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威

沈亞威

沈亞威(1920-2002),作曲家,江蘇吳興人。歷任前線歌舞團團長,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軍區政治說文藝創作室創作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第四屆副主席、江蘇分會副主席。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作品有《淮海戰役組歌》、(與人合作),歌曲《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我有一個小書庫》、《行進在祖國大地》和歌劇《打擊侵略者》(與人事作譜曲)等。與與人合作的歌舞《東海前哨之歌》,1964獲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會演優秀作品獎。有《沈亞威歌曲選》。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個人簡歷,創作經歷,藝術成就,作品特色,

基本資料

姓名:沈亞威
年齡:1920-2002年
職業:作曲家
籍貫:浙江吳興(今湖州)人

個人簡歷

沈亞威(1920一2002),1920年12月16日生於浙江吳興。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家遷南昌。在國小和國中求學時,受到民間戲曲、灘簧的陶冶。1938年5月考入江西省青年服務團,從事街頭救亡宣傳。同年8月赴皖南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擔任歌詠指揮。1939年曾到新四軍文化隊,師從何士德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指揮、作曲。
沈亞威和友人合照沈亞威和友人合照
1941年任新四軍一師服務團音樂教員、隊長。
1946年任華中軍區前線指揮部文工團團長,後為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一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解放軍劇院副院長。
1954—1958年入中央音樂學院進修理論作曲,師從江定仙肖淑嫻等。
1955年以來歷任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和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並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為上校軍銜。
1982年10月起為南京軍區專職音樂創作員。
1979年起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音協江蘇分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沈亞威歷任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歌詠組長、第三野戰軍文工團一團團長、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部長、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組副軍職創作員、第四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2001年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

創作經歷

《戰士第二個故鄉》
1963年春,時任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的沈亞威和詞作家向彤一起到東福山體驗生活。當時,連隊副指導員韓光前要求戰士們把自己寫的心得體會交到連部,用以充實、更換黑板報。張煥成鼓起勇氣,把他也認不準到底是不是詩的作品交了上去。第二天,張煥成用3年心血寫就的題為“以島為家”的詩歌抄在了黑板報上。就在沈亞威、向彤臨別小島時,從連部黑板報上看到了這首短詩。“這是一首生動地表達戰士對建立海上樂園充滿信心的好詩,作為歌詞也完全合適,於是我把它抄在記事本上。”後來,沈亞威在創作散記中回憶說。 1963年“八一”前夕,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中,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八場大型歌舞《東海前哨之歌》榮獲優秀節目獎,“戰士第二故鄉”也被列入其中作為插曲之一。兩位藝術家對原詞作了些改動和增添:一是把“啊東福山,你是我們戰士的樂園/是我們日夜守衛的地方”改為“啊祖國,親愛的祖國/你可知道戰士的心愿/這兒正是我最願意守衛的地方”,從而使這首歌的主題和守島戰士胸懷祖國的理想聯繫起來;二是把“以島為家”延伸為“第二故鄉”,題目定為“戰士第二故鄉”。
到了1981年,歌唱家李雙江應邀在沈亞威作品專場音樂會上擔任獨唱,為適應他的音色需要,沈亞威在原曲的後面又增加了“這兒正是我們的第二個故鄉”這樣的結束句。至此,這首歌曲從初稿到最後定稿,歷時18年才最終完成。
《淮海戰役組歌》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之際,華東野戰軍文工團隨政治部機關開赴前線。戰役開始不久的一天,文工團的同志正準備宿營,忽然傳來了緊急集合的哨音,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十分興奮地告訴大家:“這場大仗已經開始了。徐州以東的鐵路,已經被我們的部隊切成幾段。敵人正從東西兩面逃跑,我們不能停留,要緊跟部隊追上去!”韋明躺在門板上,激動得無法入睡,輾轉反側,翻身伏在門板上急速寫就了一首《乘勝追擊》的歌詞:“追上去!追上去!不讓敵人喘氣/追上去!追上去!不讓敵人跑掉……”文工團團長沈亞威看了歌詞立即開始譜寫曲子。邊打邊寫邊教邊唱,當部隊到達下一個宿營地時,已經會了未來《淮海戰役組歌》中的第一首歌,並在當天的晚會上演唱。 當文工團到達隴海鐵路南面的碾莊外圍時,紅軍正在包圍黃伯韜兵團,音樂股長陳大熒當即完成了淮海戰役的第二首歌《搶渡運河鐵橋》。11月23日,一位騎兵飛馳著經過駐地的村莊,喊著:“捷報,捷報……全殲黃伯韜四個師”。沈亞威只用了兩個小時,連詞帶曲寫出了《捷報,捷報,殲滅了黃伯韜》,歡呼淮海大戰第一戰役的重大勝利。隨後,文工團隨第三縱隊穿越津浦路西,正逢部隊趕挖工事,龍飛同志又寫了一首《挖工事》鼓舞士氣。當被紅軍圍困的國民黨軍開始突圍時,只要紅軍衝上去,就有成百上千人舉手投降,真是兵敗如山倒!沈亞威又以嘲笑的口吻寫了一首《狠狠地打》。

藝術成就

沈亞威1920年出生於浙江省吳興縣一個普通職員家庭,1938年參加新四軍。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先後譜寫了300多首音樂作品。1948年,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沈亞威主創了《淮海戰役組歌》,毛澤東同志聽後稱讚說: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1963年,他深入東海前線,滿懷深情地為連隊戰士所作的《戰士第二故鄉》詩詞譜曲。從此,這首著名的軍旅歌曲成為祖國萬裏海防線上守島官兵的“島歌”。1964年,他參加大型歌舞《東方紅》的創作,成功地為毛澤東同志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譜曲。即使是離休後,沈亞威仍筆耕不輟,直到去世前還為台灣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譜曲,表達了一位人民音樂家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沈亞威是在人民軍隊中成長起來的作曲家。自1939年開始創作以來,已作有歌曲400餘首。其主要作品有抗日戰爭時期的《四季風車歌》、《黃海漁民曲》、《金牛謠》、《刺搶歌》等,解放戰爭時期的《打》和編入《淮海戰役組歌》中的《乘勝追擊》、《狠狠地打》等,建國後的《海岸炮兵歌》、《詠梅》和合唱曲《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頌》等,都曾廣泛流傳。此外還有歌劇《打擊侵略者》(與張定和秦西炫等合作,宋之的等編劇)和由他主持創作的大型歌舞《東海前哨之歌》等也受到好評。
沈亞威曾參與《東方紅》的製作沈亞威曾參與《東方紅》的製作

作品特色

沈亞威善於捕捉住生活中真實的情景和情緒,用音樂形象加以典型化,使作品富於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他注重內心世界的揭示,深入透視人們的心靈。在立意、構思、體裁、手法、風格上不斷作新的探索。1940年寫的《大紅燈》,就作了表演唱的嘗試。為歷史劇《甲申記》所作插曲《征潼關》、《迎闖王》等,成功地採納、融合了古曲和古民歌的色調。他在80年代創作的《我們的祖國》、《護士之歌》等歌曲,力求以新的藝術去適應新時代青年的要求。沈亞威的歌曲創作,為音樂的民族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在他的作品中,戰歌與民歌結合,相得益彰。他的戰鬥性強的歌曲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其進行曲常有民歌風,而民歌曲調中又有進行曲的特色。沈亞威的作品已輯成《沈亞威歌曲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並錄製有《沈亞威聲樂作品選》(盒式磁帶及唱片,上海唱片廠)。1983年的南京“玄武湖之春”演出了沈亞威作品專場音樂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