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鎮(黑龍江省穆稜市河西鎮)

河西鎮(黑龍江省穆稜市河西鎮)

河西鎮位於黑龍江穆稜市西北部,距市區僅0.5公里,東距綏芬河東寧等國家一級口岸94公里,南距牡丹江市95公里,處於東北亞“金三角”腹地。全鎮幅員 860平方公里,轄有18個行政村,三礦一場(光義礦、石墨礦、興隆礦、牡丹江種畜場),總戶數為5,500戶,總人口2.5萬人。2011年7月15日,省民政廳下發檔案《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對穆稜市河西鄉撤鄉建鎮的批覆》(黑民區〔2011〕105號),批覆同意撤銷河西鄉,設立河西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西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穆稜市
  • 地理位置穆稜市西北部
  • 面積:860平方公里
  • 人口:2.5萬
  • 車牌代碼:黑C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鄉政府駐地雷峰村,原名“下雷峰岐(雷峰氣)”,因與“上雷峰岐(今新興)”相對得名。近代開發,始於採金,雷峰溝素有“百里金川”之稱。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1863年(清同治二年),即有人到涼水泉子(今三興、雷峰、金山一帶)私采黃金,隨之採金人日多。清末民初,隨著招墾的發展,聚居在向陽屯、雷峰岐、百草溝的農業人口漸多。1910年(清宣統二年),隸屬穆稜縣第一警察區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隸屬第二警察區,1921年改隸第三區(八面通)。東北淪陷後,1933年設雷峰甲,隸屬八面通保,1939年改設雷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八面通區。1949年7月劃為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撤銷第八區,併入第一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分設河西、普興、福來3個鄉。1958年9月,將3個鄉併入八面通人民公社。1960年4月,將原3個鄉從八面通公社劃出,成立黃金公社,同年8月更名為河西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開,改為河西鄉。2011年7月15日,原穆稜市河西鄉正式撤鄉建鎮,更名為穆稜市河西鎮。
2011年7月8日,經省政府行政區劃調整專題會議研究,同意我市河西鄉撤鄉建鎮。2011年7月15日,省民政廳下發檔案《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對穆稜市河西鄉撤鄉建鎮的批覆》(黑民區〔2011〕105號),批覆同意撤銷河西鄉,設立河西鎮,原河西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河西鎮的行政區域,隸屬關係和政府駐地不變。
河西鄉近幾年來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按照穆稜市城市總體規劃,河西鄉已被納入到了城市建設體系中,特別是“礦業之鄉”的發展目標,為河西鄉建鎮奠定了堅實的物資基礎。河西鎮的建立必將會促進我市“一河居中,兩鎮同興”的發展目標早日實現,也將會為我市市域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自然資源

河西鎮是穆稜市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鄉鎮,盛產“二黑一黃”(石墨、煤炭、黃金),“百里金川”聞名全國。境內有岩金、沙金、煤炭、石墨、花崗岩、大理石,蛇紋岩等諸多礦藏,其中極具開發前景的礦藏有:煤炭儲量2.2億噸,石墨儲量2,820萬噸,岩金儲量30.4噸,沙金儲量8噸,花崗岩儲量72.43萬立方米,大理石儲量100萬立方米,蛇紋岩儲量 40萬立方米。
河西鎮物產富饒,山川秀美。全鎮共有土地面積46,300畝,草原面積21,746畝,森林面積2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這裡山多寶多,在廣袤的森林中生長著紅松落葉松、樟子松、水曲柳、柞樺木等名貴木材;有人參黃芪刺五加桔梗、龍丹草等數百種中藥材,有黑木耳、元蘑、猴頭、榛蘑蕨菜等山珍產品,年產量達1,000多噸。

經濟發展

河西鎮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2002年全鎮糧豆薯總產量2,697萬斤,農業總收入4,958萬元,工業企業52戶,年實現產值3,578萬元,其中就包括省級著名企業蓮花公墓。全鎮工業經濟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建材、釀酒、農副產品加工等五大工業體系,工業產品達幾十種,其中“酒仙”牌系列白酒、大理石墓碑、高效節能紅磚等產品暢銷國內十幾個省、市和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迅速,特色、綠色農業初具規模,肉牛養殖、綠色食品開發、無公害農作物種植等產業方興未艾,前景廣闊。優質彩米、天然黑木耳、無公害綠色蔬菜等產品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盛譽。
河西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鎮程控電話進入國際直撥網,行動電話實現全國聯網,鄉村道路硬化率達到70%。教育、文化、衛生設施齊備,廣播電視實觀了“村村通”。
河西鎮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寬鬆的環境,誠邀中外各地企業家以合資、合作、獨資或購買、兼併、租賃、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來該鎮開發建設。

地圖信息

地址:牡丹江市穆稜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