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窩林場

沙窩林場

沙窩林場是年清朝嘉慶初的時候,九河之一的溝盤河就流經今沙窩林場,當時河兩岸是大片良田。嘉慶三年(1798年),黃河發大水,河水灌滿了溝盤河,把大量泥沙沖入河中,致使溝盤河河道堵塞,河岸決口,大量沙水外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窩林場
  • 時代:清朝嘉慶初
  • 地點:溝盤河
  • 致使:溝盤河河道堵塞
沙窩林場的位置,皇帝下旨免稅賦,御碑,今日沙窩,

沙窩林場的位置

在惠民縣與商河縣交界處有全省最大的人工林場——沙窩林場。這裡已被闢建為“孫子故里森林公園”,古戰車、戰馬和蓊鬱的森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接近真實的古代戰場的環境氛圍。

皇帝下旨免稅賦

溝盤河連續三年在這裡決口,大量沙土沖入河兩岸地勢低洼的良田之中,形成了一個個沙丘,當地人稱四十八丘。良田變成了沙漠,再也不能長莊稼。地方官員無人上報災情,皇糧國稅得不到減免,逼得沙窩附近失地的農民無法在這裡繼續生存。萬般無奈之中,惠民縣的路家、臧家、康家園、前張和商河縣的大、小胡家等八個村莊的農民聯合起來,到北京告御狀。經過無數磨難之後,刑部受理了此案,查清了真相,丈量清楚了沙化土地面積,報給了朝廷。嘉慶皇帝下旨,免除沙窩七千多畝沙化土地的所有稅賦。為此,當地民眾立碑紀念,至今已有200多年。

御碑

2006年4月的一天,我偶然得知在沙窩林場附近有一石碑,就趕到了商河縣小胡村,訪得清嘉慶皇帝免除沙窩沙化土地賦稅的御碑。碑已斷為兩截,被棄置在該村清真寺的門口。
碑為青石材質,高約130厘米,寬60厘米。厚10厘米。碑額“皇恩浩蕩”十分醒目,左書“嘉慶九年歲次丙子”,碑正面刻有嘉慶皇帝的批示和刑部的奏文,字仍清晰可見。刑部的奏文是:“查溝盤河自商河縣入惠民縣境,東南大胡家等距河三四里不等之村莊地畝被河內流沙漸次掩埋,房屋被流沙淹沒者亦不鮮見,業戶實無力耕種,不能完糧。此類土地總計七十六頃六十七畝六分四厘,每畝所征糧額五分二厘,共三百六十八兩八錢九厘。請聖上明裁。”嘉慶皇帝的御批是:“著令山東商河、惠民二縣,除壓沙地七十六頃六十七畝有奇額賦。嘉慶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碑的背面是有關立碑旨意的短文,既有“國家有愷澤之流,閭里慶蠲租之歌。我皇詠仁蹈德,累世慪恩”等頌揚皇家的文字。也有“伏念壓沙七十餘頃,民間征比何堪”這樣的句子,道出了清朝農民在災害面前無法及時免除皇糧國稅的極端痛苦。
沙窩八村農民刻立此碑,並建碑樓於沙窩保護,既是頌揚皇帝恩德,也是害怕年份久了地方政府會再度征繳沙化土地賦稅。於是,這御碑便成了“四十八丘無糧地”的保護神。後來碑樓坍塌,石碑被移入小胡村。文革中,被村民墊機器而斷為兩半。嘉慶御批碑文,準確、真實地記載了清朝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民每畝土地的農業稅負擔數額,對研究清代稅收減免控制之嚴格和國家稅收情況提供了可靠依據,有重要的文物價值。碑刻也是這片良田變沙丘,沙丘變森林的見證。

今日沙窩

沙化的土地不但不長莊稼,還給周圍人們的生活以嚴重侵擾,人們開始在沙窩栽樹。解放後成了國家林場。文革前,林校的學生們還在這裡實習,這時,過去的四十八丘早已不見,已經變成了一片茂密的人工林場。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國面臨來自北方的威脅,為了備戰,部隊在林中建立了秘密的軍需倉庫,昔日的沙丘又成了藏龍臥虎之地。改革開放後,林場工人們不僅在這裡種樹,還種棉花、種蔬菜,養鴕鳥,昔日的沙丘、沙窩到處生機盎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