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河

沂沭河

沭河沂河沭河水系的合稱。沂沭河是縱貫沂蒙山區的兩條大型山洪河道,自北向南,並駕齊驅,蜿蜒曲折,經魯南流向蘇北,並通過分沂入沭使兩河相連。山東境內控制流域面積17253平方公里,包括臨沂、日照、淄博三市14個縣(區)。

以臨沂地區為核心的沂沭河流域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搖籃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沭河
  • 釋義沂河沭河水系的合稱
  • 流域面積:17253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沂河水系,沭河水系,地理位置,地貌,氣候環境,水文特徵,

沂河水系

沂河原名“沂水”,是山東境內最大的山洪河道。流域地理坐標東經117°25’至118°42’,北緯34°23’至36°20’,沂源、沂水、沂南、臨沂、蒙陰平邑、費縣、郯城等縣全部或大部皆屬沂河流域,在郯城縣吳道口村南出境入江蘇省。 流域最上游以魯山背斜與濰、彌河分水,東以沂山背斜余脈與沭河分水,地形西北高,向東南部傾斜,自河源至東汶河口,大部為山區,山巒迭嶂,海拔高程300~800米,斜午、青駝、茶山西北多為低山丘陵及高地,地面高程在200~400米之間,蒙山前半程以南地勢變緩向平原過渡,在臨沂城北與其支流祊河匯流後進入中游臨郯蒼平原。平原坡緩1/3000~1/2000。 沂河流域在地貌上屬構造剝蝕堆積平原區。大地構造屬魯西斷塊隆起的一部分。以沂、沭斷裂帶之間地疊為分界線(包括沂水至湯頭斷裂、鄌郚至葛溝斷裂),界線以西,包括沂源、沂水西部,沂南大部,蒙陰平邑、費縣、臨沂西部,蒼山東部及郯城西部,為沂河流域。地面隆起以斷塊為主,斷塊呈西北向,以條帶狀產出,蒙陰、平邑相對下陷,形成斷陷盆地。在斷陷盆地內有中生代火山岩噴發和陸相碎屑岩沉積。新生代第三系斷裂活動尤為劇烈,形成了沂山、蒙山等山脈,奠定了沂蒙山區的現今山嶽地貌。
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較大的河流。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曾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出山東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另傳統稱源出魯山),北流過沂源縣城後折向南,幹流經沂水沂南、臨沂市區、蘭陵郯城,至江蘇省邳州吳樓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黃海
該流域岩性比較複雜,出露有新生代第三紀紫紅色砂岩,砂礫岩,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岩系和河湖相的砂頁岩侏羅紀砂頁岩,古生代石炭,二迭紀煤系地層奧陶紀、寒武紀之灰岩,太古代雜岩及各時期火成岩,灰岩分布面積最大,富含岩溶水

沭河水系

地理位置

沭河流域地處北緯34°17’至36°10’30”,東經118°32’至119°12’。北部以沂山背斜與濰、彌河流域分水,東部以莒縣破碎低山丘陵及馬陵山背斜與濱海水係為界,西為沂河流域,南與江蘇為鄰。 流域形狀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地形北高南低,河兩側多為平原谷地。自河源至袁公河口大部為山區,海拔高程為200~500米。縱坡l/200至1/900。自袁公河口至大官莊,左岸為低山丘陵,右岸在西野埠以上,多為丘陵及高地。地面高程在70~150米之間,西野埠以下多系平原,縱坡約1/2000。大官莊以東新沭河兩岸多屬丘陵、高地和河谷平原。地面高程為21米至30米,丘陵地面高程一般在60米左右,老沭河在窯上以上為馬陵山狹谷,以下為沖積平原,地面高程降至50米以下,縱坡1/3000左右。
沭河沭河

地貌

沭河流域在地貌上屬構造剝蝕丘陵及構造剝蝕堆積平原區。大地構造屬魯東地質之膠南隆起。以沂、沭斷裂帶之間地壘為分界線(包括安邱一莒縣斷裂,昌邑一大店斷裂),分界線以東的莒縣、莒南,臨沭,郯城東部及沂水縣東北部分地區。出露地層除老的結晶片麻岩分布外,尚有遠古代的花崗岩、正長岩等大片侵入岩。另外在臨沭、莒南、莒縣分布有白堊紀青山組、王氏組的紅色砂岩及火山噴發岩。基岩裂隙水分布廣泛,岩石風化比輕嚴重,風化厚度在5~10米,最深至20米。

氣候環境

沂沭河流域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適宜,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溫和,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睛朗,降雨偏少;冬季乾旱,雨量稀少。
氣溫:年平均氣溫11.8oC~13.3oC;極端高溫40.5oC。
霜凍、霜期:無霜期180~195天,最長230天,最短155天,初霜一般在10月中下旬,終霜期終止於4月上旬,凍土層深一般年份0.3米,最大值0.42米。
蒸發量: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000~1150毫米。
日照:流域年內平均日照數一般在2400~2600小時之間
風:本流域處於季風氣候範圍,年平均風速一般在2.4~3.3米每秒。

水文特徵

年降水:沂沭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850毫米左右,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總量的70~80%。
暴雨特性:該流域暴雨成因主要是黃淮氣旋、颱風及南北切變。由於沂沭河上游比降大,源短流急,暴雨洪水具有來勢猛,陡漲陡降的特點。
徑流:平均年徑流係數0.378,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72.87億立方米,相應徑流深320毫米,徑流模數為32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
泥沙與淤積:沂沭河上游沂蒙山區植被覆蓋差,水士流失嚴重,據統計:沂河臨沂站多年含沙量1.15KG/M3,多年平均輸沙量127KG/S,多年平均輸沙量400萬噸。沭河莒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21KG/M3,多年平均輸沙量17.4KG/S,多年平均輸沙量為55萬噸。
洪水:沂沭河洪水一般發生在7~8月份。沂沭河上中游為山丘區,洪水陡漲陡落,暴雨過後幾小時,主要控制站區可出現洪峰。
歷史洪水以1730年8月(清雍正八年六月)洪水為最大,當時暴雨強度大,時間長,範圍廣,暴雨前陰雨數十日,後期又發生5-7天的大暴雨,遍及沂沭泗水系。經推算沂河臨沂站洪峰流量30000~33000立方米每秒,重現期為248~500年一遇;沭河大官莊洪峰流量14000~17900立方米每秒,重現期為248~500年一遇,均為歷史最大。
沂河臨沂站洪水居第二、三位的分別為1912年和18900立方米每秒和1914年的17800立方米每秒,沭河大官莊站分別為1974年11100立方米每秒(還原後)和1881年的6850~8000立方米每秒。
新中國成立後,流域性大洪水年份有1957年、1960年、1962年、1963年、1974年,其中1957年為沂河最大,1974年為沭河最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