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資深玉器收藏及鑑賞專家)

沈華(資深玉器收藏及鑑賞專家)

沈華。1966年出生,祖籍安徽。客座教授,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收藏文化專業委員會特聘研究員,中國收藏家協會高級研究員,北京收藏家協會會員,資深玉器收藏及鑑賞專家、玉文化傳播學者,人氣博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華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資深玉器收藏、鑑賞專家、客座教授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收藏家協會高級研究員
    中華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玉器專家
    中央電視台《一槌定音》淘寶嘉賓成員
    武漢廣播電視台等多家媒體收藏欄目常年高級顧問
    國內銀行保險系統國學文化講師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特聘研究員
  • 代表作品:《一槌定音》2012年多期節目拍攝
個人概況,收藏之路,遼金的玉器特點,

個人概況

沈華、男,漢族,1966年7月出生於吉林省,祖籍安徽。1988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在東風汽車公司工作時,擔任共青團組織和基層管理崗位職務,1998年至2007年任職神龍汽車有限公司高管,並被派往法國任職交流。2007年赴北京任某汽車集團執行總裁,擔任北京奧運會車輛服務救援總指揮的崗位職務,並圓滿完成奧運期間的車輛服務工作而受到奧組委的嘉獎。09年擔任國內大型民營集團總裁助理等職業經理人職務。後來出任國內數家文化傳媒、醫療健康企業的投資人。
自1984年起開始研究古玩玉器,先後發表有關收藏文章多篇,成為玉器研究領域尤其是遼金玉器方面享有一定聲譽的中青年專家,被央視收藏節目《一槌定音》多次邀請為奪寶嘉賓,並且被聘為武漢廣播電視台等多家媒體收藏欄目常年高級顧問。三十餘年潛心收藏,把收藏當做一種理想與信仰,不沉迷於商賈利益,而是為文化續一脈絡。在北京創辦民間收藏組織《東籬雅集》,在武漢創辦了民間收藏組織《麒麟匯》,擁有大批擁躉冬粉和收藏愛好者,致力於傳播普及中國玉文化,2015年開始在北京舉辦《玉華悅章》和2018年《錦繡華璋》個人明清玉器刺繡補子收藏作品展,在武漢舉辦個人藏品《麒麟匯》展,在北京工美博物館和滄州博物館舉辦個人藏品展和文化專題講座,在交流中收藏行為也便隨之上升為一種藝術和享受——通過大家一起收藏,培養興趣、陶冶情操、研究歷史、挖掘精髓、弘揚文化、傳承文明。

收藏之路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回望三十多年的收藏曆程,沈華的收藏之路應該也同樣可分為這三種境界。
沈華生於吉林,長在北京,1969年隨父母從一機部發配到五七幹校(現襄北勞教農場),在那裡度過自己的童年時光。那時,兒童都不曾懂得父母每日參加批鬥會和勞動改造的痛苦,記憶中最愉快的反而是父母說起老北京的時光,有什剎海、唐花塢的良辰美景,還有白雲觀、古城牆、大柵欄的風情。有戲樓書肆的風流雅趣,也有蟈蟈和蛐蛐的悅耳鳴叫,還有爆肚、焦圈兒、醬肘子、蜜供的唇齒留香,這些都在靈魂深處奠定了他一生中對中華文化藝術的啟蒙和喜愛。以致於大學畢業一參加工作經濟獨立後,愛好就是開始收藏。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在十堰參加工作到後來到武漢之前的沈華就是這收藏的第一個階段,這時的他屬於收藏門外漢,面對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的收藏世界,猶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很想“望盡天涯路”什麼都想要,在收藏行為上便是“通吃島島主”——不管蘿蔔與白菜,抓到籃子裡就是菜,眉毛鬍子一把抓,藏品不分品相、不究年代、不論產地、不辨開本,但有所愛,一併“有錢就任性”,不問質量,但求數量。收藏過瓷器、錢幣、家具、雜項,可是結婚時朋友們送的一大塊上等純淨的綠松石反而讓他棄之如敝履,轉手送人了。那時的收藏行為是一種率性而為,初萌收藏之趣,最大的樂趣就是在信息還不是十分發達的十堰,業餘時間泡在新華書店與圖書館裡,查閱有關記載古玩知識的書籍,遇到看不懂的古書條目等問題就想方設法尋找,逐步積澱了對歷史、古玩等方面的初步認知。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用這兩句詞來形容他“淘寶過程”的第二重境界,那是再恰當不過的。1996年,沈華被派往武漢出任神龍汽車公司管理人員,除了緊張的上班,最大樂趣就是周末早晨背上一瓶礦泉水、帶上一個麵包,在香港路文化市場和崇仁路集郵市場一逛一整天。和在十堰的時候不同,這個時候的收藏理念已逐漸趨向成熟,最初的那種懵懂已然進化為一種信念,他確定了個人的收藏領域和主攻方向——玉器。
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論及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有很多獨特的東西,但是哪些東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見而為中華文明所獨有?費孝通先生說:“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玉器,因為玉器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很重要的地位,這是西方那個文化所沒有或少見的”
“君子比德與玉”,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國,崇玉、禮玉、賞玉、藏玉的傳統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玉,被視為權力、地位、財富、尊嚴的象徵,“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的《無題》讓我們對玉有種神秘的愛慕,歷史上弄玉吹簫、完璧歸趙、玉碎瓦全…….多少傳奇都和玉息息相關,所以,它在中華千年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構成中,一直是一條主脈,也成為他30年收藏之路的一條主脈。從最初的遇到心儀的玉器,心跳加速,欲傾盡家財,必求“為我所有”而後快的一見鐘情到為了某件玉器,“寤寐求之,輾轉反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憔悴,還有費盡口舌、極盡張儀蘇秦之能的尋求,到歷千山萬水而求得一件的喜悅,藏品到手,視若珍寶,燈下觀、日裡看、夢裡想,把玩不已,讚嘆不已,佐酒以賞寶,聚友以驕矜,三五同道,同觀共賞,心神俱醉,此樂何極!
2003年非典時期,沈華被派往東北任職,由於工作的緣故和壓力的轉移,對玉器的收藏開始系統的進行歸納;正是在哪裡,和遼金玉器結下了今生的不解之緣,他認真地研究了北方歷史發展的資料,發現神奇的北方土地曾經孕育了數個強大的帝國王朝政權,從鮮卑北魏到契丹遼國,從女真金國到蒙古元帝國再到滿清時代,從過去的讀萬卷書開始行萬里路,利用工作機會尋訪北方的風土人情、文化古蹟,從赤峰到阿城,從博物館到舊貨市場,都留下了他探尋的足跡,也尋求到了許多博物館級別的珍貴的遼金玉帶板、春水、秋山等玉器系列,這些小小的玉器背後都有一個傳奇故事,是一個時代的名片,其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後來都受到許多國內大藏家的一致肯定。
三十年篳路藍縷,三十年風雨兼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如今沈華不會再為某種藏品失之交臂而頓足捶胸,唉聲嘆氣,亦不會為購得一件藏品而手舞足蹈、志得意滿,浸潤玉器研究二三十年,驀然回首,一生的渴求就在手中。
玉文化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巨大工程中,玉文化應有怎樣的擔當?玉藝術品如何在實現價值回歸的同時,實現道德、文化功能的回歸?
2003年以來,沈華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玉文化理論研究、文化傳播等方面,將收藏的感悟化為文字,寫下了數十篇關於古玉收藏和鑑賞的文章,累計字數已經超過了10萬字。其中有不少刊發于海內外諸多刊物上,2015年創作出版的玉器市場研究專著《慧眼拾寶》也在中國商務出版社出版發行,2016年始連續兩年在武漢電視台推出《大家收藏》的專題欄目,幾年內為國內的大型企業、銀行、保險公司和高端客戶培訓傳統玉文化知識,未來期待在世界寶玉石市場上,能夠和諸多的中國玉石藝術家們一起,以更遠的目光、更高的立足點向世界發出玉文化的聲音。
有人說:收藏家是人類文明物證的保護神。收藏家必須走出象牙塔,促進收藏體系秩序的建立和完善,讓更多的民眾領略收藏的魅力。沈華先後多次參加央視鑒寶節目《一槌定音》的拍攝製作,同時擔任了武漢廣播電視台等多家媒體收藏欄目常年高級顧問。並且在北京和武漢分別創辦了民間收藏組織東籬雅集和麒麟匯,正在個人藝術館將多年收藏的百餘件收藏精品,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做這些事情的目的都是通過大家一起收藏,培養興趣、弘揚文化、傳承文明。
上善若水,君子如玉,滄海明月,流風迦雪,夢裡尋求千百度,驀然回首,正如百歲老人楊絳先生所言:“人心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以君子之心弘揚中華傳統文是每個愛玉的藏家與生俱來的使命和責任。世界是個大舞台,玉器不僅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作為一名傳統玉文化的傳播者,今後沈華還將在這條道路上一如既往、努力前行,為中華文化之河流向更廣闊的世界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遼金的玉器特點

遼金玉器和兩宋相比,民間用玉、制玉絲毫不遜於兩宋。受地域的限制和流通的影響,遼金玉器的用料相對兩個極端,皇室用料多用上等和田白玉,其中不乏籽料精品,但更多的民間官宦用玉多以青灰、青花或地方玉為主,做工也有明顯差異,因為受到中原唐宋文化的影響,遼金玉器形成了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玉器群。
遼金玉器的總體藝術風格沉鬱渾樸,剛勁俊偉,是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重要代表的體現。中國古代藝術品往往是形式複雜者內容簡單;形式簡練者內容複雜變幻,而遼金玉器的特點恰屬於後者,造型精約,而所含意蘊則沉鬱深刻。如此件留皮秋山人鹿佩,形式為佛教文化與秋山麋鹿結合二體的圖案造型,自然恬和,然內含著充沛的生命力和生活氣息,它們含情慾躍,雅致有生機,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和愛意,以及人性的情與理的統一。看上去平淡無奇,但仔細琢磨卻又覺得韻味無窮,其造型不拘一格,隨意性很強,體現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清淡素雅的藝術魅力。——摘自作者原創博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