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塵

汪亞塵

汪亞塵(1894--1983),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太平(今黃山)。1915年曾與陳抱一等人組建中國第一個畫會組織“東方畫會”。1916年東渡日本留學,1921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系,同年回國,被聘為上海美專教授兼教務主任。1928年至1931年赴歐洲作藝術考察,歸國後曾任新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新華藝術師範學校校長。1947年赴美講學並舉辦畫展,傳播中國繪畫,歷時30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亞塵
  • 別名:松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83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東京美術學校
  • 代表作品:《金魚》
簡介,個人履歷,繪畫經歷,代表作品,評論,藝術成就,社會評價,

簡介

原名松年、字雲隱。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太平(今黃山)。15歲入杭州省立中學,後輟學,進綢緞店當學徒。18歲春到上海,入青年會夜校,跟圖畫老師張聿光學畫,結識烏始光劉海粟,當年冬共同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上海美專前身),並任函授部主任兼教員。20歲與丁悚、張聿光、劉海粟組織振青社,出版過《振青書畫集》。21歲與陳抱一組織東方畫會,於辦學之餘又開辦華達公司,專畫照相館用及舞台用的布景。22歲赴日本留學,入東京美術學校。27歲學成回國,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西洋畫主任教員及教務主任。從1923年4月至1925年12月,擔任《時事新報·藝術周刊》主編,同時在《東方雜誌》、《申報》、《美術》發表大量美術評論。1924年與劉海粟聯名建議《擬請於英國退回賠款中劃出一百六十分之一建造美術館》。1928年再赴歐洲考察,1931年返國後籌辦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及新華藝術師範學校,任教務長。曾任《中華日報·文藝月刊》的主編、《民報·文藝周刊》的主編。1935年擔任《國畫月刊》編輯,又被聘為《美術生活》大型畫報的特約編輯。1943年,日軍強占上海租界後,新華藝專被迫停辦。1947年赴美,在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講學。1953年將原新華藝專全部校產捐獻杭州美術學院。晚年僑居美國,1975年回國。擅長西畫及國畫,尤以畫金魚著稱。1935年曾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師範學校教科書《美術》上下兩冊及簡易師範學校教科書《美術》上下兩冊。
汪亞塵(右二)汪亞塵(右二)

個人履歷

原籍安徽太平(今黃山)。
汪亞塵汪亞塵
1894年出,生於杭州。
1911年汪亞塵杭州省立中學畢業。
1912年離家赴上海,入烏始光劉海粟等創辦的上海圖畫美術院任教師。
1913年辭去教職,與烏始光辦華達公司,專為照相館、戲院畫大幅布景廣告。
1916年赴日本,翌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
1921年學成歸國,受聘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教授,兼授理論課。此時期開始發表研究美術的文章。
1924年9月汪亞塵與榮君立結為夫妻.[榮君立無錫榮氏家族人氏,生前曾任姚丹萍中華姚氏求正堂榮譽顧問]
1928年底,赴法國學習。
1931年底返國,在上海舉辦了旅歐作品展。
1932年與徐悲鴻,朱屺瞻,張大千,吳恆勤,姜丹書等發起創建了中國畫會.
1933年,入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務長兼師範學校校長。他將旅歐節省的1.4萬元移借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以買地、建校舍,並聘請王個箷、汪聲遠張聿光張善孖陸一飛顧坤伯周碧初、吳恆勤、姜丹書等為教師。
1937年春,同朱屺瞻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拜訪了橫山大觀,購買了一批圖書與石膏像。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拒絕了日偽政權請他出面辦學的邀請。
1947年,汪亞塵赴美國考察美術,先後受邀於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暑期繪畫班,教授花鳥魚蟲,介紹中國畫.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夫人傑奎琳亦拜汪亞塵為師而學習中國畫。
汪亞塵汪亞塵
1975年,汪亞塵回國探親。
1974年曾回上海探親,後赴台灣隱居陽有山養病。
1980年7月,經由台灣、香港輾轉回到上海。
1982年再次以年屆九十並身體欠佳之因,向前來誠邀他的出任上海政協職務的上海政協領導請求不出任。
1983年10月13日20時38分人品高貴的一代宗師汪亞塵先生因腦血栓而辭世。

繪畫經歷

汪亞塵的油畫主要學習歐洲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畫風,兼作寫實主義作品。他從歐洲回國後,集中研究改革中國畫。他認為,要國畫有進境,非研究西畫不可,用西畫上技巧的教養參加到國畫,至少可見到技術的純熟。但他反對中西雜摻,因此又說:“我素來不贊同所謂‘折衷派繪畫’。拿攝影術的技巧用在材料簡單的中國畫上,根本是誤解。國畫的精髓,是在簡單明了,借用物體來表出內心,同時便包含許多哲理,不是粗淺的技巧主義者所能瞭然的。”〔《四十自述》〕他的中國畫,以花鳥魚蟲為突出,活潑生動,著色清艷,尤以畫金魚著稱於國內外。汪亞塵早年多著述文字,善書,與書法家沈尹默為師友之交。
1928年,汪亞塵辭去上海美專職務,年底與夫人榮君立乘船去了法國馬賽。到法國的一個多月,汪亞塵便參觀了許多名勝和美術館,比如羅浮宮凡爾賽宮米勒故居等,汪亞塵每到一處,總是記日記,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對美術品的觀賞感想等統統寫上,但這幾十本珍貴的資料在“文革”中全部遺失。穩定下來後,汪亞塵開始到羅浮宮臨畫,他喜愛古畫和印象派的作品,由於經濟上的原因,不能在法國久居,故而他臨摹的非常勤奮。在旅歐期間共臨摹了三十一幅名畫,創作了六、七十幅畫,這些畫後來回國都全部展出,好評如潮。除了在巴黎參觀和臨摹,汪亞塵和夫人還去了布魯塞爾、柏林、日內瓦佛羅倫斯等城市。
汪亞塵自歐洲歸國後,重新研究中國畫,他曾說“要國畫有進境,非研究西畫不可。用西畫上技巧的教養參加到國畫,至少可見到技術的純熟。”汪亞塵將西畫參加到國畫不是簡單摻雜在一起,而是主張融會貫通,更好地表現國畫。對近代的畫家,汪亞塵欣賞的是虛谷的繪畫,虛谷的高古典雅、冷峭雋美給亞塵以很大的影響,汪亞塵以畫金魚聞名,與虛谷不無關係。汪亞塵作畫很勤奮,有“畫砧子”的雅號。除繪畫外,他還勤練書法,遠學二王、近受益於沈尹默

代表作品

汪亞塵油畫《金魚》,汪亞塵作為中國第一代油畫名家,其作品見證了中國洋畫運動初始發展的印記。《金魚》一作為習作題材作品,印證了當時樣式移植的特徵。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油畫界,靜物是最為常見的創作題材之一,表面上看,可能是畫家以身邊尋常之物,抒發自己心中唯美性情,以習作形式加以體現,這在幾乎所有的中國油畫的前輩名家的手筆中,都有這樣的記錄。不過,他們的習作卻是非同一般,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烙印,寄託著那個時代的藝術理想。因為他們必須通過習作的傳播,完成一個樣式移植的文化使命,因而這些目前散藏於民間的名家油畫,其實是偉大的習作。將西方油畫的樣式整體地移植到中國,通過教育、社團、展覽和期刊等多種途徑,自覺地與本土的文化環境相結合,形成典型的樣式移植現象,這是20世紀前期中國油畫的重要特點。這種樣式包括古典的寫生之物、物體的光色變化以及圖形和色彩的主觀表現,由此出現了以靜物、風景和人物肖像的習作性作品。這種習作性創作,是中國油畫非凡的起步。其中體現了中國油畫風格、圖像、技法演變的真實印記,為後人的研究、收藏和鑑定,提供了重要的參照依據。

評論

金魚》一作,正是體現了其中重要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在該作品中,汪亞塵在將印象主義樣式及風格移植的過程中,又自覺地融合了民族的文化審美情趣,用筆兼容油畫中印象派筆法和水墨暈染的意趣。汪氏曾經以國畫筆墨表現多姿多彩的金魚形象,而享譽畫壇。然而以油畫形式表現金魚,則顯得別開生面。其中意趣生動的畫面效果,足見作者苦心探索中國油畫融合之道的匠心所在。

藝術成就

從藝術成就,可以發見藝術者之生命。顧欲估定藝術之真價值,對於藝術者之人格,尤須有深切的認識。觀汪亞塵之畫,僅就畫的藝術技巧上與以相當之評判,恐未足以盡海粟;蓋其畫之價值,生命趣味,不在藝術技巧的深詣,而在其歷史的藝術的人格之融合。汪亞塵自己賞鑒的標準也只是一個:偉大。不嫌野,不嫌粗,他只求大。“大”是崇拜的英雄們的一個共性。在西方他覓得了密格朗其羅、羅丹、塞尚、梵谷;在東方他傾倒八大、石濤。這不是偶然的好惡,這是個人性情自然的嚮往。因緣是前定的;有他的性情才有他的發現,因他的發現更確定他的性情。所以從他的崇仰及他自己的作品裡我們看出海粟一生精神的趨向。他是一個有體魄有力量的人,他並且有時也能把他天賦的體魄和力量著實地按捺到他的作品裡。我們不能否認他的胸襟的寬闊,他的意境的開展,他的筆致的遒勁。同時汪亞塵還得用謙卑的精神來體會藝術的真際,山外有山,海外有海,身上本來長有翅膀的何苦屈伏在卑瑣的地面上消磨有限的光陰。

社會評價

汪亞塵的油畫不論是氣度、修養,還是技術,在中國早期西畫家中,無人可比,在西畫家中,也數上乘水準。她的畫風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為基礎,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畫不嫵媚,不纖柔,反而有點“狠”。用筆乾脆俐落,用色主觀大膽,但又非常漂亮。面對她的畫總讓人有一種毫不掩飾的情緒,他的豪放性格和藝術追求在他酣暢潑辣的筆觸下和色彩里表露無遺,天生一副藝術家氣質。他與別的西畫家所不同的是,對各種美術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詣很深:風景、人物、靜物、雕塑、版畫、國畫,無所不精,傳統寫實、近代印象派和現代畫派乃至於傾向中國風的中西融合……都大膽探索、遊刃有餘,有出色的表現。其中印象派技術和東方藝術情調是她繪畫演變的兩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他藝術發展的軌跡。
老年時期的汪亞塵老年時期的汪亞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