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粽子

汨羅粽子

汨羅粽子(簡稱汨粽)是以糯米為主要材料製作的端午食品,為汨羅地區的一種粽子,歷史悠久,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其採用的是真空塑膠包裝和冷鏈速凍,外形錐形無菌衛生。

國際龍舟節期間共推出傳統和新開發的粽子數十種。其中原味粽歷盡千年,蘸取白糖,兒時記憶,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創新的肉粽,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作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汨羅粽子
  • 外文名:mizong
  • 特點:品種多、製作精巧
  • 標註:粽子發源地
  • 食用方法:熱食
歷史溯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

歷史溯源

關於粽子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紀念屈原說”。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都郢都,屈原深感復國無望,又不願做亡國奴,遂在這一年的五月五日含恨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據考證,屈原在汨羅一住9年,朝與漁父駕舟撒網捕魚,日隨農夫荷鋤躬耕田壠,夜伴婦孺耆宿暢言燈下,與鄉民們水乳交融,深得鄉民愛戴。在汨羅期間,他完成了光輝著作《離騷》、《天問》、《九歌》及《九章》中部分篇章的創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民間留下了眾多的關於屈原的動人故事和美麗傳說。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那天,除了江面上千舟競發打撈屈原屍體外,還有兩岸的漁婦、農婦將家中煮好的米飯加上一點鹽,然後捏成飯坨,丟進汨羅江,目的就是為了讓江中的大魚小魚去搶飯坨吃,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後來,飯坨逐漸演變成了牛角粽。此後每年端午節,人們便向河裡丟粽子,以示祭屈原、慰忠魂。這一習俗由此向華夏各民族傳播,相沿成為各地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端午習俗。

生產情況

汨羅作為端午文化源頭,包粽2000餘年。汨羅現有粽子加工企業8家,分別是汨粽、屈之源、楚舟、屈子齋、龍舟故里、汨羅江、香草牌和楚兮原粽。汨羅粽子生產規模年產量近4000萬個,年產值近兩億元。

產品榮譽

2006年5月,以粽子製作為主要習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2009年9月,包含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在內的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4月,汨羅將“粽子製作技藝”單列,被汨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