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河南省滑縣道口鎮河西村)

河西村(河南省滑縣道口鎮河西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西村位於道口鎮衛河西岸、道淇路(大海線)與衛河交叉口的西南部,東南距滑縣政府2.5Km左右。東隔衛河與順北村、順南村相望,北鄰程文莊,西鄰濬縣王灣村,南隔衛河與西街村相望,是東西南北交通之要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西村
  • 政府駐地:道口
  • 電話區號0372
  • 郵政區碼:456499
  • 車牌代碼豫E
建制沿革,人口民族,經濟概況,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據志書記載,早在金朝時期便有了道口。道口開阜之後,從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經洪洞7次遷民,便有了河西村。該村歷經明、清、民幾個朝代,一直延續到現在,約有600多年的歷史,是道口鎮一個古老的村莊。因為在大運河(衛河)之西,故名河西村。過去河西村是衛河西岸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經過先民世世代代的精心營造、發展和革新,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人口民族

解放前,村上人口稀少,還不足現在的一半。如今人口已增加到2135人。這裡約有男性1200人、女性935人,其中張、王、李、趙、劉姓居多。近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遷入,稀少的姓氏也不斷出現其中,如:沈、尤、許、章、從等。

經濟概況

過去,河西村村民主要靠種地和做苦力(扛包)為生,那是曾經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要忍飢,上河西”,“不怕淹,不怕旱,就怕救濟來得慢。”改革開放以後,河西終於翻了身,村上也首批辦起了集體副業和家庭副業,走上多種經營的致富道路。以紙廠、電線廠為龍頭的村集體企業,其中,造紙廠就曾創造產值5000萬元,利稅400萬元的輝煌成績,為本村企業的再發展與民生的改善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村上的文化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風景名勝

村中曾有白衣閣、火神廟、魁星閣、關帝廟、姑寺等古建築。後大部分被拆除,現僅存白衣閣部分建築。

著名人物

楊御史,明朝人,滑縣道口鎮三村人氏,家貧寒,刻苦好學,曾在河西白衣閣(私塾)拜孟老先生為師。後一舉成才,官做明朝轉本御史,為古寺與河西村的發展出了不少的力量,在本地及周邊都有一定的影響。
汪運增(1941年9月-2011年5月),男,中共黨員,高小,河西村民一組人, 1960年任勝利農莊統計,1982年入黨,曾先後任河西一隊隊長、村民兵營長、村革委會副主任、管委會主任。1983年-1998年任村委主任、黨支部副書記。1999年-2009年任河西村支部書記。因創業最早(河西電線一廠)成功引領全村的副業生產,是河西村由貧窮走上富足之路的帶頭人,1983年、1984年當選河南人大代表;1993年當選省政協委員;1982—1987年三次被安陽市委、市政府授予“勞動模範”光榮稱號,還多次被市縣評為“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民企業家”、“先進工作者”。在任河西村村委會主任時,曾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魏鑫(1947年5月-1999年5月),男,中共黨員,河西村民三組人,性格直爽,有正義感,工作中敢作敢為,不畏困難。特別是進入河西黨支部以後,工作積極,目光遠大,吃苦在前,身先士卒,具有開拓精神,在河西村創業期間功不可沒。任村主要領導之後,還兼任河西電線總廠廠長,為河西村早期工副業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曾先後被選舉為滑縣道口鎮人大代表、滑縣人大代表、安陽市人大代表和先進模範人物等,不愧是帶領民眾勞動致富的模範人物。
汪運星,男,中共黨員,高中文化程度,河西村民一組人。1968年6月參軍,1970年9月提乾,1984年5月升為第二炮兵部隊51基地806旅參謀長,1991年8月任806旅副旅長,後因公負傷,現為第二炮兵部隊干休所榮譽軍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