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箏派

河南箏派以河南南陽為中心,流傳範圍很廣。因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河南箏樂又稱中州古調。河南箏曲的形成與河南豫劇、河南大調曲子、河南曲劇等民間戲曲音樂和民間說唱音樂密切相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箏派
  • 地點:河南省
  • 內容:曲目分類及代表曲目
  • 派別:南北兩派
派別介紹,地域形成歷史,分類及曲目,板頭曲,小曲,演奏技法,旋法規律,代表性演奏家,魏子猷,曹東扶,王省吾,任清志,

派別介紹

河南箏是河南戲曲的一種。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一般分為九派,有潮州箏、河南箏、山東箏、浙江箏、陝西箏、客家箏、蒙古箏、福建箏、伽倻琴(朝鮮箏)。各派的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地域形成歷史

河南箏派主要流傳於河南省境內。傳統的河南箏曲主要來源於“河南大調曲子”。“河南大調曲子”,原稱“鼓子曲”,是從明朝中葉至清朝乾隆年間流行在開封的小曲為基礎逐漸演化而來的,後流傳於洛陽、南陽等地。清末民初,有人將鼓子曲中易於傳唱的小曲、雜調作為民間歌舞踩高蹺的曲子,名為“小調曲”,即為河南曲劇前身。之後,洛陽、開封等地的鼓子曲衰微,唯獨南陽一支獨存,並有新的發展,為有別於“小調曲”而稱“大調曲子”或“南陽大調曲子”,延續至今。河南傳統箏曲就是長時間經歷代箏人在大調曲子的基礎上不斷提煉、豐富而形成的。

分類及曲目

板頭曲

板頭曲是純器樂曲,源於大調曲子演唱開場時的前奏曲,用於調節和渲染氣氛。盛行於南陽、鄧縣、泌陽等地。在大調曲子開場前演奏,作為樂手活手及舞台靜場之用(又稱為開場或鬧台)。另外,過去藝人相見,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並取名《高山流水》,寓千古知音之意。
板頭曲代表曲目:《陳杏元和番》、《陳興元落院》、《打雁》、《嘆顏回》、《高山流水》、《哭周瑜》、《蘇武思鄉》。
板頭曲結構工整對稱,旋律進行有很強的程式性。現存箏獨奏板頭曲有五十餘首,傳統又按其速度分為兩大類:一為慢板,均為一板一眼;二為快板,有板無眼。在演奏時,習慣上有將曲情相近的樂曲聯綴。如:
一、《蘇武思鄉》。樂曲以漢朝蘇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終堅貞不屈,忠漢不移這一動人故事為題材。樂曲開始採用了深沉、抑鬱的旋律和緩慢的節奏,配以左手的滑按、小顫、滑顫、大顫等技法,使人似乎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國,已近暮年的蘇武步履艱難地放牧在北海邊,同時也表現了蘇武遠離中原,獨在他鄉的苦悶心情。
接著,樂曲曲調漸趨明朗、激昂,配合扣指技法,表現出蘇武對漢朝壯麗河山的懷念和他決心排除萬難返回中原的堅強意願。
樂曲結束時,多次出現了用蒼勁有力的扣指奏出低沉憤懣的音調,表現出蘇武對匈奴統治者的憤怒反抗和至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二、《嘆顏回》。樂曲描寫孔子的弟子顏回死亡後,孔子悲痛惋惜的心情。曲中用游搖、小顫技法,增添了曲調 的傷感情緒。
三、《哭周瑜》。樂曲是流行於南陽、泌陽一帶的板頭曲之一,演奏中錯落有致的剔打,淒婉欲絕的走吟,悲壯蒼涼的重顫,莫不和曲情渾然一體。此曲在表演時,經常和《嘆顏回》聯綴演奏。

小曲

小曲又稱牌子曲,帶有唱詞。由大調曲子的曲牌唱腔、間奏器樂化而來,活潑明快有地方特色。不受六十八板的板數限制,牌子曲的傳統箏曲多沿用原來曲名。
小曲代表曲目:《山坡羊》、《剪靛花》、《銀紐絲》。
小曲特點:結構精緻短小,情緒輕快活潑,地方風格濃郁。

演奏技法

河南箏曲在風格上以渾厚純樸見長,明朗粗獷,潑辣高亢,富有地方韻味。演奏上要求運指有力,滑音鮮明,按音準確。
有一首《掐箏詩》形象地概括了河南箏派獨特的演奏技法:
《掐箏詩》
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
須知左手無別法,按顫推揉自悠然。
右手技巧:“拇指靠彈重託”、“短搖”、“倒剔正打”
拇指靠彈重託:即,右手大指彈奏後要靠近相臨的弦。這種演奏方法力度強,音質淳厚。河南箏派與其他流派相比,右手大指的使用頻率最高。
短搖:河南箏派多用快速托劈的短搖表現其特色,音樂效果強烈緊張。
倒剔正打:河南箏樂大師曹東扶先生首創中指帶義甲向外剔指,演奏方便,聲音鏗鏘有力。
左手技巧:以韻補聲
以韻補聲:左手利用按、揉、吟、顫等技法,奏出大、小顫音和上、下滑音,使旋律獲得裝飾效果,以增強音樂的藝術表現力和地方特色。
“以韻補聲”是河南箏派的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獨特的延音處理和顫音、滑音運用上。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快無痕跡。

旋法規律

河南箏曲的顫音技巧分為:小顫音、滑顫音和大顫音。
小顫音:左手在發聲弦上反覆吟弦,造成震顫效果,用以表現肝腸寸斷的悽苦悲愁情緒,有很強的感染力。如:傳統箏曲《陳杏元和番》。
滑顫音:邊滑邊顫。
大顫音:是一種左手大幅度揉弦的技巧,顫弦幅度大,動宕有情,形成大、小三度的音色變化。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還是快板;不論曲情的歡快與悲傷,都不刻意追求清麗。大顫音,是河南箏派最富特色的表現技巧。
另外,河南箏曲歌唱性較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頻繁使用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使箏曲具有樸實純正的中州韻味,雄渾豪放。常用游搖(即: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遊動地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使音樂表現富有戲劇性的效果。在河南箏派中,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和慢滑急顫相結合,奏出悠長連綿的脫腔樂句。這種長句在一首箏曲中還往往以移位、問答形式反覆出現。激昂處如引吭長嘯,聲振林木;悲哀處似嗚咽微吟,哀轉不絕。

代表性演奏家

魏子猷

魏子猷(1875~1936),河南遂平人,曾做過縣長,文化修養較高。自幼喜愛音樂,琴、箏、琵琶、笙管,件件精通,尤擅十三弦箏。1925年前後在北京西單牌樓道德學社教箏,河南箏樂由此傳播,曾編有曲集《中州古調》(工尺譜手稿)。所傳箏曲有《天下大同》、《關雎》、《平沙落雁》等。所傳弟子有婁樹華、史蔭美、梁在平等均為中國近代箏樂之重要人物。

曹東扶

曹東扶(1898~1970),河南鄧縣人,從小隨父親曹清懷學唱大調曲子,後拜師於黃文炳、趙錫三等老藝人門下學習唱腔及揚琴、三弦、古箏伴奏。由於他的勤奮努力到近三十歲時已掌握不少大調曲子、河南墜子唱段及古箏、三弦、琵琶等樂器演奏技法,成為南陽曲壇的名家及器樂演奏家。1948年發起成立大調曲子研究社,一年後改為曲藝改進社,任副社長並結合各路好手將大調曲子的曲牌、唱腔、音樂伴奏做系統的整理及創新加工,另外挖掘整理板頭曲,將老藝人口中一些簡單的旋律及殘缺不全的工尺譜,認真辨別、譯譜推敲,終於使一大批板頭曲在大調曲子前奏曲中的地位脫穎而出,成為結構完整,旋律動聽的器樂獨奏曲。
1954年任河南師範專科學校古箏、琵琶、三弦教師,後又在鄭州藝術學校任教。1956年受聘於中央音樂學院任古箏教師,將河南箏曲帶入音樂學院的最高學府,1960年調往四川音樂學院,1964年為河南省歌舞團藝術顧問,次年擔任大調曲子培訓班主講。
其一生致力於河南大調曲子的演唱、改革及板頭曲的整理加工,由於接受了豐富的民間音樂薰陶使得他的演奏如同演唱,非常強調左手各種顫音及滑音的變化,演奏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如泣如訴,大喜大悲,非常具有特點,代表曲目有:《打雁》、《陳杏元和番》並創作多首樂曲,如:《鬧元宵》、《孟姜女變奏曲》、《劉海與胡秀英》等。在專業音樂院校任教的數年間將河南箏曲推上更高境界,是河南箏派中最具代表與影響力的人物。

王省吾

王省吾(1904~1968),河南泌陽人,其父王舟男是泌陽大調曲子的初唱人。受祖父影響,八歲學唱大調曲子,十二歲開始學箏,演奏上受泌陽大調曲子的影響,風格較古樸、典雅、淳厚。1949年後多次參加民族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工作。1956年入鄭州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62年應邀赴西安音樂學院講學和演奏,將河南箏曲系統地、全面地傳播到西北10,所傳曲目有:《花流水》、《漁夫樂》等。

任清志

任清志(1924~2000),河南葉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自幼喜愛大調曲子,十三歲時學打揚琴,唱小調。十四歲時師從趙均安學習大調曲子演唱及古箏演奏。由於記憶力佳、刻苦勤奮,曾享有“一彈驚四起,三唱萬家樂”的美譽。1955年、1962年兩次參加全國性觀摩表演,彈奏《山坡羊》、《新開板》等獲得優秀獎。
由於長年在鄭州市曲劇團、河南省歌舞團、河南省曲劇團等單位工作,演奏風格熱情奔放,極具舞台感,多年的伴奏生涯使用長又厚的指甲,運指剛健有力,自成一家,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有別於曹東扶的細緻、王省吾的古樸。
曾創作改編多首樂曲,如:《新開板》是在《山坡羊》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幸福渠》在河南箏派的傳統技法上配以大量的刮奏運用,表現“大躍進”時代人民興修水利、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另外喬金文作曲,由其演奏、潤色的《漢江韻》,至今仍盛傳不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