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資國禪寺

江西資國禪寺

資國禪寺,位於江西吉安梅塘龍鬚山,始建於唐代(公元766年),由曹溪六祖弟子法登禪師興建並隱居於此,後唐代宗賜長興寺,並作為宮廷御用祈雨求福祭壇;唐德宗時建塔林於院內;宋太宗時更名為資國寺(公元1009年)。千百年來資國寺香火燎繞梵音廣播,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修行於此,鼎盛時期十方賢達雲集,常住僧眾千餘人,占地數千畝,一直是漢地佛教重要的禪宗祖師道場。自唐代道殷大師入住資國寺起,一直保持著農禪並重、自給自足德古樸道風,是佛教禪宗公認的清修道場。一千多年來,資國寺歷煉風雨、戰火、天災人禍的侵襲,雖幾經修繕但目前大部分古建築已被破壞殆盡,所余殘垣也風搖雨蔽。2001年月,當代禪宗大德——青原山淨居寺方丈體光老和尚率領十餘名弟子來到資國寺,為重修資國寺募集善款並親自組織進行修繕工作;先後募得善款幾百萬元,修繕了大雄寶殿、山門殿等,老和尚四方奔走發心重建資國寺,於05年元月圓寂。 為完成體光大師生前發心夙願,光其大慈大悲向佛之心,體光大師首徒釋妙心法師正式接任資國禪寺的住持,集十方善信之功德善舉,全力修繕資國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國禪寺
  • 地理位置: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鎮龍鬚山
  • 修建時間:公元766年
  • 修建人:法登禪師
建造歷史,起源傳說,

建造歷史

資國寺曾在歷史上鼎盛一時,有“九殿十八堂”的佛教大道場,從唐代至民國時期是吉安地區的佛教聖地,歷史上其建築規模比青原山淨居寺還要大2至3倍。在資國寺東西兩側以前有2處塔林,其數量達500座之多,但後來都被拆,用於修水庫。寺內現還保存了很多文物古蹟。其中有唐、末時代刻鑿纏枝蓮紋、蓮瓣紋青石柱墩近10尊,以及清代光緒年間鐫刻的青石“地藏殿”、“地藏閣”石刻2方。該寺坐西北面東南,原為“長興寺”,宋真宗大中禪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現名,歷史1200多年。
據《廬陵縣誌》記載,資國寺在歷史上曾多次被廢又重建。在“長興寺”之前,這兒有個小寺叫“永興寺”。據《江西通志·勝跡略》載:“‘永興寺’在廬陵縣安平鄉(1985年改名為梅塘鄉)。”有關資國寺的真實來歷,後人都是依據宋《周必大遊記》:“資國寺之開山祖為曹溪六祖之弟子法登。”法登為青原山開山祖行思(公元660—740年)之弟,唐代宗大曆(公元766—779年)來此隱居。而其兄行思則於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從廣東韶關曹溪山南華寺來青原山開闢佛堂。因此,資國寺的創建時間如果從唐代宗大曆算起,就較青原山晚了幾十年,迄今1200多。但民間仍流傳著“先有資國寺,後有青原山”的說法。
法登在此建寺廟後,初名為法雲禪院,後在山坡上發現唐太宗御賜的“永興寺”匾,便請唐代宗改賜為“長興寺”。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長興寺”改名“長興禪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長興禪院”為“資國禪院”,迄今世人稱之為“資國禪寺”。
資國禪寺屢毀屢建。“長興寺”時期有僧尼三百餘人,一時香火鼎盛。宋亡,愛國詞人劉辰翁不願為元朝官,掛印歸隱家鄉資國禪寺內,在鄉人的支持下在寺的左側辟“二都書院”(當時栗塘、裴家等為二十一、二十二都,故名)。他在這裡邊講學邊著書,其詩詞《須集詞》、《須溪詩》、《須集文集》就是在此完成。元末明初由於戰爭不斷,香火不旺。當時寺內主持為人性貪,趁機捲走寺內財產,遂使眾僧衣無著落食不飽腹,眾僧紛紛離寺而投奔青原,二三十年內寺內空無一人。後來,又由青原山重新委派長老,重開業門。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寺中珍藏的佛經遭焚化所存無幾。到了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不知是天火還是人為,一場大火將資國禪寺化為灰燼。從嘉靖到清世祖福臨登基,資國禪寺沉寂了一百多年。由於鄉人強烈要求恢復資國古剎,由青原山淨居禪寺長老派人募捐,並於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派眉庵行秀禪師負責重建,剛建好寺廟,於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又遭一場大火。順治十七年復建。康熙二年癸酉(公元1663年)由主持開一大師復建塔院及法堂,但其規模遠比唐宋小了不少。至清光緒二十五年,由鄉人捐資重修寺門及右側的“地藏殿”及修葺左側的“二都書院”。
江西資國禪寺
民國後來此修行的和尚不少是國民黨的軍人。解放後資國寺內僧人不多。由圓通和尚為當家師,四川重慶人。由於人手不多,圓通師傅年紀又大,鄉人來此截梁木、樓木,使二都書院一側全部倒塌,很大一部分財產散失民間。1958年此地曾闢為農業中學。“文革”時,寺內菩薩全毀,大雄寶殿亦將倒塌,僅於1968年整修一次。圓通師傅逝世,寺廟欠缺管理,所有樓木器材、瓦枋全為他人所竊,大雄寶殿及禪師室全部倒塌,資國寺又處於斷垣殘壁。
改革開放後,梅塘鄉經濟不斷發展。在政府的重視和社會信徒的捐助下,由青原山委派僧人重修了雄偉氣派的“資國禪寺”山門及圍牆;重建了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新建了課堂、禪堂、大悲樓、彌勒殿、天王殿等,耗資2000餘萬元。不久的將來,這座氣勢恢宏的千年古剎將重現在遊人面前,成為贛中旅遊圈中又一新景點。

起源傳說

吉安有兩座千年古剎:一為青原區的淨居寺;二為吉安縣梅塘鄉的資國寺,兩寺都建於唐末。民間有“先有資國寺,後有淨居寺”的說法,但按史書記載,淨居寺應比資國寺早幾十年,那為啥有這一說法呢?原來,資國寺建寺之前,這兒有個永興寺。後來,永興寺被雷火焚燒,夷為平地。到唐德宗年間,青原山淨居寺行思長老的師弟法登,由廣東韶關曹溪山南華寺到這兒開基,得到當地財主龍鬚的鼎力資助,寺廟建成,改永興寺為長興寺,把寺所倚之山改名龍鬚山。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現名,說起這個改名還有一段傳說。
江西資國禪寺
法登是唐代宗大曆年間來此開佛堂,經過一百多年的經營,長興寺已擴充到三大殿,有僧尼五百餘人,香火鼎盛,廟產與日俱增,連經書也堆得到處都是。方丈一通,是個得道高僧,不僅精通佛經,連孔子的《論語》、《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老子的《道德經》都了如指掌,人們稱他為“三教長老”。
一通大師見寺內僧尼眾多,經書無處存放,便想在大雄定殿兩側,建兩幢禪房,在龍鬚山的半腰建一幢藏經樓。他的建議得到眾人的支持,為建禪房及藏經樓,眾僧都分頭到各地去化緣。那時,佛教在民眾中根深蒂固,聽說是建寺廟,大家都十分慷慨地捐錢,錢很快籌齊了。
為了節省開支,眾僧在一通帶領下,清地基、挖基腳、燒磚、伐木。他們在山腰挖基腳時,挖到一個地窖,窖中藏有金銀財寶,據寺廟中記載,此山是財主龍鬚贈送的,一通大師決定把這些錢財送還給龍家子孫,龍鬚的子孫已發達到十多戶了,都以種田為業,面對如此巨多的財富,沒一個起貪心的,都說先祖已經送給寺里,金銀財寶便是寺里的,收回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便婉言拒絕了。
一通想到佛教的宗旨是普渡眾生,既然龍家人不收,我便用此錢儲糧,以備荒年。
果然,兩年後,吉州發生旱情,從頭年立夏到次年臘月,老天爺沒下一滴水,田中兩年顆粒無收。那時,宋朝初建,此前,由於唐朝滅亡,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分裂,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而吉州府的府庫,由於一任任的貪官斂財,早已是空空如也。
由於旱情嚴重,而官府又無糧賑災,吉州十縣一廳,到處是餓殍一片,許多人家為了生存,攜兒帶女,背井離鄉外出要飯,可糧在何處?這個知府無計可施,只好掛冠而去。
一通大師獲知知府掛冠逃走的事,把眾僧尼召集起來,把開倉賑災濟民的事一說,沒一個反對的。可是,光憑寺中的存糧,能管得幾天?於是,眾僧又自告奮勇地處出到各地購糧,就這樣,他們打開寺門,在山門前搭棚打灶,每天熬粥賑災,一直延續到夏收,農民的田裡有了收穫,他們才拆掉棚子,重新開堂念佛。而此時,寺中所有金銀財寶用得一乾二淨。
長興寺開倉賑災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宋真宗那兒,宋真宗對長興寺眾僧不為自己,專為他人的精神所感動,下詔道:“當此國艱,傾資賑民,實為解國困,恤民心之義舉。”寫到這,他想起吉州知府請求旌表一事,便提筆書寫“資國禪寺”四字,“禪”是佛教用語,“禪寺”指正宗的寺廟。又封一通大師為“一通禪師”,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於是長興寺變成了資國寺,而且這個名字一起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