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隆

沈光隆,1956年8月畢業於貴州遵義四中,並考入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1958年9月奉派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地質系進修,1960年9月返回蘭州大學任教。1982年10月-1985年4月獲德方資助去德國法蘭克福森肯堡博物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訪問研究。1991年底調入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光隆
  • 出生地:貴州綏陽
  • 出生日期:1938年12月
  • 性別:男
擔任職務,講授課程(包括研究生課程)名稱,主要研究領域和具體研究內容,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學術論文,學術專著,

擔任職務

曾任蘭州大學地質系系主任(1984-1989);甘肅省古生物學會理事長(1982-1987);中國地質學會第34屆理事會理事(1989-1993);中國古生物學會第4、5、6屆理事會理事(1984-1997);中國古植物學會第2、3、4屆理事會理事(1987-1999)、副理事長(1995-1999);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及地層學開放研究實驗室(2000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今)。

講授課程(包括研究生課程)名稱

曾為本科生講授過:古生物學、地史學、古生物地史學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過古生物拉丁語、生物地層學、古植物學、古植物地理學和植物古生態學等課程。

主要研究領域和具體研究內容

畢業至今一直從事古生物地層學方面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重點為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植物群及陸相地層,尤其對我國西北地區相關生物地層頗有研究並有一定建樹。20世紀70年代因發現安加拉植物群分子與華夏植物群分了在甘肅河西地區二疊系同層共生,提出了"華夏一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新概念,改正了國外權威學者30年代的"安加拉植物群覆蓋於華夏植物群之上"的結論,被譽為是"我國古植物學界30年代以來取得的又一個重大突破"。'混生植物群'一詞已被收錄於陳述彭院士主編的《地球系統科學-中國進展·國際展望》詞書中。研究確立的北祁連山東段納繆爾期靖遠磁窯地層剖面,曾被推薦為國際石炭系中間界線候選層型剖面。國際石炭紀地層委員會中間界線工作組曾組織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餘位生物地層學專家參觀了磁窯剖面,並進行了現場採集、鑑定與討論,給北祁連山的石炭系中間界線剖面充分肯定。在充分分析了國內外相關資料後,率先提出了'前華夏植物群'新概念,對石炭紀植物群的遷移演替,提出了新的主張,並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同。目前這一研究仍在深入中。

科研項目

(一)、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頂目各3項,共6項,主持者為:
1.項目編號85358:項目名稱:北祁連山東段石炭紀生物地層及岩相古地理(1985-1989)
2.4860124:油頁岩中化石的採集、修理與保存技術(1986-1987)
3.49872009:中國二疊紀大羽羊齒植物群的島嶼生物地理平衡論研究(1999-2001)
4.49172068:甘肅南山地區石炭二疊紀植物群演替及植物地理區系(1992-1995)
5.49472126:華北板塊晚古生代成煤古氣候研究(1996-1998)
6.40102002:中國晚古生代瓢葉目植物的親緣關係、起源及演化(2002-2004)。
(二)、主持七·五和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子項目2項:
1.75-54-03-04-02:塔東北地區二疊系項、底界線研究。(1986-1990)。[攻關項目為:油氣田的地質理論和勘探技術研究]
2.99-110-03-01-01: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劃分與對比研究(1999-2000)、[攻關項目為:中國大中型氣田勘探開發研究]。
(三)、主持中科院開放研究實驗室項目兩項、省科協資助項目兩項。項目名稱略:

獲獎情況

1.參加編寫的'中國中生代植物',作為《中國各門類化石》的一個組成部分,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貳等獎。(獎狀和證書存蘭州大學)
2.作為主要執筆人完成的《北祁連東段納繆爾期地層及生物群》,1995年獲第7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壹等獎(國家出版總署頒發);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叄等獎。
3.作為執筆人之一完成的《中國地質時期植物群》,1996年獲廣東省宣傳文化精品獎;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貳等獎。
4.主持研究完成的七·五和九·五科技攻關子項目,均獲全國科技攻關優秀成果獎。
5.主持並執筆編寫的《生物史話》一書,1980年獲甘肅省優秀科普作品書籍類壹等獎;1985年獲甘肅省優秀圖書獎。執筆撰寫的'大自然的珍品-琥珀'一文,1980年獲甘肅省優秀科普作品短文類壹等獎。
另有2項科研成果曾獲甘肅省科技成果貳等獎;3項成果獲甘肅省高教廳科技成果貳等獎;1項成果獲陝西省優秀科技論文貳等獎。

學術論文

自1961年起,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41篇,出版學術著作7部(論文、著作均含合作發表)。學術論文代表有:
①Permian Flora Events in the North Qilianshan Mountains,NW China。Cour.Forsch.-Inst.Senckenberg,241:43-49,2003
(1/2,注:分子為排名,分母合作人數,下同)
②A New Species of Discinites (Noeggerathiales) from the Upper Permian of Weibei Coalfield, North China .2000,Rev.Palaeobot.Palyn.10:175-195(2/2)
③Notes on the Isl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Permian Cathaysian Flora in China: an exampl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in palaeobiogeography 1998,Palaeogeogr.Palaeoclim.Palaeoecol. 142(1-2):23-31、(3/4)
④甘肅玉門魚兒紅植物群的時代和性質。1995,地質學報,69(1):88-107;英文版:《Acta Geol. Sinica》,8(3):329-338、(1/4)
⑤臭牛溝組的地質時代。1995,《中國科學》,B輯,24(8):876-882。英文版:1996,《Sci. in China》,Ser.B,38(1):107-115(1/3)

學術專著

①中國中生代植物,1963,北京:科學出版社,1-429頁,(執筆人之一,6/7)
②生物史話。1978,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119頁,(主要執筆人,1/3)
③西北地區古生物圖冊。陝甘寧分冊(二),1982,北京:地質出版社,480-506頁(承擔古植物編寫)
④祁連山東段納繆爾期地層和生物群。1993,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482頁,(3/7)(承擔地層及古植物群編寫)。
⑤中國地質時期植物群。1995,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中、英文版:Fossil Floras of China through the Geological Ages.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PP.129-223,258-263,657-662,(承擔第四章和第六章第2節編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