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芭蕉

《沉默的芭蕉》是現代詩人邵燕祥於1980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全詩共六節,前三節從芭蕉下筆,先具象描寫,再展開聯想,反襯出詩人孤獨落寞的心情;後三節,詩人與雨中芭蕉直接對話,展現了豁達脫俗的詩人形象。全詩情景交融,構思巧妙,感情真摯,耐人尋味。

《沉默的芭蕉》曾被選入舊版華東師大出版社上海高中語文教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沉默的芭蕉
  • 創作年代:1980年
  • 作品體裁:現代詩歌
  • 作者:邵燕祥
  • 作品出處:《在遠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沉默的芭蕉
芭蕉
你為什麼沉默
佇立在我窗前
枝葉離披
神態矜持而淡漠

從前你不是這樣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1
在曹雪芹的院落2
你舒捲有餘情
綠蠟上晴光如潑3

近黃昏,風雨乍起
敲打著竹籬瓦舍
有約不來4
誰與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熱

呵,沉默的芭蕉
要談心請拿我當朋友
要爭論請拿我當對手
在這邊鄉風雨夜
打破費爾巴哈式的寂寞5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終於開口
款款地把幽思陳說
燈火也眨著眼晴
一邊聽,一邊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讓我暖了擱冷的酒
憑窗斟給你喝
夜雨不停話不斷
孤獨,不是生活
1980年4月6日

作品注釋

  1. 中庭:語出宋代李清照的詞《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上闕:“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2. 在曹雪芹的院落:意指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里的怡紅院,該院的匾額題有“怡紅快綠”,這歡“快”之“綠”,指院內芭蕉。
  3. 綠蠟:綠色蠟燭,這裡代指芭蕉。
  4. 有約不來:語出宋代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5. 費爾巴哈式的寂寞:指獨處而造成的寂寞。費爾巴哈(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曾在埃爾蘭根大學任教,因發表反對宗教神學的著作,被辭退,後隱居鄉間。

創作背景

1980年4月,詩人剛從“文革”的折磨中解放出來,到雲南旅行。在下榻的竹瓦舍里,詩人看到雨中的芭蕉,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賦予芭蕉以人的生命情感,從它矜持淡漠寫到同它對話,與它晤談,把酒相酌,將一種孤寂無告的羈旅之苦,寫得活靈活現極富情趣和活力。
全詩六節。前三節從芭蕉下筆,並展開聯想。第一節是具象描寫,但已賦予芭蕉以生命和性格:“神態矜持而淡漠”。這為以後詩情的發展作了準備和鋪墊。第二、三節是詩人的聯想,並舉出李清照中庭和曹雪芹院落中的芭蕉作例子,在這兩位古代文學家的作品中,多次寫到芭蕉,但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感受不同,移情就有所不同。用古代文人對芭蕉的描寫,來進一步反襯詩人此時此地的心境。當黃昏風起雨落,相約的人不來,詩人只有獨斟自慰。“誰與我相伴/一直到酒酣耳熱”。一種落寞孤獨之情油然而生,無人對話排遣宣洩,詩人客居他鄉無比孤寂的形象躍然紙上。
詩的後三節,寫詩人與雨中芭蕉直接對話,實際上,是詩人借物抒發他的感受和心境。在醉醺醺的詩人眼前,芭蕉也完全活了起來:“芭蕉啊我的朋友/你終於開口/款款地把幽思陳說”。這樣,就打破了前面清靜冷漠的氣氛,而且是邊暖酒邊與芭蕉對話,“夜雨不停話不斷”,顯得熱鬧而充滿活力。至此,詩人飄逸曠放、豁達脫俗的形象就出現了,這與先前的形象全然不同。最後一行,則是點睛之筆:“孤獨,不是生活”。所有前面抒發的情懷,原來在此,不僅使詩思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使得一個追求生活、熱愛生活的心靈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詩人汲取了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經典手法,用“典”自然貼切。《沉默的芭蕉》是首新詩,卻充盈著古典詩歌般的韻味、小夜曲似的意境,讓人沉醉其中,欲罷不能。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人格化的意象,將本來是無情物的一株芭蕉活化為有生命力的、情感豐富的“朋友”。

名家點評

泰山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寧宇:詩的最後一句,可算神來之筆:“孤獨,不是生活”,所有前面抒發的情懷,原來在此,與《沉默的芭蕉》題目對應,反點其題。令人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正是這首詩構思巧妙之處。可以說,《沉默的芭蕉》的藝術構思,是汲取了我國古典詩詞名作的精華,當我們讀到詩人斟酒與芭蕉共飲對話,不禁就想到唐代大詩人李白飲酒邀月的詩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樣孤獨,同樣豪情,同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但是時代和背景已截然不同。李白雖能一人自得其樂,但詩中卻透露出一種淒涼之感;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現代詩人,卻是與芭蕉共飲對話,熱熱鬧鬧。最後冒出一句:“孤獨,不是生活”,將詩人熱愛生活的感情和盤托出,激勵讀者熱情地去擁抱生活,珍惜現在。(《新詩鑑賞辭典》)
中國詩歌學會理事莫文征: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遠離家鄉、身在邊地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寂寞感,這是一切離鄉背井的人經常會遇到而又稍縱即逝的一種感覺。作者用自己嫻熟的技巧,把這尋常的一瞬固定下來,醞釀成為一首精巧、別致的抒情詩。(《中國新詩名篇鑑賞辭典》)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葉櫓:黃昏風雨,旅人鄉思,一人獨處,萌生了對友情溫暖的眷戀,進而思索起人生的哲理,這種體驗恐怕不少人都會有過。但是,能夠像邵燕祥在《沉默的芭蕉》中表現得那樣深情真摯令人感動,且又耐人思索尋味的,卻很少見。詩人面對窗前的芭蕉和黃昏風雨所產生的連串聯想思索,不是無病呻吟的故作姿態,也不是玄思玄想的艱深莫測。……讀著這些詩行,我們的腦際隨即會浮現出一幅生活的畫面,充滿了詩情的濃郁,溢散著人間溫馨的芬芳。(《詩弦斷續》)

後世影響

《沉默的芭蕉》曾被選入舊版華東師大出版社上海高中語文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

作者簡介

邵燕祥,1933年生於北京,1948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學,1949年在華北大學短期學習後到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後改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1958年錯劃為“右派”,1978年後任職於《詩刊》社。著有詩集《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給同志們》《獻給歷史的情歌》《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別》《在遠方》《如花怒放》《為青春作證》《邵燕祥抒情長詩集》《邵燕祥詩選》,詩論集《晨昏隨筆》《贈給18歲的詩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