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遷移

污染物遷移

污染物遷移是指污染物在環境中發生空間位置的移動及其所引起的污染物的富集、擴散和消失的過程。污染物在環境中遷移常伴隨著形態的轉化。如通過廢氣、廢渣、廢液的排放,農藥的施用以及汞礦床的擴散等各種途徑進入水環境的汞,會富集於沉積物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污染物遷移
  • 外文名:transmission of pollutant
  • 學科:環境科學
  • 原因:平流和擴散作用
  • 改變:降水淨化、與其他物質結合反應
  • 影響:造成環境污染
概況,其與大氣傳輸,遷移方式分類,機械性遷移,物理化學遷移,生物性遷移,

概況

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方式有機械遷移、物理化學遷移和生物遷移三種。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受到兩大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方面是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另一方面是外界環境的物理化學條件,其中包括區域自然地理條件,還有其他方面如生物因素。

其與大氣傳輸

污染物在大氣中的遷移與反應的結合效應。污染物從排放源進入大氣口後,受平均氣流的作用,作平流輸送,受湍流擴散作用,使污染物質從高濃度向低濃度區輸送,降水對大氣產生了淨化效應!某些物質在日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改變了污染物的性狀。因此,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傳輸與風、溫度層結、雲量、輻射、降水、天氣形勢等氣象條件有密切的關係。

遷移方式分類

機械性遷移

根據污染物在環境中發生機械性遷移的作用力,可以將其分為氣的、水的、和重力機械性遷移三種作用。
1.氣的機械性遷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大氣中的自由擴散作用和被氣流搬運的作用。 其影響因素有:氣象條件、地形地貌、排放濃度、排放高度。
一般規律:污染物在大氣中的排放量成正比,於平均風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
2.水的機械性遷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擴散作用和被水流的搬運作用。
一般規律:污染物在水體中的濃度與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與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離成反比。
3.重力的機械遷移作用,主要包括懸浮物污染物的沉降作用以及人為的搬運作用。

物理化學遷移

物理化學遷移是污染物在環境中最基本的遷移過程。污染物以簡單的離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勢發生溶解-沉澱、吸附-解吸附。同時還會發生降解等作用。
1.風化淋溶作用 風化淋溶作用是指環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運動時通過水解作用使岩石、礦物中的化學元素溶入水中的過程,其作用的結果是產生游離態的元素離子。
2.溶解揮發作用 降水、固體廢棄物水溶性成份的溶解。
3.酸鹼作用(常表現為環境pH值的變化)
①酸性環境促進了污染物的遷移,使大多數污染物形成易溶性化學物質。如酸雨:加速岩石和礦物風化、淋溶的速度;促使土壤中鋁的活化。
②環境pH值偏高時,許多污染物就可能沉澱下來,在沉積物中,形成相對富集。
4.絡合作用(改變毒物吸附和溶解的能力) 絡合物的形成大大改變了污染物的遷移能力和歸宿。
5.吸附作用 吸附是發生在固體或液體表面對其他物質的一種吸著作用。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常吸附於膠體或顆粒物,隨之遷移。
6氧化還原作用 有機污染物在游離氧占優勢時會逐步被氧化,可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在厭氧條件下則形成一系列還原產物,如硫化氫、甲烷和氫氣等。一些元素如鉻、釩、硫、硒等在氧化條件下形成易溶性化合物鉻酸鹽、釩酸鹽、硫酸鹽、硒酸鹽等,具有較強遷移能力;在還原環境中,這些元素變成難溶的化合物而不能遷移。

生物性遷移

概念:污染物通過生物體的吸附、吸收、代謝、死亡等過程而發生的遷移叫做生物遷移。 包括:生物濃縮、生物累積、生物放大
1.生物濃縮
指生物體從環境中蓄積某種污染物,出現生物體中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又稱生物富集。
2.生物累積
指生物個體隨其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從環境中蓄積某種污染物,從而濃縮係數不斷增大的現象。生物累積某種污染物濃度水平取決於該生物攝取和消除該污染物的速率之比,攝取大於消除,則發生生物積累。
3.生物放大
指生態系統的同一食物鏈上,某種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隨著營養級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