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錚

古錚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發源於我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被譽為“中國的鋼琴”。它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箏
  • 外文名:Guzheng
  • 分類: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 發源於:戰國時期
  • 歷史:兩千五百多年
古箏簡介,古箏雅號,古箏流派,古箏選購,古箏學習,古箏學習難度,學古箏好處,古箏學習年齡,古箏的大課和小課,古箏協會,古箏名家,音樂家,十大王牌,

古箏簡介

目前全國學習古箏的箏童已達到五百萬人,古箏已經成為超過鋼琴的又一個熱門樂器。
箏一詞最早見於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公元前237年,秦皇下令驅除異邦客卿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逐客令,在《諫逐客書》中曰:“夫擊瓮、扣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意為敲打著陶器,彈奏著箏,跳著舞來為歌者伴舞,使人賞心悅目是地道的秦國音樂。(雖然這音樂形式是國外傳入的,但也被秦皇所吸收,故李斯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的做法是錯誤的。)據此,在秦國(今陝西、甘肅)建立和文獻記載之前,箏已流傳在西周的秦地,距今已有2800年的歷史。因箏最早在秦地流行,故歷史上又有秦箏之稱。
西晉傅玄在《箏賦》中對箏的評價:“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似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傅玄高度稱讚了我國的原創傑作,這是天人和一的思想在箏上的集中體現,也是當今民眾普遍求學的理念之一。

古箏雅號

古箏除有起源地秦箏名稱之外,它的別稱雅號甚多。以演奏技法而言的掐箏、彈箏;以放置形態命名的橫箏、臥箏;以形制大小為號的長離、鴻箏;以局部質料而論的簧篥、雕桐;以飾物綴名的玉箏、鈿箏、銀箏、錦箏、雲和箏、玳瑁箏;以音色和表現力起名的鳴箏、清箏和哀箏,此外還有隨彈者性情而呼出的故箏、寶箏、素箏、掬箏、綠雲垂和仁智之器等。
古箏古箏

古箏流派

中國古箏是一件極具中華民族特色、歷史悠久、音色優美、長於表達深沉廣博音樂感情的樂器。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現今中國古箏的各個流派主要有以下幾個:山東箏派、河南箏派陝西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福建箏派、內蒙箏派和朝鮮箏派。

古箏選購

對於古箏樂器質量的好壞要從音色音質、音量、靈敏度、均衡度、工藝質量、外觀造型等方面來進行衡量。
(1)音色:要柔美明朗、發音松透,高音清亮不單薄、低音淳厚而不渾濁。
(2)音質:要純而不噪,無沙、啞之音。
(3)音量:在講究音色、音質的前提下儘量要求其音量大,要求共鳴力強聲音傳得遠。
(4)靈敏度:在各種演奏手法中各個音區發音都很敏感。
(5)均衡度:要求高、中、低音區的音量平衡,音色統一。
(6)外觀造型:古箏既是一個橫置樂器,又是一個精美的工藝品;所以在外觀上要求製作精細、選材上乘、造型上以秀長、端莊為美。
我們在選擇樂器時,應綜合地考慮對樂器的要求。一張完美的古箏不但可使演奏者得心應手,還會給演奏者的藝術形象增色。初學者一般對古箏的性能和要求不懂,這種情況應請內行幫助挑選。

古箏學習

古箏學習難度

古箏作為一件高雅的樂器,音色優美,有固定音高,隨手一撥就會發出流水般的樂音,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容易入門。一般情況下,每天練琴30—60分鐘,6個月下來就可以彈一些較簡單的曲目,但是想要進入高層次的學習,仍舊需要三到五年刻苦的學習。

學古箏好處

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可以培養細緻的學習態度和堅韌的精神,能夠學好古箏,一般來說學好文化課就不成問題。
彈奏古箏需要較好的協調能力,具備了協調能力,將使孩子們在以後漫長的人生中受益無窮。此外,在學習過程中,孩子的控制力、專注力、分辨力也將得到提高和升華。

古箏學習年齡

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以後向專業化方向的道路發展,最佳的年齡是5-8歲,中國最著名的青年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就是從7歲開始學箏的,如果是從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提高孩子的音樂修養目的出發,任何年齡階段都是可以的。

古箏的大課和小課

兩者各有特點。上大課學費較低,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有利於找到自己的不足,進步更快。
上小課當然學費相對高些,但是學生能夠得到老師比較細緻的指導,老師也可以根據學員的特點和學習效果靈活安排教學進度。

古箏協會

上海箏會
山東古箏學會
大連古箏學會
北京古箏研究會
東方箏會
陝西秦箏會
北國箏會
南京箏會
上海國樂研究會
陝西音樂家協會
深圳古箏學會
揚州古箏協會
廣西古箏學會
雲南省古箏協會
彭城箏社
湖北楚天箏會
溫州箏會
浙江省古箏研究社

古箏名家

林玲 王中山 李萌 周望 袁莎 何寶泉 王小平 王昌元 陳蕾士 高哲睿
李瑩 李捷 黃建偉 張燕 林英苹 滕青 寧曉靜 楊琳 趙潔楠 呂殿生
范泊芳 馮娟娟 陳影帆—箏痴 劉維姍 李煒 方瑜 張珊 羅小慈 羅旻
於秋璇 龍德君 伍洋 焦葉 馬麗 張彤 俞曉冬 楊秀明 張漢齋 蘇文賢
付娜 周陽 何育齋 李婉芬 任潔 范瑋卿 蔡珊珊 羅九香 何占豪

音樂家

1920—1998原中國音 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近代古箏專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箏理論家、教育家。曾於1957年來到西安音樂專科學校,為陝西開創了古箏專業並提出了“秦箏歸秦”的思想。
1919—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山東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西安音樂學院任教30餘年,為陝西箏派的學生傳授山東箏曲,使他們大都具有紮實的山東箏派的技術功底。為秦箏流派的技術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934—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秦箏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1946— 陝西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秦箏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尹群
青年演奏家,原西安音樂學院講師。現居新加坡。
常小東
陝西省歌舞團獨奏演員。她創作的秦派箏曲《易水別》獲1989年“山城杯”全國民族器樂比賽優秀作品獎。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創作西安鼓樂風格與復調手法相結合的秦箏獨奏曲《橋山頌》、《黃陵隨想》、合奏曲《鎖風沙》、協奏曲《驪宮怨》。
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他創作秦腔風格箏曲《鄉韻》、《秋夜思》、《悅》等。
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創作秦腔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的雙箏協奏曲《潮》。
早年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古箏專業師從周延甲。畢業後從事理論研究工作,曾任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發表過許多秦箏理論文章。《箏曲創作散論》、《實踐·理論·體系—關於陝西箏派的問答》等。
焦文斌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著有《秦箏史話》、發表有《縱論秦箏歸秦及其實踐》。
陝西省榆林市城關人,瓦工。是影響較大的榆林小曲藝人之一。1980年三月帶病堅持完成地區民間音樂的蒐集整理工作。1983年不幸病逝。他演奏的曲目有《掐蒜薹》、《小小船》、《五更鼓》、《喚嬌娘》等。
陝西省榆林市人,木工。榆林小曲藝人。長於為榆林小曲伴奏,並製作箏

十大王牌

瓊花古箏 揚州
金聲古箏 揚州
敦煌古箏 上海
天藝古箏 揚州
龍鳳古箏 揚州
金韻古箏 揚州
雅韻古箏 揚州
天韻古箏 揚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