祊河

祊河

祊(Bēng)河是臨沂市主要河流,屬沂河水系一級支流。

祊河發源於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的大筐崮(今名太皇崮),流經山東省費縣梁邱鎮費城鎮胡陽鎮探沂鎮新橋鎮,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在臨沂城北匯入沂河。祊河流經費縣縣城的一段又稱溫涼河,溫涼河、浚河相會於南東洲,以下習稱祊河。

祊河的流向自西向東南。費縣祊河長27.1公里,河源高程98.90米,出口高程81.10米。落差17.8米,平均比降為0.73‰,河口寬500米,總流域面積1744.3平方公里,其中縣內流域面積為1524.2平方公里,系常流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祊河
  • 英文名稱:Beng River
  • 別稱:方河
  • 所屬水系:沂河水系
  • 流經地區:流經山東省費縣梁邱鎮、費城鎮、胡陽鎮、探沂鎮、新橋鎮,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在臨沂城北匯入沂河
  • 發源地: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的大筐崮(今名太皇崮)
  • 河流面積:1744.3平方公里
名稱來歷,流域範圍,水文概況,歷史趣聞,關於祊邑,

名稱來歷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祊河,出山東費縣西大筐崮。出崮東北流,逕縣南匯為桃花淵,東合於浚河。”光緒二十五年《費縣誌·山川》:“祊水,源出大匡固下,東流至白彥集,又東至石門村,歷關陽司,抵潨流山北,與泉河會。冬月泉溫祊涼,夏月反是。折而東北,至墨山南又東,至黃山北,歷埠下集,抵柱子固,折而北,至許家岩再東北,歷邢家村,至洞山東,匯為桃花淵,至蒼山北,折而東北,逕城東門外,歷下河頭,折而東,抵王莊之玉帶山,折而北,逕萬松山入於治。”
1990年《費縣水利志》:“祊河是費縣主要乾河,屬沂河水系一級支流。縣境內溫涼河、浚河相會於南東洲以下習稱祊河。流向自西向東南,在岩坡和胡陽兩鄉分界處河床寬達千餘米,自此被沙丘(稱大灘)分為兩支,行4里後又交匯,至新橋鄉小於村成‘V’型走向,又東南至麻緒東入臨沂境。”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南巡駐蹕費縣萬松山行宮,曾作《度(渡)祊河》詩一首:“鄭宛歸魯泰山祊,因以名河出大筐。清浚合流波益浩,萬松如在水中央。”明確地指出了祊河名稱來歷、發源地。
《費縣誌·古蹟》記載:“惟治東之水,土名曰祊,當因祊邑得名。”可知祊河的名稱來自祊邑。其中,一些書籍、地圖,把南東洲以下河段稱作祊河,而把流經費縣縣城河段稱作溫涼河,是不妥當的,不僅與古代典籍不符,也與祊河名稱的來歷不符。
唐宋以前的典籍,從未有“祊河”、“祊水”的稱謂。以“祊”作為水名,始見於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曹輔《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其十一世孫安上者,祈自出緡錢,買地祊河之東。”(《費縣誌·金石》)距今已有九百多年。

流域範圍

祊河發源於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的大筐崮(今名太皇崮),祊河上源,北源謂浚河,為祊幹流之上源;南源謂溫涼河,為祊河較大支流。浚、溫涼二河會於南東洲村,以下始謂祊河,流經山東省費縣梁邱鎮、費城鎮、胡陽鎮、探沂鎮、新橋鎮,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在臨沂城北匯入沂河。
祊河

水文概況

水經注》稱為洛水,是沂河最大的一級支流,因流經古祊邑(今費縣東南)而得名。《臨沂志》載:“浚水(《水經注》中作治水)源出聰山(今平邑縣西北部太平頂)東經古費城南抵萬松山與祊水會,二水合流,但名祊水,而治水遂晦”。《費縣誌》載“祊水,源出大筐崮,因經祊邑而名(祊邑即今費城),流經青龍山與泉河會,冬季泉河溫祊河涼,夏季反是,故稱溫涼河”。這裡所指祊水即今溫涼河。北支浚河發源於鄒縣東東部南王村西山,經鄒縣,在平邑縣北龐王村西入平邑境後注入唐村水庫。東流經平邑鎮於地方鎮東北入費縣境,在南東州與南支溫涼河相匯。溫涼河源出平邑縣南部太皇崮,東流經白彥至關陽司入費縣境,又經梁邱鎮東北流,入許家崖水庫,出庫繞費城東南,在南東州處匯浚河(溫涼河長86公里,流域面積750平方公里)東流經麻緒南再東南流入臨沂市境,在臨沂城東北匯入沂河。祊河全長158公里,(按浚河源至河口)流域面積3376.32平方公里,下遊河床寬400米左右。匯合口以上浚河廠112公里,流域面積2626.32平方公里。河北岸有上冶、薛莊、胡陽、方城、古城等河注入;南有朱田、朱龍、豐收等河注入。1657年汛期在角沂站測得最大洪峰流量6330立方米每秒,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22條,在乾、支流上有唐村、許家崖兩座大型水庫,在一、二級支流上有公家莊、吳家莊、安靖、岳莊、大夫寧、龍王口、楊莊、上冶、書坊、石嵐、昌里等11座中型水庫。
祊河入沂處祊河入沂處

歷史趣聞

祊,讀音beng(平聲)。
此字一般人們不知其發音,還有一則小故事。
史書記載:“乾隆二十二年,聖駕南巡,正月二十七日自泉林駐蹕荊埠營。” 乾隆皇帝這是第二次巡遊江南,路過崮子萬松山行宮,住宿歇息。
這天早晨,乾隆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及隨從人員,騎馬坐轎,出了荊埠行宮,浩浩蕩蕩由西往東,迤邐而行,過了顓臾古城,來到蒙山皇道,回首瞭望,蒙山頂上積雪皚皚,松柏疊翠,在陽光的照耀下,相映成輝,不禁想起,皇祖康熙皇帝曾三次南巡路經此地。留有《蒙陰曉雪》名詩,便即興依祖韻,詠蒙山詩三首,其一曰:
辛未巡江南,路經東蒙東
茲因駐泉林,取道魯附庸
乃在蒙羽陽,顓臾考古封
回首望雲岩,崔巍扶郁蔥
意思是說,他在辛未年第一次南巡時走的蒙山東路,而這次從西邊泉林來的。
乾隆一行人馬沿著皇路上坡下崖,越溝過河,一路走走歇歇,日近中午,來到祊河之上,這裡建有一座皇橋,過了皇橋,來到一處兵營防地。雖是寒冬季節,隨從人員個個累的張口氣喘,滿頭大汗,皇帝傳旨歇息,有的喝茶,有的整衣冠,有的磕除鞋中的泥土。太后、皇后也在轎中坐悶了,被宮女扶出觀看四面景色。
此時,太后看到河面上熱氣直冒,鵝鴨戲嬉,河中鯉魚翻騰跳躍,問道:“皇兒,天氣如此寒冷,這河為什麼不結冰還冒熱氣呢?”
乾隆略一沉思,說:“母后,此河因有溫泉水匯入故不結冰。”
太后點了點頭,又問:“皇兒,這河叫什麼名字?”
乾隆皇帝知識淵博,臨出遊之前,在宮中早已把沿途各地的名勝古蹟通覽一遍,特別對費縣的歷史更加留意,什麼古費城出土過羊,孔子墮三都等等,因此他知道這條河發源於平邑大匡崮(也稱太皇崮),還有個古怪而難聽的名字叫祊(崩)河。此刻,乾隆不敢說這河叫祊河,可又不能說不知道,怕掃了太后的雅興。
乾隆皇帝忽然看到不離左右的寵臣和珅,急中生智,便說:“和愛卿,你知道這條河叫什麼名字嗎?”和珅一聽,立刻兩腿發軟,頭上冒汗,便跪倒在地,連聲說: “恕小臣無知,這條河太小了,臣不大在意,故不知它叫什麼名字。還是問問沂州知府李希賢吧!他在此當了5年知府了。”和珅是個機靈鬼,他跟隨皇帝出來遊玩,就住在祊河皇橋東邊的公館裡,怎么會不知這條河的名字呢?只是怕犯忌,不敢說罷了。乾隆皇帝一臉的不高興,只得傳喚沂州知府李希賢,問道:“李愛卿,你知道這條河叫什麼河嗎?”
李希賢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他對這條河太熟悉了,他剛當知府不久,就鬧水災,他還帶領百姓治理過這條河呢,說真話吧,怕招殺頭之禍,因古時候皇帝死了稱 “駕崩”。
他聽說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時,皇帝聽說德州有個“桑園鎮”的“桑”與 “喪”同音,下諭改為“柘園鎮”,要說費縣這條河叫“祊河”那不是說皇帝一家到了絕地嗎?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說個白字吧,又怕皇帝說你無知,不勝任當知府的官。
李知府猶豫片刻,便跪倒在地,連連叩頭,說:“皇上,臣該死!恕小臣粗心,這條河在費縣境內,繞臨沂城北流入沂河,我平日很少出城,故不知這河叫什麼名字,還是問問費縣楊知縣吧。”乾隆皇帝雖然心中不悅但也欣賞他的乖巧,只得順水推舟,連聲傳喚費縣知縣。
時任費縣知縣,名叫楊燭,是河北省固安人,進士出身,是個飽學之士,天文地理無所不曉。聽皇帝喚他,一溜小跑,來到跟前,雙膝跪倒,口稱萬歲。
乾隆皇帝問:“楊愛卿,起身吧,你知這條河叫什麼河嗎?”
楊知縣一聽,嚇得臉都變了顏色,心想:李知府這個老滑頭,把這個難題推給了我,我推給誰呢?又想,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矇混一時再做打算。說:“知道。”
“叫什麼名字?”
“左邊一個示字,右加一個方字。”
“讀什麼呢?”
“當地人讀‘方’,四四方方的‘方’,叫方河。”
乾隆皇帝聽了,楞了一楞,又繼續問:“這條河為什麼叫方河?”
楊知縣抬起頭來,看到皇帝臉上露出喜色,便放開膽,大聲說:“稟皇上,這條河發源於平邑大筐固,從西往東流經梁邱、許家崖,再經費城東南轉而東北與浚河匯流,順流而下,繞沂州府北側注入沂河,因流經費縣古‘防城’而得名。”
此時,乾隆皇帝聽了點了點頭,費縣歷史上確實有防城和祊城兩個地名,只是位置不同,乾隆皇帝非常讚賞楊燭的聰明機智,沉著老練,也不點破,隨將錯就錯地對太后說:“稟母后,此河叫方河,四四方方的‘方’。”並將該河的發源、流經地方和名稱的來歷說了一遍,太后聽了很高興,傳旨繼續前進。這樣,一場虛驚才被掩飾過去。
大隊人馬來到萬松山行宮歇息,乾隆皇帝看到萬松山行宮如一顆明珠,鑲欽在碧波蕩漾的河中央,宮中蒼松翠柏,畫廊回幽,觀山樓高聳入雲,又想到剛才君臣的趣對,不禁詩興大發,命隨從取來文房四寶,以“方”韻寫《渡祊河》詩一首:
鄭宛歸魯泰山祊,因以名河出大匡。
清浚合流波益浩,萬松如在水中央。
從此,費縣祊河因乾隆皇帝這首詩而出名,至今它的名字在民間仍有“方河” 的讀法流傳。

關於祊邑

關於“祊”,《辭源》的解釋是:“邑名。《春秋》隱公八年:‘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注》:‘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琅琊費縣東南。’”《辭海》的解釋是:“古邑名。春秋鄭國祀泰山的湯沐邑。在今山東費縣東南。”祊河流經祊邑,故名。
祊邑今已無存。宋代《寰宇記》說:“今縣之外城即故祊城。”外城即今南關,考其位置,應該在郭家園東、祊河西岸,也就是現在的集貿市場一帶。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文字、地圖,把流經費縣縣城的河段稱為溫河、溫涼河,把萬松山以下的河段稱為祊河,這是不恰當的,不僅與古代典籍不符,而且與祊河名稱的來歷也吻合不起來。應該把祊河向上延伸到費縣縣城為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