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圍困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戰役)

沁源圍困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戰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沁源圍困戰,又稱沁源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在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發生的交戰。如後掃蕩太岳抗日根據地北部後,留置部隊於沁源及周邊地區,沁源地方武裝和民兵在八路軍太岳軍區主力一部配合下,在山西省沁源地區對日軍進行的圍困戰。在八路軍的不斷騷擾下不斷收縮陣地,最後被迫退出。沁源圍困戰是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創造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典型縮影,曾受到中共黨中央和時任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澤東的高度評價。

基本介紹

  • 名稱:沁源圍困戰
  • 參戰方八路軍太岳軍區1分區,日軍第六十九師團
  • 結果:日本戰敗,狼狽逃出,沁源解放。
  • 傷亡情況:太岳軍區1分區軍民傷亡2000人
    日偽軍傷亡4300餘人 
  • 地點: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
  • 時間:1942年11月中旬—1945年4月11日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太岳軍區一部在地方武裝和民兵配合下,對日偽軍占領的沁源縣城進行長期圍困的作戰行動。
1942年10月,日軍對太岳抗日根據地北部地區進行“掃蕩”,並修築安澤至沁源、沁縣至沁源、臨汾至屯留公路。日軍行動受挫後,於11月中旬,將主力撤離,但留置第69師1個營及部分偽軍,據守沁源縣城及周圍閻寨、中峪店、交口等11個據點,企圖分割太岳抗日根據地。中共太岳區委和八路軍第129師太岳軍區決定,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依靠廣大民眾,廣泛開展民眾性的游擊戰爭,實行長期圍困,打破日軍的企圖。隨即由中共沁源縣委與太岳軍區決死第1旅第38團共同組成圍困作戰指揮部,統一組織力量,展開圍困鬥爭。指揮部及時動員從日軍侵占的11個據點內轉移出來的居民,以及離日軍據點5公里以內和運輸線2~3公里以內村莊的居民全部遷出疏散,實行空舍清野,先後轉移出來的民眾達1.5萬多人,使日偽軍無法就地取給,難以組織偽“維持會”。同時,決死第1旅以第38團和第25、第59團各一部為骨幹,與縣、區地方武裝和民兵相結合,組成13個游擊集團,在圍困鬥爭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各游擊集團對日偽軍廣泛開展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伏擊戰和破擊戰,晝夜襲擾,持續3個月,使日偽軍傷亡不斷增加,交通不斷遭破壞,補給日益困難。1943年1月,日軍以第36師1個營接替沁源防務。換防後,日軍放棄9個外圍據點,專守沁源縣城關和交口兩個據點,並搶修沁源至沁縣的公路,力圖依託沁縣進行補給。圍困作戰指揮部繼續開展民眾性游擊戰,在日軍侵占的點線周圍,遍布地雷,不斷給日偽軍以殺傷。同時,組織民眾在武裝掩護下搶耕、搶種,並利用夜暗摸進日軍據點及附近村莊搬運糧食,先後奪回糧食7000餘擔。8月,日軍又以第62師的1個營接替沁源的防務。沁源軍民愈戰愈強,一面戰鬥,一面生產。全縣無一村建立偽“維持會”,無一人投降。被圍日軍則兩易防務,3次收縮陣地,被迫龜縮在約0.1平方公里的山頭上。晟後,不得不於1945年4月11日,在駐沁縣日軍乾餘人的接應逃離。在兩年半的圍困戰中,共殲日偽軍8000餘人,創造了民眾性長期圍困戰的範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