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瓷器歷代窯口

河南瓷器歷代窯口

鈞窯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台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台或鈞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黑瓷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瓷器歷代窯口
  • 分類:鈞窯,當陽峪窯等
  • 地區:河南省
  • 產品類型:瓷器
  • 說明:宋代五大名窯
產品特徵,相關實例,

產品特徵

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1>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

相關實例

當陽峪窯:在今河南修武縣當陽峪,故名。燒瓷於宋代,燒制白瓷、黑瓷、醬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絞胎等品種。其特徵是:當陽峪窯(1)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妝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紋飾流利灑脫,尤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瓶罐一類器物上除主題紋飾外,剔刻方塊形組成的幾何圖案作輔助紋飾,為其它瓷窯所不見。(3)絞胎器的特徵是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組成對稱整齊與羽毛相似的紋理。
扒村窯:在今河南禹縣扒村,故名。創燒於唐,終於元,屬磁州窯系,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黃,白釉呈乳黃色。 (2) 白地黑花與磁州窯風格相似,不同處是紋飾筆調粗放凝鍊,黑彩濃厚,也有在白釉上畫紅、綠、黃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盤、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內用黑彩繪蓮花、荷葉、水波等紋飾,紋飾布局層次繁多,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
汝窯:在今河南寶豐縣,宋屬汝州,故名。以燒青瓷為主,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 (1) 胎質細潔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純正的天青色為主,有淡和深兩種.此外還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較為光亮,一般都是細密開片,無紋片者較少見. (3) 器形有盤、碟、洗、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盞托、橢圓形水仙盤等。盤的圈足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狀。 (4) 燒造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支釘支燒,一種是墊圈或墊餅墊燒。採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狀,且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為3、5、6個,以5個為多,橢圓形水仙盆則採用6個支釘。採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 (5) 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兩種,器底刻"奉華"和"蔡"字款。
臨汝窯:在今河南臨汝縣,故名。燒瓷於宋、金,以燒制青瓷為主。其青瓷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 胎較厚,胎色有灰白和淺褐兩種。(2)釉色多青中閃綠,釉層較厚。(3) 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為主。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但比耀州窯遜色,題材多見纏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團菊花常見。海水紋具有獨特風格,布局多為圓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層波浪式水紋,中心常為一朵花或田螺紋。(4)宋代碗、盤圈足較寬,足端一般無釉露胎,足內有釉。金代產品則挖足較深,足內一般無釉,器內底刮釉一圈,有"澀圈"痕。
鶴壁窯:在今河南鶴壁市,故名。始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唐代燒白、黃、黑瓷;宋金時期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屬磁州窯系。其產品特徵是:(1)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壺、花口缽等。(3) 宋金時期除燒白地黑花瓷外,還有白釉劃花、褐黃釉刻花及鈞窯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鵝、蓮花與兔吃草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後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4)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有5個長條狀支燒痕。盆口徑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縣窯:在今河南密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品種較多,有白瓷、黑瓷、黃瓷、 青瓷及珍珠地劃花。其特徵是: (1) 唐、五代以燒白瓷為主,胎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妝土,以增加釉層白度。器物以碗、盤、壺等生活用具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寬、淺,足外側 邊棱用刀削去;壺頸較寬,柄與口沿齊平,均具有唐代特徵。 (2) 晚唐、五代創用珍珠地劃花裝飾,至宋代流行,紋飾具有仿唐金銀器鏨花工藝特徵。 (3) 還燒制白地黑花瓷,瓶、壺等器物上多畫簡潔的花草紋,畫花紋的較別致 ,是此窯獨創。 (4)採用三岔形支具墊燒,有的器底留有3個支燒痕。
登封窯:在今河南登封縣,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為其繁盛時期,終於元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劃花最具特色.其特徵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較多。瓶有兩種形式,一種形似橄欖;一種為小口,長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裝飾以珍珠地劃花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珍珠地劃花卉紋腰圓形枕最為多見。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一為白瓷,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一為淡赭色,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裝飾效果。
魯山窯:在今河南魯山縣,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燒制花釉瓷。
郟縣窯: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燒制花釉瓷、黃瓷及白瓷等。其特徵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花釉瓷器與魯山窯不同,就釉色與彩斑特色來看,有黑色、月白和鈞藍釉,飾以天藍色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3)唐代黃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壺等,以碗為多,碗內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這種施釉方法是為了疊燒的需要。罐的造型為口唇微外撇,短頸,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層白化妝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壺流呈短小的圓柱形,多有雙系,壺身印有席紋裝飾,較為特殊。(4)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與黃瓷碗相同,有的還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繪一朵花蕊。金代則採用中心颳去一圈釉疊燒(即澀圈)。
內鄉大窯店窯:略
鞏縣窯:在今河南鞏縣,故名。燒瓷於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產品特徵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裡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裏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製法。瓶類器物修坯精細,製作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徵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宜陽窯在河南宜陽三里廟等處,故名。為宋代瓷窯。以燒青釉為主,兼燒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種。青釉施釉較厚、色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葉輪廓線、花筋葉脈以蓖狀工具劃刻,風格與耀州窯完全相同,碗內滿刻菊瓣紋,罐的蓋面刻百折紋,也與耀州窯風格相近。
汴京官窯:北宋後期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由官府直接經營的瓷窯,故名。 官窯專為宮廷服務,有南北之分,宋代顧文薦《負宣雜錄》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記載,明代《事物紺珠》、《留留青》因 襲此說。此窯繼汝窯之後為宮廷燒制瓷器,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質晶瑩潤澤,有紋片,有紫口鐵口特徵,底有支釘燒痕。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東窯: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專燒磚瓦。《宋會要》窯務條文載: “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董窯條,調其特 征與官窯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見。明清兩代談瓷筆記多引用之。 但董窯實物未見傳世,窯址亦無明確地址,或為東窯之誤會。
寶豐窯:在河南省寶豐縣,故名。為宋代陶瓷窯。 產品有白瓷、青瓷,低溫三彩陶器等。青瓷 裝飾有印花、刻花、印花纏枝菊花為多,紋飾清晰,線條細而圓潤,與耀州窯風格雷同 。刻花花紋輪廓用刻花法,花葉筋脈用蓖劃, 與耀州窯風格相同。近年在寶豐清涼寺一帶 發現了燒瓷類似汝官窯產品的窯址,被認為是汝窯的所在地。
安陽窯: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 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 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天僖二鎮還發現宋 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後者燒白瓷; 二鎮距磁州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柴窯,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954年)河南汴梁(今開封一帶),因冰凍積水而下沉,所以至今未找到窯址。“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就是指雨過天晴雲層剛破開時裡面那令人心曠神怡的天青色。柴窯是周世宗柴榮為追求瓷釉的理想發色而專設的御窯。
柴窯釉色集古代青瓷釉色之大成,又充分吸收始於唐代盛於五代秘色瓷的精華,沉穩寧靜幽艷晶潤 ,顏色隨光變化由淺至深,從灰白淡蘭至濃郁的翠綠,質樸的本性透散著翠,嫩,鮮的奢華。它集千峰翠色於一身,達到了古代青釉發色的最高境界。柴窯瓷的燒製成功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座里程豐碑,是整個陶瓷叢林中的一顆參天大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