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埡天主教堂

沈埡天主教堂

沈埡天主教堂始建於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九年,該堂己成為天主教鄂西北的總堂。目前是全國四大天主教堂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沈埡天主教堂
  • 地理位置穀城縣城西70公里
  • 始建時間雍正元年(1723)年
  • 1977年:鐘樓被拆除
景觀,歷史,

景觀

教堂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周圍古銀杏參天,古櫟成蔭,桂花飄香,群峰競秀,瀑布飛懸,大溶洞、鐘乳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文物勝跡與自然景現相結合,形成了一處獨特絕妙的旅遊觀光勝地。沈埡教堂位於穀城縣城西70公里,與房縣接壤,座落在龍鳳山、磨盤山、銅鑼觀三山鼎立的茶圓溝盆地西沿,是一座占地面積30畝的西式建築群

歷史

明朝末年耶穌會傳教士開始在此傳教,後在此建築了規模龐大的教堂,成為天主教在鄂西北的活動中心,當時在全國頗有影響,在羅馬教廷檔案中也曾有所記載。在清末天主教傳教士劉和雲所著的《湖北襄鄖屬教史記略》中就這樣寫到:“木盤山(即今日磨盤山)會堂乃中華全國公教堂重要地區之一,僅稍亞於北京耳,然較他處亦殊安穩也。”
明朝從中葉起,天主教的耶穌會、遣使會、方濟各會、巴黎外方傳教會相繼來華,從沿海深入到內地,逐漸打開傳教局面,使天主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作為沈埡天主教堂,它在建國以前的教務發展主要分為三個時期
耶穌會時期(1634—1784年)
明朝末年天主教傳入谷城,據史料記載,最早入境傳教的外籍傳教士為耶穌會傳教士何大化,後又陸續有其他外籍傳教士來此傳教。天主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雍正元年(1723)末,禮部奏請在全國禁止天主教獲準,除在京為宮廷服務的侍士照舊供職,允許進行宗教活動以外,其餘傳教士皆被勒令回國。“禁教令”頒布後,沿海各省率先禁止傳播天主教,遂後,內地也大肆搜捕天主教徒。可以說,正是由於清政府的“禁教令”,使天主教在大城市無法立足,從而在谷城沈埡這個荒僻之地興盛起來
遣使會時期(1784—1838年)
1784年7月12日,天主教遣使會會長奉羅馬傳教部之命繼承管理耶穌會在華教務。1790年,遣使會傳教士阿本及潘奈一塊兒來到沈埡傳教,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天主教在磨盤山地區發展得很快,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法籍傳教士劉方濟各克來掌管教務時,沈埡天主教堂已管理谷城、老河口、房縣等17個縣,教徒達7000餘人。
方濟各會時期(1838—1949)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鉗制下,清朝政府被迫取消教禁,並規定中國政府有保護天主教堂的義務,天主教在中國遂又得以公開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谷城地區的天主教發展進入了緩慢發展時期。
建國後,黨和政府制定了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1950年以四川天主教神父王良佐為首的500多名教徒發表宣言,倡議中國天主教會割斷與帝國主義者的聯繫,建立自治、自養、自傳的新教會,在全國掀起了“三自愛國運動”。1952年元月,沈埡天主堂成立“三自革新委員會”,主任為常和德,副主任為李國成。三自革新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一是領導教徒執行會章,愛國反帝,努力生產;二是管理教內財產、事務。當年當地參加革新的天主教徒總計876名。從此,沈埡天主教堂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當地天主教徒在三自革新委員會的領導下,進行著正常的宗教活動。
但從1968年到1978年間,由於歷史及自然的原因,沈埡天主教堂天災人禍不斷,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1968年,教堂大聖堂被拆除。
1975年,修道學院建築在一次山體滑坡中毀於一旦。
1978年以後,沈埡天主教堂又重新恢復了教務活動。
1978年,沈埡鄉政府在教堂原址撥7間平房作臨時教堂。
1982年,湖北省委發文通知:穀城縣沈埡天主教堂為省重點開放的教堂之一。
1985年,沈埡天主教堂重新正式開堂,湖北省省委統戰部宗教處負責人、省天主教主教和襄樊市宗教局及穀城縣統戰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開堂儀式。
1987年,國務院撥2萬元專款,把臨時教堂予以修繕和擴建。
現在,沈埡天主教堂又成為鄂西北地區重要的天主教活動中心,影響遍及谷城、房縣、保康等地區,日常來此參加宗教活動的教徒有1000多人。
三百多年過去了,沈埡天主教堂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見證了天主教在中國的歷史發展。如今,古老的教堂里又人來人往,廣大天主教徒在這裡進行著正常的宗教活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沈埡天主教堂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指引下,終於又煥發出了新的青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