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文化研究所

河西文化研究所始建於2000年10月,由原教務處處長楊國學教授兼任所長,中文系黨總支書記黃大祥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唐援朝副教授兼任副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西文化研究所
  • 始建於:2000年10月
  • 所長:楊國學
  • 副所長:唐援朝
簡介,歷程,成果,

簡介

研究所研究人員以中文系教師為主,同時聘任部分校內外專家為兼職研究人員,有研究人員4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外聘其他研究員、副研究員11人,有碩士學位者8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2人。研究人員中有在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理論、語言學、教育學、歷史學、經濟學、美術、音樂、舞蹈、化學及企業管理等領域有一定建樹的專家,也有河西走廊知名度較高的作家、編劇、攝影家等文化名人。2006年10月,由於研究人員的工作變動等原因,河西文化研究所的領導成員做了相應地調整,現由中文系主任黃大祥副教授兼任所長,中文系副主任趙建國副教授兼任副所長,程建功副教授任副所長,何茂活副教授任辦公室主任。現有研究人員5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外聘其他研究員、副研究員11人,有博士學位者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人;有碩士學位者12人,在讀碩士研究生2人。學術梯隊成員無論職稱結構還是學歷結構均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歷程

在研究所成立之前,不少同志在河西文化方面已經開展了大量文藝創作或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研究所成立以後,在院領導的關懷以及中文系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研究所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無論是人才梯隊建設,還是課程建設;無論是項目申報,還是科研成果;均比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尤其是2002年我所與歷史系“敦煌學與河西民族史研究所”聯合申報的省級重點學科“河西歷史與文化”獲準立項,經過四年的建設,已通過省級專家小組的合格驗收,驗收結果完全達標,並且被確立為2006——2010年新一輪的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現各項工作正在順利進行。

成果

近幾年來,經過研究所成員的共同努力,研究所已取得了較為可喜的科研成果。由楊國學教授編著的《河西小康文化建設概要》、《河西文化與敦煌文藝概論》及方步和教授編著的《張掖史略》、《河西文化——敦煌學的搖籃》等4部著作已正式出版發行。另有朱衛國教授主編的《河西當代文學研究》,黃大祥副教授主編的《河西方言與國語水平測試》、《河西方言調查與研究》,何茂活副教授撰寫的《山丹方言志》,朱瑜章副教授撰寫的《歷代詠河西詩選注》等5部著作,被列為“河西歷史與文化”第一批叢書,預計2007年初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圍繞河西文化及其研究所發表的省級以上學術論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5年底已達到40餘篇,其中有3篇為國家權威期刊,有5篇為核心期刊。另有8項科研課題獲準立項並得到了相應資助,其中朱衛國教授主持的《裕固族文學史》獲甘肅省教育廳立項資助,何茂活副教授主持的《張掖方言音系及該地區“推普”工作研究》獲甘肅省教育廳立項資助。另有5項科研課題被省級重點學科“河西歷史與文化”立項資助。這些科研項目多已結題,並取得了較好的反響,其中楊國學教授主持完成的《河西小康文化建設研究》於2000年分獲甘肅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和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獎;朱衛國教授、楊萬壽副教授主持完成的《裕固族民間文學蒐集、整理、研究綜述》、何茂活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張掖方言調查與研究》於2006年分獲張掖市第一屆優秀社科成果獎一等獎和三等獎。這些成果的取得,為河西文化研究所今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開闢了較為廣闊的道路。
經過幾年的建設,河西文化研究所已基本形成了三個建設方向:一是以朱衛國教授、楊萬壽副教授為主持人的河西當代文學研究和裕固族文化研究;二是以楊國學教授、朱瑜章副教授為主持人的河西古代文學與敦煌文藝研究方向;三是以黃大祥副教授、何茂活副教授為主持人的河西方言與文化研究以及河西簡牘研究;另外,以趙建國副教授、陳召榮副教授為主持人的河西宗教研究和以周曉雲副教授、雒進才副教授為主持人的河西教育與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已基本確定,目前正在向這方面努力。今後5年,我們將以“河西文化研究”為中心,以現在正在進行的“河西歷史與文化”重點學科為依託,努力爭取一項國家社科資助項目,爭取2—3項省級或省教育廳社科資助項目,出版3部專著,在原有基礎上再發表40篇左右關於河西文化研究方面的論文;在文學藝術創作方面,依託我院美術系、音樂系部分兼職研究人員及張掖地區文聯、秦劇團、張掖市文聯等部門的兼職研究人員,完成30篇(首、部)作品,爭取出3—5個以上精品並獲省級以上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