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打旺黃萎病

沙打旺黃萎病,感病的當年生幼苗或植株,葉片褪綠變黃,田間容易發現。二年生以上的成株發病,葉片一般是自下而上變黃,或在葉片上出現較大型的病斑,病斑由黃而乾枯。嚴重時全株枯萎死亡。另一種類型是自返青後,生長緩慢,逐漸呈現出嚴重矮化,節間相對縮短,葉片變小,莖稈變細,葉上也有乾枯而不定形狀的病斑。病株根和莖的維管組織都出現褐色病變。

病原特徵,寄主範圍,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大麗花輪枝孢(Verticllium dahliae Kleb.)。菌絲和分生孢子梗無色透明,孢子梗呈輪狀分枝,一般每梗有1-4個分枝輪,每分枝輪1-5個分枝;分生孢子單個或幾個聚生於分枝頂端,多個分生孢子聚集成頭狀或球形。單個分生孢子無色,單胞,卵圓形或橢圓形,大小2.8-12微米×1.4-4.2微米。在培養中可見病菌形成很小的微核菌。

寄主範圍

寄主範圍很廣,可危害約40餘科中的600餘種植物,我國早期報導的有棉花、茄子、馬鈴薯、菸草、辣椒、芝麻、南瓜、蠶豆、苘麻、向日葵、甜菜等多種經濟作物。在豆科牧草中,除發現沙打旺感染受害嚴重外,達烏里黃芪和紅豆草也可感病,但紅豆草受害較輕。人工接種證明,此菌還可侵染苜蓿、三葉草、百脈根、山黧豆、野豌豆和草木犀等屬牧草,但與黑白輪枝孢(V.albo-atrum)相比,它對多種豆科牧草的致病力較弱。同樣,黑白輪枝孢對沙打旺具更強的致病力。

發生規律

病菌以微核菌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絲在多年生寄主根部越冬。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病乾草及草粉等也有遠距離傳播的功能。在田間則以分生孢子借氣流、水、昆蟲、刈割機具等進行傳播,引起再侵染。病菌由根部侵入時,很快進入寄主的維管組織內蔓延,並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隨導管中的水向上擴展。病菌在導管內繁殖,菌絲體堵塞了導管,成為莖葉萎蔫的原因之一,同時病菌可產生毒素,使寄主組織中毒和萎蔫。當病原菌隨種子和糞肥等傳入無病田,又隨感病寄主連作時間的延長,病菌在土壤中積累,使之成為“病土”。土壤的嚴重污染,是寄主植物在短期內受害的重要原因。

分布與危害

本病也是我國首先發現的沙打旺新病害。已知內蒙古、山西、甘肅和遼寧西部地區有發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區和遼寧阜新一些村內、村旁的沙打旺地,發病普遍而嚴重。據調查,播種當年的沙打旺病株率可達29%,三四年生的沙打旺發病率可達80-90%,由於感病植株逐年死亡,而使草地嚴重稀疏,失去利用價值。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椐田間調查和種子檢驗,初步發現早熟沙打旺品種似有感病較重的趨勢,但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2、管理措施 與禾本科牧草輪作。多數豆科牧草是感病寄主,但病菌不侵染禾本科植物,至少禾本科是非常抗病的,發病較重地塊,改種禾本科牧草或作物,可逐漸減少土壤中的帶菌量。加強檢疫,生產和使用不帶病的種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