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男症

恐男症

恐男症(androphobia)指的是對男性或男性氣質的恐懼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男症
  • 外文名:androphobia
  • 症狀:表現出對男性的恐懼
  • 類型:病症
介紹,現象分析,恐男與恐女,形成背景,病症表現,心理狀態,生理表現,行為方式,過敏性牽連,病症緣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遺傳原因,病例分析,心理治療,概述,短程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系統脫敏療法,藥物治療,自我調節,認知調節,行為調節,

介紹

現代社會,一方面醫學高度發達,一方面疾病也是層出不窮。而且一個比一個奇怪。恐男症(androphobia)指的是對男性或男性氣質的恐懼。

現象分析

恐男與恐女

目前,在性心理障礙中,除已婚者表現的性功能障礙外,對那些未婚者要屬恐男恐女症為普遍。所謂恐男恐女症,其實就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種特異形式。有些男性特別怕見女性,見到女性如同見到洪水猛獸一樣害怕和恐慌,這是恐女症;反之,女子見到男子也產生不可抗拒的緊張不安乃至如同老鼠見貓那樣則為恐男症。由於男女兩性的交往總有個性問題障礙於其間,所以自然就把這兩種情況列入性心理症的範圍里來。

形成背景

怎么形成的恐女恐男症?形成的恐女、恐男症的人群,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經歷背景,但總地說來都與早年特別是青春期時的性意識萌動有關係。任何一個青春男女,到達關鍵年齡都有對性的關注和探索心理,但由於親職教育中,父母多傾向於採取封閉政策,所以較少接受正面的指導和啟發,因此少男少女有關性的知識和認識,往往是靠其個人的小環境有意無意地捕捉、吸收以及學習、觀察得到的。當然不可能很全面很系統很透徹,大多是片面且難以甚解的,所以就免不了困惑。有些人隨年齡增長和見識的累積,這種困惑會自然得到解除,也有些人得不到解除而把早年的困惑長久地保持下來,以致成年之後,在性心理性行為方面受其干擾,結果形成性心理症。

病症表現

心理狀態

恐男症實際是社交恐怖症怕的心理,基本上起源於害羞,不管患者年齡多大,其心態是相同的,只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的解釋罷了。有淺層心理的害羞,也有深層的心理害羞;有本人意識到的,也有本人意識不到的。

生理表現

怕雖然是一種心理過程,但它必然要影響生理功能,於是緊張、出汗、心慌氣短以及顫抖都會接踵而來,臉紅是最容易表現出來的現象。這些反應,其實是一種焦慮的表現。為了擺脫焦慮,迴避、逃避便是唯一的手段。

行為方式

迴避的目的是避免焦慮情緒的襲擊,只要不存在對人的場合,社交恐怖者就會覺得安然無事了。因此,患者往往都採取主動性的迴避策略,不去接觸人,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但是這種封閉在個別案例中可導致精神的全面退縮,貽害終生。

過敏性牽連

在迴避的時候,許多患者還會發生“過敏性牽連”,這是一種自我防衛心理機制。對害怕的場面或人,會發生“草木皆兵”的心理泛化,對外部事物產生異常過敏的反應。如在上述事例中所提到的異臭感、別人在看他,甚至他人的一舉一動,都暗示著對患者的討厭、排斥、無奈等,從而加強其迴避的理由:由於我不好,所以人家厭惡我,與其讓人厭惡,不如主動離開人群,何必自找沒趣呢?從而以這種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態中的平衡。
過敏性牽連,嚴格說來已把人的正常心理引上斜路,因為它脫離了現實,患者常常以病態的心去度他人之意。這種症狀通常多在早期分裂症中出現。因為社交恐怖症患者對這種過敏牽連有時會抱懷疑態度,而且可被親友說服,並且這種牽連多圍繞著迴避行為來轉,不具備那種敵對性和攻擊性,所以只作為社交恐怖症的一個特徵,而不能說他們是分裂症。但一個社交恐怖症患者,達到過敏牽連的程度,也說明他們的病情比較牢固了,在治療方面,要比沒有過敏牽連的人要難得多,不易一次性治癒。
恐男症恐男症
社交恐怖症還具有強迫症的一些特點,比如有時明知是自己的多疑多慮,是不該有的現象,可是仍然無法控制,反而使自己那種緊張害怕的情緒加劇。
社交恐怖症是人群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在大中學生中約有7-8%),及早的發現和早期治療對心理健康的維護,至關重要。

病症緣由

種種發病的跡象表明,社交恐怖症不單是心理問題,而是心理、生理兩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的。

生理因素

上海“社交焦慮症”研討會主講人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著名精神病學教授戴維德·西漢(David·sheehan)說:社交恐怖症的發病是因為人體內一種叫“5-羥色胺”(又稱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失調所致,這種物質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信息以控制人的情緒。如果這種物質過多或過少,都可引起人們的焦慮情緒。

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是構成社交恐怖症的誘發因素,如初次進入大場面,初次相遇異性,在人前丟醜,意外的軀體暴露,驟然被推舉上台以及意想不到的驚嚇等。
國內外專家都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患社交恐怖症的同時,患者常並發其它類型的精神疾病。它的同病率比其它心理疾病要多,比如最多並發的有抑鬱症、疑病症、軀體變形感,以及人格障礙或不典型的分裂症等。
大多數社交恐怖症患者到門診就醫時,其病程多半已達數年乃至十數年之久,直到恐怖已嚴重干擾到生活時才想到治療。而中年以上的患者較少,並不是說他們的社交恐怖症已愈,主要是他們在長期痛苦的情況下,已經從心理上適應並接受了它,比如一位老人,從十幾歲就不敢當眾小便,五十多年一直不上公眾廁所,非去不可時也採取女式蹲法。一旦習以為常,那種恐怖感就如同虛設了,其它疾病也基本如此,說明長期對疾病的適應,也相當於一種持久的行為療法

遺傳原因

另外,在這次會上專家們還介紹了另一種新的觀點,即社交恐怖症可能源於家族遺傳或經歷過某種精神創傷和窘迫生活事件。前文中提到的那位“假丫頭”其父子性格便有著極其相似的特點。
任何一個發病的人,在經過對病史的調查分析後都會發現其真正的發病背景:家族、性格、教養環境和方式,童年創傷與經歷,特別是青春發育期的性教育和由性而產生的壓抑等。在社交恐怖症中,表現為恐男、恐女,還有“色目”恐怖的患者基本上均源於青春期的性壓抑。
如果把我們國家的社交恐怖症與美國的社交恐怖症比較,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就在於,我們有關性的問題多,而他們主要是家庭和性格問題。另外在症狀表現上,也有所不同,比如中國的社交恐怖症中的視線恐怖、異臭恐怖、做作恐怖(即見人擠眉弄眼,軀幹僵直,強顏歡笑,扭捏不安等)較多,而美國人在公共廁所當眾小便,面對推銷員的強行推銷、演示或演講的恐怖多,顯然這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

病例分析

下面是一名患者的自述,請看這位女大學生是怎樣患上恐男症的。
“我是一名醫科大學的學生,長相至少中上乘,聰明活潑,從小到大一直是大家羨慕的人,但近幾年我卻成了一個被人唾棄不齒的令人討厭的女孩。這其中的轉變真讓我有些難以忍受。我生長在一個父母關係不和的家庭,母親為我而忍氣吞聲甘受父親的折磨。面對這樣的家庭,我從小就會察言觀色,也更知道努力讀書。從國小到中學我一直是學習尖子,班級幹部。人緣好,能力強,老師同學都喜歡我。大家都說我是清華的苗子,留學預備生,我也為此而躊躇滿志,滿懷信心地去迎接美好的未來。也許是物極必反,在高一時我的命運出現了轉折。
我的父親非常傳統,又因為我長相出眾,所以自青春期以來對我一直不放心。在國小時就嚴厲地告訴我不要與男老師單獨相處,更不準與男生接近,以致凡男同學送我的賀年卡都不敢拿回家,我從來不邀男同學到家裡來玩。這一切並不說明我沒有與男孩交往的意思,主要是我對男女之間的交往過於敏感,這為以後的轉折埋下了種子。
高中開學第一天,我自信地與父親到新學校報到。那天學校人很多,報到後,父親遇到一位老同學,我便與父親一起走過去寒暄,在他們說話時,我突然發現爸爸的褲扣沒有系好。我當時覺得應該暗示他一下,就故意盯著他的褲子前看,誰知父親對我一副輕視的樣子。這時,後面有男性突然很大聲吐了一口唾沫,我回過頭時,發現幾個男生正在對我指點著竊笑。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當時我滿臉通紅,只恨不得能馬上逃走。那天很快過去了,可是那天的結果卻留在我的腦海里,想起這幕失態的醜劇,我便深深自責,為讓父親丟臉而羞愧不已。從那時起,我就下決心眼睛絕不再往別人的下部看。但越禁止越不行,以後我每次遇到男生,眼睛便不由自主地往下邊看,開始僅是男同學,後來對其他男性,包括自己的父親和男性親屬也如此。我恨我自己為什麼這樣不爭氣,這樣不要臉。於是就採取不與男人接觸,不和男人說一句話,見男人就躲的措施,逐漸不是躲他們而是怕他們了。真好像這些男人見到我要把我怎么樣似的那樣恐慌、緊張乃至全身無力地顫抖,有一種癱軟麻木的感覺,同時心裡突突地跳,還有臉紅和出汗。我父母不知我為什麼這樣,由於功課成績下降(因在課堂不敢抬頭看男老師,不敢左右看男同學,過分害怕聽不進課去所致),使父母很失望。隨著這種現象的加劇,不用我躲男的,而是男的都討厭我,常常在背地裡指我說我。在高中後幾個月我已不敢上課,只是在家裡關上門看書,高考險些落榜,結果上了自費大學。”
大學女孩的“恐男症”
馬老師:
您好!感謝您的熱心。知道您是值得信賴的心理諮詢師,請您一定幫助我。
我是一個大一女孩,今年19歲,我感到自己好像得了“恐男症”。我常常有一種恐懼感,害怕與人接觸,很少的朋友都是女生,對男生,我更感到恐懼。我只能和班上的一兩個男生講話,還是學習上的話題,還要有別的同學在場的時候。其實我很想和大家交朋友,可是我對他們有一種抗拒感,不敢接近他們。我走在街上,很害怕見到人,我不敢望他們的眼睛。雖然我知道他們不會給我帶來傷害,但是我心中就是產生一種恐懼。洗臉的時候,我閉上眼睛,總覺得水龍頭流出的是血水,我就很害怕,站立好久好久才敢洗臉。就這樣,我常常感到很害怕,有時連具體怕什麼我都不知道。這樣的心態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讓我好痛苦。
我的恐懼源於小時候的一件事。記得那時候我很小,大概五六歲,經常和比我大四五歲的表哥在一起玩。一天,他騙我跟他玩遊戲,然後我們就發生了關係。就這樣我們玩過幾次之後就不再“玩”了。那時我什麼也不懂,以為是普通的事情。直到十多歲了同學說起“性”話題,我才知道那是性行為。同學們還說起是不是“處女”的話題,我聽了就很傷心,很害怕。我怕別人知道了自己的醜事。但那時我還幼稚,就沒有多想,只是漸漸地很少和男生接觸了,連我爸我也很少和他交談。我走進大學校門,面對那么多同學,我覺得自己好像另類的樣子。我心裡常常想起那件事,我不敢告訴任何人,我不知說出來會有什麼結果。這件事總是纏繞在我心中,讓我很煩惱,讓我很痛苦,讓我恐懼與人交往,讓我恐懼這個世界。
恐男症恐男症
童年的陰影,真的給我帶來很大的傷害,我的心很痛苦,我怕面對將來,怕面對戀愛,怕面對結婚,怕面對社會,我覺得自己很可恥。這么多年來,我沒有睡過多少好覺,常常失眠,有一段時間用藥物才能睡覺。我情緒低落,有時莫名其妙地哭起來。我已經想盡辦法想忘掉這件事。可是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它,就害怕上床,就不敢睡覺。
馬老師您能告訴我,我該怎樣克服這個問題,怎樣才能忘掉那件事,怎樣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我該怎么辦?請您救救我!
一個求救的女孩 曉瑩
曉瑩同學:
你好!你說的“恐男症”叫做異性恐怖症。異性恐怖症的表現是對異性感到懼怕,不敢與異性交往,常常採取竭力迴避的態度。這是在青春期的一種多發的神經症,是較容易調節好的,你不必過於擔憂。異性恐怖症的病因大致有環境的影響、教育的作用、個人的性格等。就你的情況說,是由於沒有受到科學的性教育,讓幼年的性遊戲形成了心靈上的陰影所至。
幼年的故事為什麼現在來困擾你?
你進入了青春期,知道了所謂性行為,你把幼年的性遊戲和成人的性行為等同起來,用成人的性道德規範來評判自己幼年的性遊戲,認為自己不再是處女,是一個可恥的女孩,產生自慚形穢的消極心態。為此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你怕戀愛,怕婚姻,正是自慚形穢的自卑心態的表現。這是你對自己幼年的性遊戲採取了批判的態度,此其一。其二,你對自己的性慾念採取了批判的態度。你進入青春期,性意識的覺醒讓她萌生了對異性的嚮往,大學裡同學們異性朋友之間的交往,促使你這種嚮往一天比一天強烈。你不滿於做“另類”,不滿於“只能和班上的一兩個男生講話”,不滿於只談“學習上的話題”,更不滿於“有別的同學在場”的異性交往,都表明了這種與異性交往的渴望。你說很想交朋友,潛意識裡主要也是交異性朋友的渴望。但是,由於幼年的陰影,你對自己的性意識性慾望持一種批判的態度,認為是不光彩的,不道德的。這樣,你一面渴望與異性交往,一面懼怕與異性交往,於是,心理障礙出現了,形成了異性恐怖症。至於你怕床鋪,怕睡眠,怕水龍頭的流水,是一種牽連的恐懼反應,可能跟幼年的性遊戲情境有關。由於泛化作用,你的恐懼反應越來越彌散,以致你感到整個生活都是可怕的。
你怎樣告別異性恐怖症呢?
首先是認知調節。
一是正確對待自己目前的心態。每個人都會有困擾自己的心態,誰能夠坦然相對,誰就較容易戰勝它。你先學會和自己目前的心態共處,不要刻意和恐懼害怕的心態對抗,也不必刻意去忘掉幼年的記憶。人的心理活動就是這樣奇怪,你越是想消滅一個念頭,它就越頑固不化;你順其自然了,它反而容易自行化解。
二是正確對待幼年的性遊戲。就你的情況看,當年還是一個幼兒,是一個不諳男女之事的娃娃。人在兒童時期會對兩性之間的差異產生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慾,常常會玩一種性遊戲,或相互觀看或相互玩弄或相互磨擦生殖器。這種性遊戲是實實在在的“玩”,是人的正常性慾發育過程中的一個極其自然的現象,不同於成人的性行為,不存在性道德問題。何況幼年的性遊戲根本不可能損傷到處女膜。就是說不論從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哪個角度論,你都是一個處女,一個純潔的女孩。
三是正確對待自己現在的性慾念。對於一個發育成熟的青春女孩來說,能夠體驗到性慾念,不管這個慾念是怎樣的,都是性生理性心理發育正常的表現,沒有可恥,更不是墮落。性道德關鍵是用來評判規範人的性行為的。只要能夠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性行為,就是一個有性道德的人。至於心中的性慾念是沒有道德評價意義的,可以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地壓抑。 這樣看目前的心態,看幼年的性遊戲,看現在的性慾念,你的心就恢復了安寧和平和,你就會很快地走出童年的陰影,也就基本告別了異性恐怖症
恐男症恐男症
其次是行為調節。
在認知調節的基礎上,你還可以採取系統脫敏療法來克服你的異性恐怖症。請你把懼怕的男性按懼怕程度由輕到重分成等級,比如:自己親近的父兄→年長的男老師→年輕的男老師→平常的男人→熟悉的男人→一般的男同學→有好感的男同學。具體的排列順序根據你的具體情況而定。然後,由輕到重分等級主動反覆地去接觸懼怕的對象,產生懼怕的感覺時就進行肌肉放鬆,直到懼怕的緊張感消除。較輕等級的對象適應之後再進行下一個等級,逐級類推。一個等級大約一周時間或更長一些。這樣的行為調節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適應了前一等級的情況再進行下一個等級的訓練。
只要你能夠很好地進行認知調節和行為調節,你也就不再被“恐男症”所困擾,你也就可以與男生自然地交往,你也就有了正常美好的生活。馬老師一定會聽到你的好訊息,一定的!
心理諮詢師 馬志國

心理治療

概述

在對社交恐怖症的治療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都一致認為:心理治療是行之有效的療法。特別是在腦化學傳遞物質(神經介質)理論還沒有作為一種病因理論展現於精神醫學之前,精神分析療法是首選的一種治療方法,有一部轟動一時的美國影片《愛德華大夫》,主要就是描寫用精神分析法治療焦慮發作的一個藝術性樣板。醫生通過對患者的聯想分析和夢的分析,喚醒了患者早年的精神創傷和痛苦經歷,一旦患者在分析中有所領悟,他為什麼害怕、為什麼焦慮,他的緊張和恐怖就會大大的減輕乃至緩解。現在雖然醫生很少採用持久的精神分析療法,但短程的分析療法仍為當代心理醫生所願為。

短程精神分析法

曾經用短程精神分析法治癒一例恐男症的女孩。她有一個很特殊的恐怖體驗,即每當遇到男性時,就出現一種即將被強姦的恐懼感,這時她表現得氣喘吁吁,全身發抖,滿面通紅,大汗淋漓,只有閉上眼睛臥倒休息或那男人離去時,她才能從驚恐中甦醒過來,為此她怕見所有的男人,包括她的父親。她說她並無此經歷,也沒有過任何性接觸,在對她進行催眠分析中,得知這種恐懼完全來自3-4歲時,父親對母親所施“強暴”行為的記憶(它被壓抑在深層心理中),她的種種表現,恰恰是她母親當時的表現。在她領悟後,再曉之以男女人倫之道和對性的認識,指出她有性需求和性壓抑,故而出現恐男症。後來她的認知能力提高,她的病逐日緩解,直到交上了男友。
還有一例是做作性微笑的男教師,他特別怕進學生均已到位的教室。為此他總是以微笑來掩飾他的緊張和慌亂心情。同學們說他不嚴肅,但他已形成了做作笑容難以改變,否則他將無法上課。
笑,是他的自我矯正行為,目的是為了掩飾尷尬和局促不安。在自由聯想式的分析中得知問題發生在他與小朋友的童年遊戲裡,他作為一名“老師”,在模擬的土墩講台上給“學生”們上課,他要裝出一副非常嚴肅的樣子來,但“同學”們都不聽他的,在下面指著他嘿嘿地發笑。原因是他沒系好短褲的扣子,致使“小雞雞”半露出外面。下面如果全是男孩也罷,偏偏有兩個比他大點的姑娘。這一下,他難堪地抬不起頭來,勉強咧咧嘴,裝做不在乎的樣子……現在他上講台前還常有用手摸褲鏈是否拉好的下意識舉動。想起童年的經歷,就覺得臉紅心跳,所以便以微笑來消除尷尬。

行為療法

行為主義主張對待各種異常行為採用行為療法,尤其是這種社交恐怖症更是此療法的重點治療的對象,面對社交恐怖症最常用的是暴露療法系統脫敏療法
怕什麼去做什麼,躲什麼去迎什麼。一位怕到鬧市去的青年,醫生給他做了硬性安排,讓他每天賣100份當天的《晚報》,開始他不敢在街頭抬頭叫喊,就寫了一張大字報“誰買《晚報》,伍角一份”,結果第一天僅賣了10份,第二天有所好轉,第五天就全部賣光,第十天他竟在一晚上走街串巷地賣了200份報紙,他感到特別興奮。但這種暴露療法不是對每個社交恐怖症都能成功的。因為有些人根本面對不了,堅持不了多久就半途而廢,不久又習慣地進入恐怖之中,最後還是採取迴避策略。

系統脫敏療法

系統脫敏療法要想成功,需要有特定的治療環境,在治療之初必須有醫生臨場指導,靠自己很難規範地做到。我曾為一名怕進大教室聽課的學生專門設計了一個治療方案,開始由老師為他上輔導課,旁邊僅有幾個同學陪讀。而後是分組討論,輪流發言,讓他達到可以主動發言的情況後,特意安排了一次同類病友的集體治療,讓他當主持人,帶動其他病友,交流人際交往的經驗和體會。隨後讓他去參加小班課(每班30人),最後是大班課,在上大班課時,每次都讓他先坐在位置上,看其他同學一個個地進入教室,後來再改為讓他後進教室,從有人陪他一起進,到他一個人在眾目睽睽下進教室,前後經過三個月的時間才得到明顯的效果。儘管如此,要鞏固療效,患者也需要付出相當的毅力和決心。最主要的是克服過敏性牽連和“旁觀者”的心態,任何一個社交恐怖症患者,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一分為二,在行為中,似乎有個第二自我在指揮第一自我的行為。這第二自我的眼睛比任何人還嚴厲!

藥物治療

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就是藥物為什麼能治心(理)病?
精神病學家們發現,人腦的化學傳遞物質與人的情緒有關,無論是緊張、焦慮和恐懼都源於這些化學傳遞物質的量的變化,如果把這些化學傳遞物質的量穩定在正常狀態,就可以消除情緒紊亂,所謂藥物可以治心病即指此而言。

自我調節

如今臨床心理醫生都喜歡先用藥物治療,主要的目的是先通過藥物消除或減輕患者的恐怖和焦慮,症狀減輕了,醫生的指導語言就容易接受,聽得進去,成為自我調節的驅動力。

認知調節

一是正確對待自己目前的心態。每個人都會有困擾自己的心態,誰能夠坦然相對,誰就較容易戰勝它。先學會和自己目前的心態共處,不要刻意和恐懼害怕的心態對抗,也不必刻意去忘掉幼年的記憶。人的心理活動就是這樣奇怪,你越是想消滅一個念頭,它就越頑固不化;你順其自然了,它反而容易自行化解。
二是正確對待自己現在的性慾念。對於一個發育成熟的青春女孩來說,能夠體驗到性慾念,不管這個慾念是怎樣的,都是性生理性心理發育正常的表現,沒有可恥,更不是墮落。性道德關鍵是用來評判規範人的性行為的。只要能夠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性行為,就是一個有性道德的人。至於心中的性慾念是沒有道德評價意義的,可以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地壓抑。

行為調節

在認知調節的基礎上,還可以採取系統脫敏療法來克服你的異性恐怖症。把懼怕的男性按懼怕程度由輕到重分成等級,比如:自己親近的父兄→年長的男老師→年輕的男老師→平常的男人→熟悉的男人→一般的男同學→有好感的男同學。具體的排列順序根據你的具體情況而定。然後,由輕到重分等級主動反覆地去接觸懼怕的對象,產生懼怕的感覺時就進行肌肉放鬆,直到懼怕的緊張感消除。較輕等級的對象適應之後再進行下一個等級,逐級類推。一個等級大約一周時間或更長一些。這樣的行為調節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適應了前一等級的情況再進行下一個等級的訓練。
只要能夠很好地進行認知調節和行為調節,也就不再被“恐男症”所困擾,也就可以與男生自然地交往,也就有了正常美好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