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吟誦

河東吟誦

河東吟誦,是古代河東地區傳統的音樂形式,用河東方言或者官方雅言來進行唱歌的、創作、讀書和學習的主要方法,是介於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賦聯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橫跨音樂、語言和文學三大學科,尤其是河東方言吟誦,大量保存了古代語音學上的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全部時期的語言發音,是古中國在當今時代唯一的活態存在形式。2015年11月19日被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運城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項目序號199,編號Ⅱ-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東吟誦
  • 外文名: yinsong in the  East of Yellow River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項目序號:199
  • 項目編號:Ⅱ-9
  • 藝術門類:吟誦
  • 流行地區:以河東為核心,影響遍布華人區域
  • 使用語言:河東方言  官方雅言
河東吟誦是指河東人千百年來創作詩詞文賦聯時候所採用的創作方式,是河東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具有地方聲音特色也有時代聲音變化特徵的讀書方式,是河東人千百年來學習文化典籍時候採用的具有地方聲音特色和時代聲音特色的學習方式,是河東人千百年來形成的具有明顯河東特色的傳統音樂形式。
河東在秦漢時指河東郡,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雁門關以南的山西大部分地區。包括運城臨汾在內的山西這一地區山環水繞,表里山河,是我們北方少見的古音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也是全國古音保存非常完好的地區之一。河東吟誦調的分布區域從小的範圍說,是運城臨汾為主的晉南地區;從大的範圍說是北至雁門關,南至中條山,東至太行山,西界母親河的全山西大部分範圍。
根據吟誦聲音的高低長短和吟誦形式,可以將河東吟誦的具體表現形態主要分為:吟喔、吟詠、吟誦、吟唱、謳歌、弦歌等六種形式。這六種形式從低聲品味的吟喔開始,聲音越來越高,聲調越來越長,到了吟唱就另外加上了肢體語言,其中,謳歌是民間藝人的放聲吟唱,這是民間吟誦的最高表現形式;弦歌是文人邊彈奏樂器邊吟唱,甚至可以有舞蹈相伴,這是文人吟誦的最高表現形式。
河東吟誦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河東地區創作並傳播的《擊壤歌》《康衢謠》等原始歌謠是河東吟誦的源頭,也是中華吟誦文化的源頭;河東地區創作並傳播的《南風歌》《卿雲歌》等古典詩歌是河東吟誦文化成熟的標誌,也是中華吟誦文化成熟的標誌性作品;到了周朝和春秋戰國時期,吟誦的具體體現主要在《詩經魏風》篇中。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到萬榮秋風樓掃土為壇祭祀后土時吟誦的《秋風辭》是其典型代表。(這都屬於河東吟誦的上古音調時期)
時至唐宋金元,山西詩人層出不窮,王之渙《登鸛雀樓》等一大批文人創作並傳唱乃至學習和讀書的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的一個體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而宋金時期的在河東地區確定的、大量保留了河東地區方言特點的《平水韻》的發行和傳播,更讓河東吟誦開始影響遍及中華(這是河東吟誦的中古音和近古音時期)。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提倡用白話文朗讀的方式讀書,不料卻使得全國吟誦傳承出現了斷層。河東吟誦也面臨此厄運,現在全山西除了當初接受過一些私塾教育的老先生會吟誦沒有理論外,河東吟誦整體沒有傳承。
柴海軍老師幼時由讀過私塾的祖母帶大,祖母有意無意的哼唱在他心裡種下了小小的種子。但一直到2010年,在編修《論語新說》的過程中,“以國小入經學”,先後在學習積累文字學、訓詁學的同時,發現了音韻學的主要體現形式——吟誦以來,柴海軍老師承古續新,深入民間進行採錄,並廣泛學習國內常州吟誦洛生詠、吳越調、閩南調、遼南調等國內各家吟誦流派,在這二者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恢復了具有河東地方特色的傳統的吟誦方式——河東吟誦。自2014年開始,柴海軍老師先後在國內山西大同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等高校廣泛宣傳交流河東吟誦,在北京、成都、西安、金華、以及山西的太原、臨汾、運城、等地市諸多縣市區廣泛宣傳推廣河東吟誦,並致力於推動吟誦教學進入語文課堂教學中,使得這一古老文化重新登上歷史舞台並開始形成一股吟誦教學的小旋風。
2015年,柴海軍老師負責起草了申報河東吟誦為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書,經過近一年的嚴格審核,2015年11月26日,運城市人民政府以“運政發[2015]27號”檔案正式公布了河東吟誦為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