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水之戰

沔水之戰

沔水之戰指的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魏蜀之間的一場戰役,此役,徐晃擊敗關羽,解了被包圍數月的樊城之圍。

基本介紹

  • 名稱:沔水之戰
  • 地點:樊城
  • 時間:公元219年
  • 參戰方:曹魏;蜀漢
  • 結果:魏軍獲勝,樊城之圍被解
  • 參戰方兵力:魏軍數萬;蜀軍數萬
  • 主要指揮官:徐晃;關羽
背景,過程,前哨戰,心理戰,決戰,評價,相關成語,

背景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打襄樊,與曹仁于禁對峙。同年八月,漢水暴漲,于禁卻沒有任何應對措施,結果連同交鋒時射中關羽額頭的勇將龐德,一起被洪水圍困。關羽早有準備,以舟軍乘勢攻擊。龐德雖誓死反抗,無奈只是少數行為,以于禁為首的三萬曹軍盡數被關羽所虜,並被押送至江陵。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降。漢水之南的襄陽守將呂常早為關羽所圍,頓失主力的曹仁,城中人馬區區數千,除了死守樊城,別無他途。只好如滿寵建議,沉白馬以示決死之心,激勵將士。但這無法改變樊城幾為洪水所掩、受關羽水軍重重圍困下進攻、內外斷絕,糧將盡的劣勢。滿寵說收到關羽此時已遣別將至潁川郟縣的戰報。

過程

前哨戰

此時已在宛的徐晃,所部多為新兵,難以與關羽爭鋒,于禁失敗後只能進至陽陵坡駐紮。同年十月,曹操又派將軍徐商呂建等增援,傳令:“要等到兵馬集結後一起前進。”但底氣漸足的徐晃,先出兵驅趕關羽軍先鋒於偃城(樊城與襄陽為一江之隔,偃城與襄陽相隔清制五里,故樊城與偃城相隔約漢制五里)。徐晃佯築長塹,以示將切斷蜀軍後路。關羽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順利進入偃城,兩面連營,漸向圍城關羽軍逼近,徐晃軍營距關羽軍所圍僅三丈。
徐晃占據偃城後,連結軍營逐漸向前推進。曹操派趙儼以議郎的身份參與曹仁的軍事部署,和徐晃所部一同前進,而其餘的救兵尚未趕到。徐晃率領的軍隊沒有足夠的力量解樊城之圍,而將領們卻呼叫著責備徐晃,催促他去救曹仁。趙儼對將領們說:“如今賊兵已經將樊城緊緊包圍,水勢仍然很大,我們兵力單薄,又與曹仁隔絕,不能同心合力,這一舉動恰會使城裡城外都受到傷害。如今不如向前靠近關羽的包圍圈,派遣間諜通知曹仁,使他一齊發動,一定可以打敗關羽。假如有遲緩不發救兵之罪,由我一人替諸位承當。”將領們都很高興。

心理戰

徐晃在距關羽的包圍圈三丈之外的地方,紮下營盤,挖地道和射箭書通知曹仁,多次溝通訊息。孫權寫信給曹操,請求允許他討伐關羽,為朝廷效力,並請求不要把訊息泄露出去,使關羽有所防範。曹操問群臣,群臣都說應當保密,董昭卻說:“軍事行動,注重權變,要求合乎時宜。我們應當答應孫權為他保密,但暗中將訊息泄露出去。關羽知道孫權來信的內容以後,若要回兵保護自己,樊城的包圍就迅速解除,我們便可獲利。同時,還使孫權、關羽像兩匹被勒住馬銜的斗馬一樣,相互敵對而動彈不得,我們可以坐著等待他們筋疲力盡。如果保守秘密不泄露,使孫權如意,這不是上策。再者,被圍的將士不知道有救兵,計算城中糧食不足以持久,心中會惶恐不安。倘若再有其他的想法,危害不會小,還使泄露出去為好。況且關羽為人強悍,自恃江陵、公安兩城防守堅固,一定不會很快退兵。”曹操說:“很對!”立即下令徐晃將孫權的書信用箭射入圍城之內和關羽軍營中。被圍的將士得到書信後,士氣增長百倍,關羽果然猶豫不決,不願撤兵離去。
曹操怕徐晃兵少救不了曹仁,一度要親自討關羽,只是被桓階勸阻,遂屯摩坡,一副大軍可以隨時救援之勢,激勵前方士氣。但曹操還是要再增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給徐晃。

決戰

關羽軍主力屯圍頭,別屯於四冢。徐晃聲東擊西,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關羽見四冢將失,在這決定成敗之際,只好在前線數萬軍隊中,抽出步騎五千迎戰(大概是當中精銳)。相反,若關羽看破的話,恐怕應是將計就計至四冢固守才是。兩個河東郡同鄉兼好友,終在十多年後再相見,兩人隔著遙遠對話,但說平生,不及軍事,不久徐晃下馬宣軍令:“得關雲長首級的人,賞金千斤。”關羽驚怖,說:“大哥,你說的這是什麼話?”徐晃回答:“這是國家之事。”
徐晃徐晃
隨後兩軍混戰,關羽被徐晃擊敗,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捨,緊隨其後沖入營內。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現乘其軍陷於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關羽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

評價

沔水之戰的勝利,對於鞏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穩定後方都起了重大作用,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使曹操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樊城、襄陽城危之時,曹操將名將張遼和諸將皆調回,以援曹仁,然張遼等未至,徐晃已解二城之圍,其功可比張遼的合肥之役。
曹操在一篇令中說:“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逕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盛讚徐晃的功績超越孫武和田穰苴。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徐晃亦位列其中。作者張預在書中評價說:“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晃揚聲攻圍頭而密攻四冢。又曰:‘軍擾者,將不重也。’晃軍營整齊,雖太祖案行而將士不動是也。
葉適認為徐晃和關羽是以勇力相遇而決勝的將領,評價說:“以理勢而言,非逕入敵圍,固不能解圍全城。非於圍上破走救者,固不能得城全勝。然古今自非,見救至逆遁,則皆畏敵不敢救,少有如關羽及晃之真以勇力相遇而決勝者。客主單復之殊,陸抗能知之。此羽之所以終屈,而觀者之所當思也。 ”
洪邁在《容齋隨筆》認為徐晃的沔水之戰與張遼的合肥之戰、郭淮的的陽平之戰一樣,都是以少勝多,評價說:“張遼走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軍於陽平,徐晃卻關羽於樊,皆以少制眾,分方面憂。”
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盛讚徐晃此次功績,在徐晃去世之時,有詩讚曰:“降明權成厚,爭津定策高。 揚名攻不備,陷敵戰當鏖。欲虜平襄漢,還屯振節旄。 功逾孫子右,魏武過情褒。”
何焯評價說:“徐晃之解樊圍,一時奇功。”
毛宗崗認為徐晃是用兵能者,與張遼等同,評價說:“徐晃聲東擊西,此沒彼現,只一員正將,兩員副將,寫來似有千軍萬馬之勢,可謂用兵之能者矣。晃之戰沔水,與張遼之戰合淝,仿佛相類。”
王歆盛讚徐晃的能力可蓋霄壤,評價說:“救樊之役,長驅入圍,中原平靖,徐晃之能可蓋霄壤。晃所部新軍,而能一戰成功,羽非上智,可知之矣。”

相關成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