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黃河花園口風景區

河南黃河花園口風景區

黃河花園口生態旅遊區位於鄭州市北郊花園口黃河大橋東5公里的黃河南岸灘區,已形成黃河生態林、黃河牧草園、黃河生態園、柳湖、休閒娛樂園五大景區,2001年5月1日正式接待旅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南黃河花園口風景區
  • 地理位置:鄭州市惠濟區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區
  • 所屬地區:河南省鄭州市
  • 水利工程: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
  • 批次:第二批
  • 批准文號:水綜合[2002]402號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將軍壩,黃河公路大橋,崗李水庫,南裹頭漁家樂,扒口處遺址,

發展歷史

黃河花園口旅遊區於1997年經鄭州市旅遊局批准成立,2001年5月1日正式接待旅客。占地面積600餘公頃,東西全長10公里。位於鄭州市北郊12公里處黃河大堤南岸,是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宣傳教育基地。2002被水利部評為“國家級水利景區”2003年被評為AA級景區,景區面積擴至12.8平方公里。
河南黃河花園口風景區

主要景點

將軍壩

該壩始建於清乾隆8年(1745年),後經不斷加固,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此修建了一座將軍廟,為百姓祈禱黃河安瀾之地。廟址就是今天的花園口引黃閘址處,故稱此壩為將軍壩。將軍壩上的大將軍雕像取自明朝治水名將伏波的造型。將軍壩正對景區主大門,位於花園口景區的中部。1991年2月11日,江澤民總書記曾來此視察黃河,並在此壩頭留影。壩頭西側有一座鐵犀牛,古代人們認為河患是水怪跤龍在作崇,而水怪蛟龍又害怕犀牛,於是就在黃河邊上修建了一座鐵犀牛的雕塑,以鎮河患,又稱鎮河鐵犀。由明代兵部尚書于謙主修的鎮河鐵犀,主要源於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五行中鐵屬金,金生水,為水之母,五行中牛屬坤,坤屬土,土性能克水,取“五行學說”中相生相剋之意,遂鑄鐵犀以鎮河患。鎮河鐵犀是古代黃河水患的見證,同時也體現了古代人民戰勝水患的美好願望。

黃河公路大橋

全長5550米的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凌空飛跨大河兩岸,波濤滾滾的黃河水從橋下奔涌而過,一瀉千里。黃河大橋始建於1984年,1986年10月1日正式通車,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大公路大橋”,鄧小平同志念其當年渡河之艱辛,欣然題寫橋名以作紀念。

崗李水庫

這裡原是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始建於1958年的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原是大躍進時期的產物。當時的人們想把黃河從此攔腰截斷,改變黃河的流向,造福兩岸人民。但由於設計標準偏低,建成後的土壩於1960年大水時又被迫炸開,僅餘這十八孔閘橋、消力池和河中一段神奇般殘留至今的殘壩。水域面積為461畝,水質清澈透明,可垂釣岸邊,可泛波湖中,盡享大自然的情趣。

南裹頭漁家樂

此處黃河滔滔,一望無際,河水直擊南裹頭護堤,是黃河中下游濤聲最響、漩窩最大、觀看黃河視野最開闊的去處之一。景點主打品牌是“投入母親的懷抱,喝著母親的乳汁,領略母親的風采”。遊人可以一邊欣賞黃河風光,一邊利用免費提供的燒烤台和鐵釺進行自助燒烤;也可以乘著漁船觀覽黃河雄渾壯闊的兩岸風光,欣賞水鳥、野鴨的怡然自得,充分領略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可以在體驗黃河漂流驚險、刺激的同時,品嘗到以世代打魚為生的“黃河吉卜賽人”熱情獻上的純正黃河佳宴,暢飲“黃河情”酒。夏季在黃河河道中央踩著滑軟細膩的泥,泥似波動,從腳趾間流出,頭頂烈日炎炎,四周水波蕩漾,而腳下的陣陣涼意卻直透心脾十分愜意。

扒口處遺址

主要包括:民國堵口合龍紀事碑亭、扒口處雕塑和決口口門界碑等處景點。民國堵口合龍紀事碑亭又叫八卦亭,這裡是當年國民政府扒開大堤之後堵口閉氣的地方,由兩座六角的琉璃瓦亭相對而立,亭內各有六面柱體石碑一通,西為國民黨所立,東為共產黨所立。西碑亭是1947年5月,國民黨政府實施花園口堵復後,其總裁蔣介石在急於打內戰的同時,以標榜為人民做善事而立。該六面柱體碑上有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濟國安瀾”四字和行政院院長孫科題寫的“安瀾有慶”四字,按著依次是水利部部長薛篤弼撰寫的合龍紀念碑文和堵復局局長朱光彩撰寫的工程紀要及參與施工的主要單位和主要人員。該碑碑文歪曲了國民黨人為扒口的史實,歸咎於因戰爭疏於防範自然災害所致,對於堵口過程則說是共產黨人為阻撓堵口,也是違背了歷史事實的。東面碑亭在建國後由治黃部門所建,亭中六面碑體始建於1997年7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黃河水利委員會聯合設立。亭中碑文詳細記載了黃河花園口從扒口到堵復的史實,述說了國民黨政府扒口的歷史真相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間浩劫,國、共兩黨圍繞堵口進行的談判和鬥爭,揭示了國民黨借堵口實施水淹解放區的軍事企圖,以及共產黨為堵復工作所作的巨大努力,對決口堵復的整個過程予以詳細說明,與西側國民黨碑亭中的合龍紀念碑關於扒口、堵口記載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