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民間婚俗

兒娶女嫁,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很重大的事情。汾陽人對辦這樣的喜事是很講究的。從說親、相親、定親、結親一系列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不成文而又家家都遵循的規矩。延續至今,有些內容簡化了,但大體框架沒有改變,近年來還增添了一些新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汾陽民間婚俗
  • 類別:婚俗
  • 國家:中國
  • 地區:汾陽
說親,合婚,相親,定親,揀喜日子,娶親,

說親

鄉間說媒者多為一些能說會道的女性,故稱“媒婆”。媒婆的作用只是“穿針引線,鋪路搭橋”,起箇中介作用。現時已喚作“介紹人”。媒婆說親首先考慮“門當戶對,雙方匹配”,這樣,結親的可能性才會大。當然,舊時的專職媒婆,也有的口上說“為了行善學好,才撮合事成”,其實就是為了錢財。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將窮家的秀女“撮合”給有錢人家的殘疾兒男。她的實惠是可想而知的。
媒人提親,只是引薦。作為父母就要忙活許多事了。首先要“打問門頭。”問訊對方家族有啥問題,家境如何,田地房產多少,為人處事怎樣等等。這些情況都得了解得清清楚楚。不過打問這些情況,只能問兩旁外人,可不能問這家子的人。

合婚

就是把對方和自家兒(女)的生日、屬象、生辰八字寫清道明,請算卦先生推算一番,看兩人的命里是否相“克”,配婚後對誰家不利等。總之看能不能結親。雖屬迷信,有人還信。
單就屬象而言,民間就有這樣的說法:鼠羊不到頭,白馬怕金牛,豬猴一世仇,龍虎永相鬥,金雞啄惡狗。這是說屬象不可配的。也有相配特別好的:蛇盤兔,必定富。雞見猴,蜜和油等。
據說,“犯月子”也不好(屬相與月份相犯叫犯月子)有以下說法:正蛇、二鼠、三牛頭,四猴、五兔、六豺狗,七豬、八馬、九羊頭,十月老虎滿山游,十一月金雞架上愁,十二月老龍不抬頭。

相親

門頭問清,配婚合定之後就可以相親了。這一環節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產生的。封建時代的中國,兒女無權自定終身大事。婚姻是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果引發了許多痛苦的笑話和終生憾事。如:到拜天地了,兩人還誰也不認識誰。弟弟替殘疾哥哥來娶親,把姑娘娶回家,姑娘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殘疾人。後經許多忠男烈女的抗爭,封建權威才有了收斂,才有了相親這一習俗。還有一說,明初朱姓慶成王、永和王分封汾陽為王。王子王孫對於其要娶之女子必先“相親”,然後才定。本為王府特權,後來傳到民間,倒成了文明之舉。說白了相親就是見一見人,看看家當。先由媒人領男士去女方家,如兩人一見鐘情,便可在女方家吃飯。如果相看不上,便可找個藉口離開。也有當時拿不定主意,需作了解,這得雙方商量以後的了解時間、方式等。解放後,男女平等了,姑娘也可到男方家看看,作個初步了解。
在窮困的年代,相親是個簡單的程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相親期間雙方往來的次數越來越多,時間也相應加長,而後便發展成為男女雙方戀愛。

定親

男女雙方各方面考慮考查都合適後,便可定親
定親需選個黃道吉日。這一天,早飯在女方吃,午飯在男方吃。參加定親活動的人,除媒人必到之外,主要是直系親屬(近幾年來,人員範圍越來越擴大)。定親日,雙方父母需給對方兒(女)喜錢,(隨著社會經濟繁榮,掏喜錢的人範圍也越來越擴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將“定親”和“送錢”(送彩禮)合在一起進行。這天一大早,男方父母需將“喜籃”打整好。籃內放有一刀肉、一碗麵、四色禮物(其中褲帶是必備的,有拴住之意)。
女方收到媒人送來的喜籃後,需回籃。除將彩禮中一少部分回於男方外,籃內回放一兩胡椒二兩姜(一代更比一代強),帶根艾葉二枝(二人恩恩愛愛),核桃十八顆(有合二為一之意),紅棗十八顆(有早生貴子之意),蔥二根(有白頭到老之意),蒜二顆(精打細算、勤儉持家)。除此之外,還要將男方帶來的那一刀肉剔骨留肉,骨還男方。(表示孩子是父親的骨頭娘的肉)。由於“十里鄉俗各不同”,喜籃內的吉祥物也有增減和變化。
定親這一天,婆母還給未來兒媳婦定親物。如:戒指、手鐲、耳環等。也有男女互贈紀念物的。
“送錢”,若另送,需在舉行婚禮的前十天進行。由媒人帶彩禮送給女方。五六十年代是以份算,每份24元,普通為 2份。到七八十年代上升為50元。再往後彩禮的金額就成倍翻開了,近幾年已上漲到一二萬元或更多。如所謂“一萬八,一齊發”等口號就是公開的藉口。

揀喜日子

娶親前,要選一個舉行婚禮的黃道吉日,俗稱“揀日子”。這日子需陰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擇選,先生確定了日子後還要將這天結婚妨犯些什麼(總有三個屬象的人忌看新郎新娘上轎、騎馬、上車),新娘上下車,坐炕面向何方等說清道明,留於紙上,婚家遵照執行。
娶親前一天晚上,需請一位“活勢(平聲)人”伴新郎倌睡覺(活勢人,就是品性好,有才幹,家中父母兒女齊全的男人)。其含義為:將此人作為榜樣,希望後輩兒孫都能像他那樣。此後家丁興旺,咱也人旺財旺,兒孫滿堂。

娶親

前一天晚上一過十二點,(俗稱“交夜”)趕忙給新郎餃子吃,還需備四碟菜,請四個人陪伴(有事事如意之義)。娶親娶親這天一大早,就灑掃庭室,撐棚搭帳、貼婚聯、插紅旗。炸油糕時需放兩個二炮響,敬供祖先靈位需上香。如有樂隊(吹鼓手)需安排,如有乞丐需接待(行善學好)。早飯後趕忙布置喜堂:雙喜字懸掛在正上方(以住宅朝向為準),下擺敬奉天地的祭桌,桌上擺放長蓮花(蒸饃)三碟,每碟三個(三三得九、九九歸真);小擺五碟:蘋果一碟(平平安安),香焦五支(相當於“佛手”,福祿雙全),紅棗一碟(早生貴子),瓜籽花生一碟(子孫滿堂,落地生根),糖塊一碟(甜甜密密)。也可以換放其它有吉慶意義的水果,但忌供梨(分離)、葡萄(淚珠)等不吉利物。有些人家桌上還祭供酒二瓶(天長地久),油糕三碟(高高在上)等。除此外還需備紅蠟燭二支、香三支、文三道(黃紙順紋折三折),以備娶親隊伍出發前,家父上香敬文使用。
娶親走前,除家父上香敬文外,還有兩件事需辦理:刮臉(也稱淨面,取意為從此以新的面目出現於人前):在喜堂前扣一隻水桶,新郎坐在上面,由舅父為他刮臉;抓喜糕:母親手端喜糕盤站在門裡,新郎站在門外,從母親盤中抓一把喜糕放入媒人喜籃中,母親將剩餘的置放於櫃頂。
這兩件事是在娶親出發前辦理的,辦完後即可三聲喜炮響,娶親隊伍出發。
娶親人員有:外總管二人(主要任務是搞外交)。伴郎二人(主要任務是保護新郎),放喜炮一人應為炮手。準備二響炮、硬幣(娶親隊伍拐彎、過橋時由炮手拋撒),新手絹(如遇別家娶親隊伍互換),炮手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到女方家“偷”盅盅二個———不帶把的茶盅,取意為:偷盅盅,抱孫孫。司機若干(舊時,新郎騎白馬迎親,新娘坐轎。“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娶親只許騎腳踏車,現時進化為小轎車)。
娶親也需備有喜籃讓媒人攜帶。內裝:喜糕、扣線、剝皮雞蛋 4顆(染成紅色)、紅頭繩一丈二尺、黃白頂針各一個、艾兩小枝等。有些地方還備有皇曆、紅綢等,現時又增加了煙、酒。外總管需帶一些款:吵鬧喜錢,廚師頂盤喜錢。現時又增加了“帶紅包”,以應其它額外開支。
娶親隊伍按指定時間起程後,男方家中尚有一些事去做。
整理新人房:窗戶四角貼窗花;窗台上點兩支紅蠟燭,擺三盤褐色饃,兩盤花糕;被子四角裝縫核桃和棗;炕上鋪一張褥子(雙摺);門、窗、鏡子等地方貼雙喜字或剪紙花兒。
院裡糊龍口:在龍口、出水洞上貼上紅紙(娶親回來再捅破)。
迎新娘人事安排:迎新娘二人(女),迎送親老爺二人(男),喜茶一人,放迎新喜炮一人。禮房先生寫好拜禮單,有些舊時的項目,現在大多數地方不採用了。如:備馬鞍———新郎跨馬鞍;擺塔塔火———新娘跨火爐;鋪黃卷———新娘進家,一路地毯,腳不著土;大伯子釘門帘等。
娶親隊伍回來後,趕快將門上掛的鞭炮點著,這叫喜炮迎新。炮響過後,原先安排好的兩個女子接新娘下轎(車),再一前一後接新娘進院。(由於現在不時行鋪黃卷,新娘又不許腳著地,愛耍鬧的年輕人強迫新郎背(抱)新娘回家的場景自然而然產生。在舊日有“撒乾草”項目,現在也不時行了)。
現在,有些地方又加了要下轎錢的項目。
新娘進新人房後,要與坐炕的婆母進行替換儀式:新娘鞠一躬,或說句吉慶話,婆母下炕,新娘上炕,按規定方向坐在雙摺的褥子上。就在替換儀式的同時,新郎要穿上棉衣,到祖先靈位前叩三頭(或鞠三躬),然後脫掉棉衣,到新人房與新娘喝紅糖水。喝糖水的形式無規定:有一遞一口喝的,也有各喝三口的,還有互餵同喝的等。
新娘進家後,才能接送親老爺(送親者是新娘的哥哥。有哥哥送妹子,好活一輩子之說)。由兩人迎接到另一室,請上坐,擺水果,由專人為送親老爺斟喜茶。這一天,送親者為最尊貴的人。
在這一系列活動前或中間,別忘了將龍口水洞上糊著的紅紙捅破;將新人房窗台上的紅蠟燭點著。
總管、禮房先生與送親者辦理了送“抬抬”喜錢,與送“抬抬”者協商,議定好開箱喜錢後,才能舉行婚禮儀式。這裡需要說明,在五、六十年代以前,由於窮,新娘陪送嫁妝沒多少,嫁妝放在盒子裡,由兩人抬著送到新郎家,男方只給抬物人點喜錢就行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相應姑娘的嫁妝也多了起來,“送抬抬”的喜錢也不斷增加。近幾年,人人有了“經濟頭腦”,至今,將“送抬抬”的喜錢變成了彩禮的“回扣”。還增加了“開皮箱”的喜錢。而且價碼越來越高,不給不開。為了讓婚禮順順噹噹進行,家家在娶親前就通過介紹人雙方協商定好價碼了。
舉行婚禮儀式,各地有各地的作法,但議程大同小異,都是搞得越紅火越熱鬧越好。鄉下有個說法:“三天裡頭沒大小”,這便引出了一些“出圈圈”的作法,讓在場人哄堂大笑,造成一些人難堪、尷尬,一些人無可奈何。為了讓婚禮儀式搞得既紅火熱鬧,又文明得體,不妨新列一個行婚禮議程:
司儀開場白:
今天是 X和 Y的新婚大喜日子,各位佳賓,各位親朋好友帶著笑臉,帶著祝願,在這裡歡聚。首先祝願新郎新娘,新婚快樂,幸福美滿,珠聯璧合,地久天長。在行婚禮儀式未開之前,我們不能忘記:操辦喜事,不忘祖先,列祖列宗,美德承傳。(司儀帶領新郎新娘到祖先靈位前敬拜三禮)。我現在宣布,XY新婚行婚禮儀式開始。(嗚禮炮、奏樂)
第一項:敬拜天地(喜氣盈門,喜結良緣,敬拜天地,保佑平安)
第二項:給介紹人行禮(引路搭橋,穿針引線,成人之美,好事成全,為了感謝,敬拜三禮)
第三項:給長親行禮(親朋好友聚一堂,祝賀新郎和新娘,新人叩拜致謝意,同喜同樂同吉祥。按老輩、長輩、平輩先外戚,後本家,先舅舅後叔叔順序依次進行,長輩則給新人準備好拜禮)。
第四項:給父親母親行禮(父母親養育有恩,持家有功,小兩口誠心叩拜,力表孝心。此項可穿插戲耍內容)
第五項:給賓朋行禮(操辦家事眾人幫忙,答謝賓朋,叩拜敬上。)
第六項:夫妻對拜(相親相愛,心心相印一鞠躬;相助相幫,攜手並進二鞠躬;相依相伴,白頭到老三鞠躬。)賀語:今日歡歡喜喜結對子/日後甜甜蜜蜜過日子/來年親親熱熱抱兒子/祝願恩恩愛愛一輩子。
行婚禮儀式完畢,新郎新娘請入洞房。
送親老爺臨別,還要到新人房“看房”。此時,眾人應當迴避,讓人家兄妹倆敘敘話。什麼時候送親者離去,氣氛才能轉向“鬧洞房”。
說起鬧洞房,不單單只是要鬧的事。民間有個說法:誰家洞房鬧得紅火,說明這家“活人”,人氣好。在舊時,如果沒人來鬧洞房,家長還得去央人、求人、請人來家。其實,那時的人,結婚早,年紀小,又受過嚴格禮數束縛,觀念、行為都不開放,尤其對性知識懂得很少。通過鬧洞房,能起到善意的“教唆”作用。鬧洞房的肆意,是對封建禮數的極大衝擊。
鬧洞房的形式繁雜離奇,語言有含蓄的,有露骨的。不管怎樣,新人是不許惱的。有許多言行是帶有逼迫性的,鬧得人們哄堂大笑,但一般不含惡意。如:
有人提出,讓新郎兩臂伸開抖動,學鴿子飛,嘴裡念:“咯嗒咕,咯嗒咕,今天我娶了個好老婆。”新娘也不閒著,跟在新郎後面,兩手抱自己的屁股,學母雞走的樣子,嘴裡念:“呱呱蛋,呱呱蛋,我可嫁了個好老漢。”小夫妻在炕上邊說邊作邊轉圈圈,逗得滿屋人開懷大笑。
有人提出,新娘先說:“樹上喜鵲叫喳喳,我家老漢頂呱呱。”說完去親新郎的臉蛋。而後新郎說:“天上月亮明晃晃,我家老婆好樣樣。”說完,去抱新娘親嘴。新郎新娘難為情,眾人不達目的不罷休。炕上新人不得已,按眾人指點去做,地下人起鬨聲四起:“沒親著,不算!親的不響,重來!”鬨笑聲四起,如波濤起伏。
還有人在屋頂吊個蘋果,讓新娘騎在新郎脖子上去採摘。摘下後交給耍笑人。耍笑人將蘋果置於小倆口頭部中間,令新郎新娘同時去咬蘋果。往往是蘋果咬不著,面部相撞。
耍笑人發令,新郎新娘按令動作。新郎說:“張開你的口,背捎住你的手,我的鐵錢要進你的口。”新娘按令手背後,嘴大張,新郎用舌頭將含在口裡的鐵錢推進新娘嘴裡。往往在新郎新娘剛要接觸時,起鬨者從兩人身後一推,二人抱在了一起。有時二人被推倒在炕上,起鬨者令二人抱住在炕上滾圈圈。
“洞房花燭夜”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入了洞房,意味著人生有了質的變化:小青年成人了,作了丈夫妻子,有了自己的家,開始承擔家庭的各項職責及義務。以後的路如何走,這就取決於你和你的伴侶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