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風箏

汴梁風箏,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

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社會上也出現了一種專門放風箏的藝人,被稱為“趕趁人”。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民間藝人製作的鷹、鶴、燕、蝶、蟬、魚、蜻蜓、龍頭、蜈蚣等,屬風箏中的上品。
汴梁風箏以龍亭風箏最有名氣,
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
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馬褂等;
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燕子、鳳凰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串企鵝、龍頭蜈蚣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宮燈、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
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
汴梁風箏品種多,扎工精細,惟妙惟肖,花樣百出,巧奪天工。張明、薛文藝創作的“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近年開封又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有的還可放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