉行集體活動。這裡保留著鄧小平、劉伯承、左權、彭德懷、呂正操和抗大副校長羅瑞卿、滕代遠、教育長何長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的舊居以及電台、圖書館、總機房等舊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舊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布局

展廳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圖表等再現了抗大當年的學習與戰鬥生活。
西展廳,由邢台縣投資30萬元,陳列了“邢台縣山區建設輝煌成就展覽”。歌頌了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英雄的太行兒女,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光榮傳統,治山治水,改天換地,使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
陳列館還配有接待室、影視室、文物藏品庫、資料室等設施。陳列館的北面,為原有建築抗大紀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漢白玉砌成,端莊、穩健,造型高直。時任黨的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碑名,原抗大校長徐向前,副校長、教育長何長工等為紀念碑撰寫碑文。紀念碑前的廣場,栽植松柏樹,稚碧俏綠,四季常青。?
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在西部山頂上,即是樹蔭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長舊居等遺址。其腳下樓房林立的村民新居,顯示了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
?
宏偉壯麗的抗大陳列館與花果飄香的前南峪生態經濟溝試驗區交相輝映,使這塊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更美、更迷人。

改建

為了貫徹教育與戰爭相結合的原則,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抗大陝公等學校遷移晉東南的決定》。7月10日,抗大總校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番號,在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率領下,告別延安,向敵後根據地挺進。五千抗大師生渡黃河,涉汾水,翻呂梁,越太行,經陝西、山西、河北3省的25個縣,行程1250千米,輾轉一年多,擺脫了日軍的圍追堵截,終於在1940年11月到達邢台縣漿水鎮,對外公開稱為“青年抗日聯合縱隊”。?
漿水位於太行山腹地,東臨冀南平原,西與山西毗鄰,古稱夷儀,周朝時曾為邢國都邑,素有“依山憑險,形勝之國”之稱。這裡四面環山,山高林密,山勢險要,能攻能守,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這裡靠近十八集團軍總部和北方局駐地,又是一二九師開闢最早的太行根據地之一,民眾基礎好,環境比較安定。

教育方針

?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尤其引人注目。迎面牆壁上懸掛著抗大校旗和抗大校門照片。東、西牆壁上分別為八路軍軍歌和抗大校歌,整個展廳肅穆、凝重。主題展廳分四部分:?
一、抗大在陝北的創建與前期發展;?
二、抗大在敵後太行的崢嶸歲月;?
三、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分校及附屬陸軍中學等);?
四、抗大精神光照千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