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對佛門比丘之尊稱)

高僧(對佛門比丘之尊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為對佛門比丘之尊稱。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圓寂時出現的一種神秘現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於公元前710年,曾親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傳播佛教,將佛法傳到了漢地,是最早在漢地弘揚佛法的高僧,歷史上他是漢地第一位虹化身大成就者 。據說,修煉大圓滿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圓寂時,其肉身會化作一道彩虹而去,進入佛教所說的空行淨土無量宮中。在西藏歷史上,大圓滿虹化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僧
  • 意思:指德行崇高之僧伽
  • 佛教譯經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
  • 歷代高僧:二十位
四大高僧,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真諦三藏法師,玄奘三藏法師,不空三藏法師,虛雲,印光大師,本煥,中國十大肉身菩薩,釋義,釋義1,釋義2,釋義3,歷代高僧介紹,生根活佛,龍珠大師,跋陀,菩提達摩,僧稠,慧可,福裕,緊那羅,慧光(487~536),洪遵(530~608),慧安,報恩(1058~1111),教亨(1150~1219),同光(700~770),法玩(715~790),文才(1273~1352),邵元,了改(1335~1421),文載(1454~1523),悟須(?~1563),正道(1547~1609),恆林(1865~1923),行正(1914~1987),永信,

四大高僧

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分別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四大譯經家精通佛教義理,嫻熟中、印兩國語言文字,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鳩摩羅什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三藏法師

    •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人。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父親原是國相,鳩摩羅什7歲時隨母親出家,長大後精通大小乘佛法,成為一代宗師,聲名遠播。前秦君主苻堅征服龜茲,想把他接到長安,但因後來亡國,使鳩摩羅什在後涼滯留達16年之久。之後,後秦君主姚興把鳩摩羅什接到長安,讓他安心從事譯經工作,最後圓寂長安,終年69歲。
      鳩摩羅什在長安組織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性質的譯經場。鳩摩羅什與弟子共譯出佛典74部584卷。鳩摩羅什的翻譯以意譯為主,而且注意修辭,譯文流暢,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金剛經》、《阿彌陀經》、《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系統介紹了大乘中觀派的思想體系。

    真諦三藏法師

    • 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國人,精通大乘佛教。真諦在南北朝梁武帝時攜帶大量梵文經典乘船來到梁都建康,正準備開始譯經之時,發生“侯景之亂”,真諦於是輾轉來到富春,才開始譯經。之後,真諦又多次輾轉各地,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始終堅持譯經。
      真諦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攝大乘論》、《俱舍釋論》等。

    玄奘三藏法師

    • 玄奘(公元600~ 664年),中國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玄奘12歲出家,遍讀佛典。因覺得當時佛典多有出入之處,令人迷惑,玄奘於是決定去印度取經。玄奘在貞觀三年時,一人從長安出發,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賢為師,後升至該寺副主講。玄奘在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其後,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大慈恩寺設譯經場,與弟子等人專心翻譯所帶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實論》等。

    不空三藏法師

    • 不空(公元705~ 774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不空唐朝時來華,是“開元三大士”之一,對中國密宗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空隨其師金剛智先來到洛陽,後又到長安,然後不空在長安大興寺設立道場,翻譯密宗經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國的影響大增。
      不空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剛頂經》、《般若》、《華嚴》、《大集》

    虛雲

    虛雲禪師
    虛雲法師(西元1840~1959年)
    提起虛雲老和尚的大名,佛門緇素四眾莫不如雷貫耳,油然生起崇敬之心。老和尚一生充滿傳奇,高齡一百二十歲始圓寂。他在世之日,就是一部活的中國佛教近代史。我們要了解他生平事跡,就先自他幼年說起。
    老和尚俗姓蕭,出家後法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虛雲二字是後來改的。他是湖南湘鄉人,父親玉堂公宦遊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後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雲和尚是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庚子歲的七月二十九日,誕生在泉州府署中。
    高僧(對佛門比丘之尊稱)
    原來玉堂公年逾四十無子,他的夫人顏氏在永春州的觀音寺祈子,夫婦二人夜間同夢一長須著青袍者,頭頂觀音跨虎而來,躍臥榻上,二人驚起互告,顏氏遂有娠。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虛雲和尚。據老和尚的《自述年譜》上說,他初生下來時是一個肉團,顏氏夫人駭慟,氣壅而死。第二天有賣藥翁來,剖開肉團,德一男嬰,這就是後來的虛雲和尚。所以虛雲自幼是由庶母王氏撫育成人的。
    他幼時在泉州府衙,從師讀儒書。十三歲的時候,祖母逝世,他隨父送祖母及生母靈柩返湘鄉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見佛像經書、三寶法物,心生歡喜。十七歲時潛離家鄉,想到南嶽出家,道路不熟,途中又被家人追回來。玉堂公怕他再出家,為他娶了兩房妻子-他兼祧他的叔父,所以早幾年就為他訂下田氏和譚氏二妻。他婚後與二女同居而無染。十九歲再度離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湧泉寺,禮常開老人為師,達到了他剃度出家的願望。
    出家的翌年,依鼓山的妙蓮和尚受具足戒。這時玉堂公仍在泉州,曾派人四處尋訪。虛雲和尚怕被家人找到,便隱居在山後的岩洞中不敢露面。他在洞中禮萬佛懺,修行不輟。這樣在後山一住三年,後來聽說玉堂公已告老返回湘鄉,他才回到寺內,擔任職事。
    他在鼓山寺任過水頭、園頭、行堂、典座一類職事,過了四年之久,然後辭去職事,又回到後山岩洞中修苦行。在後山,居則岩穴,食則松果,渴飲澗水,(髟+幾)發覆肩,衣不蔽體,如此又過了數年。後來受到一位行腳禪人的指點,便到天台山的華頂龍泉庵,參謁融鏡老法師。融鏡見他蓬首垢面、衣不蔽體,問其所以,他略述在岩洞中修行的經過。八十多歲的老法師責之曰:
    你的這種作為,近於外道,而非正路,枉費了十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證到初果,亦不過是個自了漢。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
    這時老法師贈他衫褲衣履,令他剃髮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來。他從老法師學天台教觀,過了兩年,老法師又命他到國清寺參學“禪制”,到方廣寺習《法華》,他也常回茅庵與老法師作伴。這樣到了光緒元年,是年他已三十六歲。他到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完畢,辭別融鏡老法師下山,行腳天涯,參訪學道。
    他初渡海到普陀山,遍參各寺剎;繼到寧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禮天朗和尚,到天寧寺禮清光和尚,到焦山禮大水和尚,到金山親近觀心、新林、大定等和尚,到揚州高旻寺禮朗輝和尚,他到焦山時,清廷名將彭玉麟督水師駐焦山,曾數度約他談論佛法及修行途徑,對他深生敬信。
    到了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他二度朝禮普陀,為報親恩,再禮五台。是年七月一日,自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初開始時,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寧波登入,向北前進,過了蘇州、常州,天候漸冷,四位附香者先後退出。他一個人禮拜前進,經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獅子山寺掛單過年。過了春節,再由獅子山寺起香,經蘇北入河南,經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到了臘月,拜到黃河邊的鐵謝渡。渡過黃河,錯過宿店,在路邊一個茅棚中度夜。後半夜大雪紛飛,黎明後積雪盈尺,過往無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饑寒交迫,日復一日,到了第六日終至陷入昏迷狀態。後來得一姓“文”名“吉”之丐者相救,得繼續前進,拜到豫北懷慶府,在洪福寺掛單過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進,拜到五月底終於拜到五台山的顯通寺。自光緒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顯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個月,這種毅力,實不是常人所能及!
    這年下半年,他禮拜北嶽恆山、西嶽華山。翌年春抵西安,禮慈恩寺大雁塔、華嚴寺杜順和尚塔、清涼國師塔,及興國寺玄奘法師塔。然後入終南山,在南五台結茅修行。這時在南五台結茅的,還有覺朗、冶開、法忍、體安、法性諸師,虛雲與諸師同參究,他自覺甚有饒益。
    在終南結茅兩年余,他下山後,在西安附近,禮道宣祖師塔,禮鳩摩羅什道場,然後越秦嶺,入子午谷,經漢中,入劍門到了四川。第二年到成都,上峨眉山金頂進香。然後渡瀘水,經打箭爐入西藏。到了拉薩,禮布達拉宮(達賴活佛坐床之所);也到了札什倫布,禮札什倫布寺(班禪活佛坐床之所),他這一年登山涉水,遍游川藏,歲暮在拉薩過年。
    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這一年他年已五十歲。因不願在西藏久留,開春南行,經不丹國,翻越重山峻岭(事實上就是喜馬拉雅山),到了印度。朝禮聖跡後,又渡海到錫蘭,然後又到了緬甸。這樣兜了個大圈子,是年七月啟程回國,由臘戌過漢龍關。入雲南境,到了大理。他回國的初願是朝雞足山,禮迦葉尊者道場。七月底,他到了雞足山,進香禮拜。又登山頂天柱峰,禮楞嚴塔。雞足山全盛時,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而虛雲和尚到時,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孫廟,不許外地僧侶掛單。他嘆息不已,下山而去。
    以後兩年,他仍在各地參訪。到衡陽岐山寺禮恆志和尚,到武昌寶通寺禮志摩和尚,學“大悲懺”法,到廬山海會寺禮志善和尚,到九華山禮寶悟和尚,到寶華山禮體性和尚;以及到宜興禮仁智和尚,到句容禮法忍和尚。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在南京淨成寺,與楊仁山居士往來,討論《因明論》、《般若燈論》。以後又到九華山結茅修行。這樣到了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約他到揚州做法事,他渡江時失足墮水,甘自一晝夜,為漁者所救,把他送到寶積寺,醒過來時,七孔流血不止。後來到了高旻寺,月郎分派他職事,他不接受,只求在堂中打七,月朗以為他“慢眾”,當堂打香板,他順受不語。後來寶積寺僧到了高旻,說出他墮水獲救那一段事,才免去禪堂職事,他得便專心修行。
    他在高旻寺禪堂修行那段時間,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一夕,夜間放香時,他開目一看,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徹,隔牆見香燈師小解,遠及河中行船,岸上樹色,悉皆了見。到臘月的第八個禪七中,第三天夜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照例沖開水,熱水濺手,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如從夢醒-他開悟了。他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這年在鎮江金山寺過戒期,在揚州重寧寺助理道明和尚。智通法師在焦山講《楞嚴經》,請他講偏座;翌年他又重到寧波阿育王寺禮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親。寧波七塔寺請默庵法師講《法華經》,請他去任附講。講經畢,又到丹陽,助結森、寶林二師重修仙台觀,以後又到赤山與法忍和尚結茅共修。到了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他年已六十一歲,在江浙一帶參訪也時近十年,他又動遠遊之念,想再朝五台山,然後到終南山潛修。他辭別法忍和尚,先到揚州朝雲台山,繼到山東朝東嶽泰山,再到牢山禮憨山老人的海印寺,以後又到曲阜禮孔廟、孔陵,再西行北上到五台山。在五台行香畢,原想到終南山,這時義和團之亂日熾,行旅不便,就近回到北京,駐錫城南龍泉寺。這時他已頗著聲譽,肅親王善耆的太福晉對他執弟子禮,一些王公大臣也來參叩。
    到了五、六月間,京中團亂愈烈,殺德國公使,圍攻使館區,清廷且下詔與各國宣戰。六月天津失守,七月北京淪陷。西太后挾光緒帝匆匆西逃。這時朝中有參謁過虛雲和尚的王公大臣,關心他的安危,勸他同眾人隨駕出京,他就在兵荒馬亂中隨扈蹕西行,到了西安。這時護駕大臣岑春(火+宣)請他在臥龍寺建息災法會。佛事畢,他以西安囂煩,十月間潛離西安,到終南山結茅修行。山中同修道侶不少,翌年赤山法忍老人也到了山中。
    這一年歲暮,大雪封山,嚴寒徹骨,他獨居茅棚,身心清淨。一日他在釜中煮上芋頭,結跏趺坐待熟,不覺入定。到了新歲,鄰棚的復成師等去給他賀歲,見棚外虎跡偏滿,入棚見他在定中,乃以磬開靜,問他吃飯否?他答:“尚未,釜中的芋頭大約已熟了。”開釜一看,釜中堅冰如石,原來他入定不覺已半月之久。他自此改名“虛雲”。在此以前,人都稱他為德清師。
    是年下半年,他再禮四川峨眉、雲南雞足,年終前到了昆明,在福興寺閉關,年余後出關,在歸化寺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皈依者三千多人。秋季在筇竹寺傳戒。繼之大理的提督張松林,親率官紳,迎他到大理府,住三塔崇聖寺,講《法華經》。皈依者亦數千人。這時張提督和一位李軍門欲留他住持崇聖寺,他希望在雞足山能夠有一個地方,開單接眾,以恢復迦葉道場。眾人稱善,乃命賓川縣知縣辦理。知縣在山中覓得一破院,名叫缽盂庵,交給虛雲和尚居住,至此他終償宿願,在雞足山有了立足之所。
    他在缽盂庵開單接眾,四眾聞風而至者頗伙,這時他急於重修寺宇,必須募化,但這不是邊郡民力之所及,所以他留下一位戒塵師料理內務,他自己隻身往南洋。途中在南甸太平寺講《阿彌陀經》,在仰光、檳榔嶼各有停留,在麻六甲青雲亭講《藥師經》,在吉隆坡靈山寺講《楞伽經》。各地均有弟子皈依,前後萬餘人。這時接到雲南全體僧眾來電,謂政府要征提寺產,寧波天童寺的寄禪和尚有電來約,促他及早回國。他在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春季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與佛教會代表寄禪等會合,同進京請願,抵京住在賢良寺,朝中的僧錄司法安、龍泉寺住持道興、觀音寺住持覺光等接待他們。肅親王善耆也請他到府中為太福晉說法。庚子年在京中相識的一些王公大臣也都來探視,研究如何給皇帝上奏章。由於諸護法的相助,光緒帝下了一道上諭,諭知地方官不得勒捐寺產,著征提寺產風波始告一段落。
    虛雲以清朝開國以來,對雲南一地沒有頒發過《大藏經》,商請諸位護法奏請朝廷,給雲南頒發一部《龍藏》。此事由肅親王發起上奏,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七月奉到上諭,把雞足山的缽盂寺改名護國祝聖禪寺,欽賜《龍藏》一部,鑾駕全副護送《龍藏》到山,賜虛雲和尚紫衣、玉印,並賜封號為“佛慈洪法大師”。這在當時是一份難得的殊榮。
    光緒末年那一段時間,虛雲到南洋弘化,並為祝聖寺募款。他在暹羅龍泉寺講經時,一日趺坐入定,一定九日,這一來鬨動了暹京,自國王大臣至善男信女鹹來羅拜,國王請他到宮中講經,百般供養,官民皈依者數千人。這一次南洋弘化兩年余,直到宣統元年(一九○九年)始由仰光回雲南。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虛雲和尚在雞足山祝聖寺傳戒,繼之又結禪七七四十九日。九月武漢革命的訊息傳到滇中,地方大亂。統兵官李根源排斥佛教,率兵入雞足山,欲拆寺逐僧,經他出面解釋,李根源皈依三寶,引兵而去。以後李氏維護佛教甚力。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虛雲和尚已七十三歲,老和尚是年在雲南成立了佛教分會,該會初創,許多事情要和官廳接頭,而民政長羅容軒對佛教有成見,事多阻礙難行。滇督蔡松坡時為調解,亦不得圓滿。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老和尚到北京請內閣總理熊希齡幫忙,熊把羅容軒調到北京,以任可澄為雲南巡按使,老和尚亦回到雲南,推動佛教會事務。翌年他把會務委人辦理,回到雞足山。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滇督唐繼堯派員迎他到昆明,年底到達,住圓通寺。適歐陽竟無帶著弟子呂秋逸,為籌募支那內學院經費之事亦到昆明,同住圓通寺,老和尚請竟無為他講《攝大乘論》。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春,老和尚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陸道場四十九日。是歲留在昆明。民國九年(一九二○年)春又建水陸道場,法會結束繼之講經。這時唐督請他復興昆明西山已荒廢了的華亭寺-就是後來的雲棲寺。他接受了唐督的聘帖,擔下了重建雲棲的重任。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顧品珍督滇,二月以後,天雨不止,城內可以行舟;七月以後,乾旱不雨,到了冬天,河內可以揚塵。秋天時疫流行,死人數千。在這種情形下,重建雲棲的事就擱置下來,直到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才開始動工。老和尚逐日親督工作,慘澹經營,為時三年,規模粗具,以後即每年在寺中開單接眾,傳戒講經。
    到了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他為籌募雲棲聖像款,與王九齡居士同到香港。這時陳銘樞主粵政,接老和尚到廣州,想請他住持曹溪南華寺,他謝絕,經廈門轉福州,回到他七十年前出家的鼓山寺探視,並在寺中講經。講畢,再到寧波阿育王寺拜舍利,朝普陀山,回上海度歲。翌年回到福州鼓山寺,閩省主席楊樹莊,及前主席方聲濤,率官紳懇切勸請,留他主持鼓山寺。他以鼓山是他剃染初地,緬懷祖德,義不可辭,遂就任。以後數年,在鼓山講經傳戒,修繕寺院,並整頓鼓山佛學院,請慈舟法師主持院務。這樣到了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鼓山寺方理出頭緒來。而此時駐兵粵北的綏靖王任李漢魂堅請他到粵住持南華寺。他以六祖道場有重修的必要,這樣又到了南華。
    南華寺是唐代大鑒禪師六祖惠能的道場,寺中有六祖的真身在。但已荒圮多年,無人過問。老和尚初到南華時,殿宇已傾,房屋破壞。只得搭蓋葵蓬竹屋,暫以住眾。然後籌募款項,購材募工,開始了南華重建的工作。經他慘澹經營,歷時十年,直到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始竣工。他寫了一篇〈重興曹溪南華寺記〉以記其事。在這十年之中,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年開始八年抗戰,二十六年廣州淪陷,各地僧人都投奔南華寺。南華容納不下,他重修了韶州曲江的大鑒寺和月華寺作為南華下院,以容納各地來投的僧侶。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他應國府主席林子超的邀請,到重慶啟建了一場息災法會。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南華重建告一段落,他又擔起了中興雲門的重任。
    雲門寺是雲門宗始創者文偃禪師的道場。數年前老和尚途經該地,見荊棘叢中殘存破寺及祖師肉身一尊,老和尚見祖庭淪落至此,悽然淚下。便中言之於廣東綏靖王任李濟深、省主席李漢魂。到南華工程結束,二李又請老和尚重興祖庭,並親送老和尚至雲門駐錫,老和尚又開始了篳路藍褸、重建雲門的生涯,而是年他已高齡一百零五歲。
    由民國三十三(一九四四年)年到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雲門的殿宇堂寮完成了十之八九,殿中聖像八十餘尊,也鋪金設座告竣。接著「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年余之後,即一九五一年的春戒期中,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雲門事變”。
    一九五一年三月,寺中在開戒期間,一日,地方幹部及民兵百餘人包圍了雲門寺,將老和尚拘禁於方丈室,將百餘僧侶分別囚於禪堂及法堂,幹部大事搜尋,上自瓦蓋,下及地磚,搜了兩日,未搜到金銀財物,乃毆打眾僧,亦無所獲,最後數大漢以木棒鐵棍毆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銀財物,打得老和尚五竅流血,肋骨斷折。老和尚深入禪定,苦樂俱捐,多次毆打始終不死,幹部們不敢再打。直到五月間“雲門事變”傳到韶州,大鑒寺僧人通知海內外同門,聯合營救。後來北京方面電令地方政府嚴查,雲門之圍始解。
    一九五二年春,北京政府電粵,派員護送老和尚入京。七月抵京,李濟深、陳銘樞、葉遐庵、趙朴初等迎老和尚於火車站,駐錫於廣化寺。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要推舉老和尚任會長,老和尚堅辭,掛了個名譽會長的名義。十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場祝願世界和平法會,一九五三年回到雲門。
    在雲門最後幾年,他仍開堂傳戒,日有開示。到了一九五九年,老和尚以化緣已盡,住世無益,於是年十月十三日(農曆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年。他一生中有許多神奇的感應,如猛虎皈依、雙鵝聽經、龍王求戒、枯梅開花等等,限於篇幅,不能一一俱述。
    老和尚是中國近代禪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禪宗五家法脈-他於鼓山接傳曹洞宗,兼嗣臨濟宗,中興雲門宗,扶持法眼宗,延續溈仰宗。他解行相應,宗說兼通,定慧圓通。參禪之餘,也著書立說;曾著有《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釋》、《圓覺經玄義》及《心經解》等,俱已散佚無存。他平常教導弟子,多以詩偈代禪機,著有詩偈數百首,教導弟子們注重行持,勿尚空談。後來為人輯為《虛雲和尚法匯》,及《虛雲和尚禪七開示錄》行世。
    雲門事變的次年,老和尚赴北京之前,曾自書一聯,記述其生平,聯曰: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印光大師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陝西郃陽(今合陽)人。
    印光大師早年遍參南北眾多叢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深入念佛三昧,徹悟自心、圓悟藏性而專修淨土。又創弘化社,廣弘法化。辦靈岩山淨土念佛道場,為末法十方伽藍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眾生無以計數。道風所播,遐邇景從,法化廣被,名遍遠近,仍粗衣淡飯,不登大坐,不打經懺佛事,遠離名聞利養。不離因果,不談玄妙,倡導老實念佛。所有供養亦捐善舉,慈善救濟,資助流通法寶數百萬冊。臨終預知時至,領眾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後,示現舍利無數。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對中國近代佛教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圓寂後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大師在佛教界威望極高,弘一大師(李叔同)更是拜其為師並贊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本煥


    本煥長老,祖籍湖北新洲,出生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張,學名志山,7歲入私塾, 本煥長老祈福玉樹6年後到本地一家雜貨店當學徒。
    本煥本煥
    22歲在新州報恩寺出家,1930年到武昌寶通寺受戒,同年6月去江蘇揚州高旻寺拜來果法師為師,在此修行7年。1937年2月,他不辭辛勞,發大願朝拜五台山,後住碧山寺,1939年9月榮任該寺第三代方丈,在此苦修10年期間,用指血抄寫了一部《普賢行願品》,共19卷,計20萬字
    1947年2月他又先後朝拜了北京彌勒院、天津居士林、上海普濟寺。1948年11月離開五台山到廣東南華寺誠接虛雲大和尚的法。1949年元月就任南華寺方丈。1980年4月,應仁化縣人民政府和佛教界邀請,就任丹霞山別傳寺住持。1987年元月任廣州光孝寺住持,
    1992年—2008年兼任深圳弘法寺方丈,被譽為“佛門泰斗”。本煥法師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名譽副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政協委員。
    於4月2日凌晨零點36分在深圳弘法寺安詳示寂,世壽一百零六歲。

    中國十大肉身菩薩

    一、地藏菩薩肉身
    金喬覺(公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俗姓金,號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九華山,得閔公地建大道場。開元十六年圓寂,時年九十九歲,其屍坐於函中。三年後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喬覺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所配殿宇稱“肉身殿”。
    二、慧能大師
    慧能大師(638—713),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得傳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這一傳說許多人都聽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正是慧能大師的傳世傑作。關於慧能大師的傳說還有很多很多,大多與禪理相關。
    三、海玉法師
    海玉法師(1497—1623)住九華山山洞一百年整,未下山,未見人,未帶徒弟,直至一百二十六歲,九月十四日上午,他把自己一百年歷史寫好,放在身邊,就圓寂了。侍至明朝未崇禎三年,派兵部尚書王大人到九華山敬香,到東南第一山,當晚山頭放光,一道白光照到東南山上的塔墓,東南方山上塔墓也放一道光,兩光對照,兵部尚書連夜帶人上山,此山無路無廟宇,只尋得山洞有一老人,已經坐化了。遺體是乾肉之身,兵部尚書檢查遺物都已腐爛,但肉體還是原樣,只是乾了,發現旁有所書血經和身世自傳,方知離坐化時間已經有三年又九個月。
    四、憨山法師
    憨山法師(1546-1623),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以號行,全椒(今屬安徽)人。少入江寧(今江蘇南京)報恩寺,十九歲圓戒,師從無極法師,又從雲谷參禪苦修。後雲遊四方。得皇太后所賜《大藏經》及布金,建海印寺,任住持。
    五、妙智和尚
    妙智和尚肉身舍利(1888—2003),祖籍福州,1937年,在漳州龍海浮宮鎮鸛石岩寺剃度出家,二十世紀30年代末在福州鼓山湧泉寺;1996年住持於漳浦縣烏石岩紫薇寺、興教寺;1999年經弟子法光法師叩請,常住漳州龍文區香光念佛堂。
    六、慈航法師
    慈航法師(1893—1954),俗名艾繼榮,閩北人,17歲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後追隨太虛大師,於全國各地巡迴弘法,後訪南洋,宣傳抗日國策;晚年駐錫於台灣,創辦“台灣佛學院”,開創台灣僧伽教育,收留大陸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誣告以“匪諜罪”被台灣有關方面逮捕入獄。1954年在關房中示寂,寂後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後開缸檢視,面呈紫色,全身完好。目前,慈航菩薩金身供奉於台灣彌勒內院。
    七、大興法師
    大興法師(1894-1985),字了維,1931年於南京出家,1958年至九華山雙溪寺,1985年2月17日零時5分,口誦“阿彌陀佛”數聲,吉祥臥笑西歸,年九十一。圓寂七日後,盤坐裝缸,後置於新建圓形磚塔內。
    八、隱蓮法師
    隱蓮法師(1903—1997)1946年至湖南南嶽,定居永豐參禪悟道。1997農曆十一月初五日圓寂,法體安放在一普通的棺材內,未經任何防腐處理,即存放在塔內。經三年又五個月開棺,見面目如生,肉身完好,肌體有彈性,四肢靈活,終修成肉身菩薩。
    九、釋海慶法師
    釋海慶法師(1909—1991),祖籍河南省泌陽,十八歲出家,1987年到河南省社旗縣到佛寺常住。1989年在白馬寺受菩薩戒。1991年圓寂,住世七十九年,僧臘六十一。同修寺僧將其裝缸入殮,葬於寺產之地。1997年秋,遣骨送回祖地入塔。
    十、仁義師太
    仁義師太(1911—1995),俗名姜素敏,東北人。1940年奔赴五台山,在顯通寺出家,取法名仁義。出家後一心向道,潛心修持,深入經藏,農禪並重。1995年4月,至九華山通慧禪林,是年初冬,停食7日,安然示寂,年八十五。

    釋義

    釋義1

    禪苑清規卷八坐禪儀(續一一一·四六○上):“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
    焚香圖(鄭重)焚香圖(鄭重)

    釋義2

    又記載高僧之傳記,稱為高僧傳。(參閱《高僧傳》4362)

    釋義3

    歷史上的許多大德高僧之所以能受人尊敬,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良田千頃,華屋萬間,而是在於他們的甘於淡泊,他們不貪安逸,不務奢華,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斷地升華、滋長。眾所周知,淨土宗慧遠大師,朝中王宮大臣請去供養禮拜,他拒絕。一個人粗衣菲食,在小關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輝照耀於萬世。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雖然沒有華衣來莊嚴,沒有美食來飽暖,但是由於他甘於淡泊,無所需求,人格自然就會高貴。
    鄭重作品鄭重作品

    歷代高僧介紹

    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與寧瑪巴教兩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圓滿”傳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師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圓滿”傳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於公元前710年,曾親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傳播佛教,將佛法傳到了漢地,是最早在漢地弘揚佛法的高僧,歷史上他是漢地第一位虹化身大成就者。
    生根活佛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普賢佛大日如來的化身佛。在西藏,生根活佛是一位眾所周知的伏藏法王。曾經十二次轉世降臨人間為眾生傳法,也曾親身赴地獄救度苦難眾生。歷代生根活佛致力於傳播發展寧瑪派薩迦派格魯教派雍仲本教,傳造噶舉派大手印密法,伏藏了大量的寧瑪巴教與雍仲本教經書。從象雄帶來了佛教並傳播於吐蕃,將格魯教派傳播到蒙古,及門弟子遍及藏傳佛教各大教派。
    歷代生根活佛曾擔任過吐蕃第七代皇帝思赤贊普的國師以及蒙古王朝的國師,曾經轉世為“寧瑪巴教法王”和“雍仲本教”法王以及薩迦寺住持人等等。曾在世界屋脊崗底斯聖山留下聖跡腳印,在岩石上留下過各種神通奇印,很多世圓寂時全身都變成了虹化光。
    第十三代生根活佛--仁孜尼馬仁波切1967年12月3日降生於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生根活佛是當代具影響力的伏藏法王與高僧,大圓滿的傳承導師。生根活佛既是“寧瑪巴教”的活佛,也是“雍仲本教”的活佛。生根活佛從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曾得到了很多法門的經教傳承。在西藏,除了生根活佛以外,根本再沒有第二個人同時得到過印度佛教的“甘珠爾”和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兩種法脈的經教傳承。
    生根活佛著作《幸福在何處》生根活佛著作《幸福在何處》
    著有《喜馬拉雅的智慧》系列叢書,《皈依》,《幸福在何處》,
    《大圓滿禪修》,《藏傳雍仲佛教的愛心》,《快樂的密碼》,
    消業懺悔的奧妙法門》,《雪域佛教》,《虹光的前行》,
    《象雄雍仲本教的概論》,《詮釋與結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
    《快樂的密碼》,《大圓滿前行九加行》,《明心見性》,《大圓滿正行》,
    《本教九乘道次第》,《本教佛菩薩神眾介紹》等著作。

    龍珠大師

    龍珠大師 (第四代生根活佛) 在公元前480年生於印度一婆羅門家,幼通顯宗三藏。 他是位醫學家,金剛座,有神通網而能伏魔,破除了魔王建築的圍牆,把佛法傳播到印度南方,及門弟子聖天子等如星之光, 後在印度圓寂

    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時來中國傳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在洛陽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靜,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為他建造寺院。這座寺院即現在的少林寺,跋陀是為少林寺的創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內翻經台翻譯了《華嚴》、《涅盤》、《維摩》、《十地》等經,並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後跋陀遷居少林寺外,直到圓寂

    菩提達摩

    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入,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遊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裡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於熊耳山,立塔於定林寺
    紫砂達摩像【延芫法師制】紫砂達摩像【延芫法師制】

    僧稠

    昌黎人,俗姓孫。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實為師,後到少林寺拜跋陀為師。僧稠少時體質較弱,後發憤習武,練得拳捷驍勇,體輕身靈。他理解極快,學佛成績卓著,被跋陀贊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他後來在嵩岳寺講經說法,影響很大。

    慧可

    洛陽虎牢人,俗姓頤。他幼年出家,通曉佛典。四十歲時拜菩提達摩為師。為表求道決心,慧可竟用刀自斷左臂,奉獻達摩座前。感其赤誠,達摩授法器、賜法名,收他為傳法弟子。慧可是為禪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養傷時的住所和石台,後成為二祖庵和養臂台,遺蹟尚存。
    法如,上黨人,俗姓王。幼年隨舅父到豐陽,先事青布明為師,十九歲時出家。經青布明指點,他又投禪宗五祖弘忍為師,侍奉前後共十六年,直至弘忍滅度。之後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圓寂。他被認為是傳自弘忍的又一位禪宗六祖,塔在少林寺東側許塔溝村口。

    福裕

    號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張。九歲入學,理解力極強,鄉里人稱他為“聖小兒”。出家後拜休林為師。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元憲宗時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總領天下僧眾。他率眾修復了嵩山一帶因戰亂毀壞的寺院,常被後人尊為少林寺中興之祖。他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圓寂。元皇慶元年(1312年)被追封為大司空、是府儀同三司晉國公。

    緊那羅

    不知其來歷。據《嵩書》記載:“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頭裸背跣足,止著單裩,在廚中作務。……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潁州紅巾賊率眾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變形數十丈,獨立高峰,賊眾望見,驚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緊那羅王也!’言訖遂沒。人始知為菩薩化身也。”緊那羅在少林寺地位極重,寺中有緊那羅殿和其塑像,被尊為少林護伽藍神。

    慧光(487~536)

    慧光,長盧人,俗姓楊。十三歲時隨父入洛陽,後被跋陀收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他為跋陀所譯佛經註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學佛心領神會,向人傳授講解透徹,被稱為聖沙彌。他圓寂於河北鄴郡。

    洪遵(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時。他八歲到少林寺出家,跟從師父資雲。後被北齊朝庭封為斷事沙門,負責處理僧人違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時,文帝也封洪遵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內。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洪遵被舉召赴京,與印度僧人一起譯經。

    慧安

    荊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說姓衛)。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為挖大運河,隋大業年間追集丁夫,餓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濟饑民。隋煬帝聽說後詔見慧安,他又潛藏起來,到衡岳寺去做頭陀。唐貞觀年間,他往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之後遍歷名山,並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龍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宮庭,三年後辭歸,不久圓寂

    報恩(1058~1111)

    報恩,黎陽人,俗姓劉。他生於碩儒世家,從小就通治國方略,考試登第。他厭倦塵境,向朝庭辭官,出家為僧,朝庭準從了他的請求。於是他傾心於禪宗祖道,謁訪諸多高僧。後來當朝丞相請他到少林寺講經開示,不久他又應詔在少林寺住下,參禪說法。

    教亨(1150~1219)

    教亨,號虛明,濟州任城人,俗姓王。七歲在崇覺寺出家,十三歲受大戒,十五歲外出遊方。他先後出入過五座道場:嵩山戒壇寺韶山雲門寺,鄭州普照寺林溪大覺寺嵩山法王寺。後應請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於嵩少間數年。金興定三年(1219年)圓寂

    同光(700~770)

    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歲受其足戒。他投會善寺普寂為師,後入少林寺,宣法開示二十餘年,震動遐邇。安史之亂時,他似避禍於荊州。唐大曆五年(770年)圓寂

    法玩(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張。十八歲時學道於普寂禪師,二十歲時受具足戒。普寂謝世後,法玩有時住在嵩山,有時去洛陽。唐貞觀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於洛陽大敬愛寺圓寂。塔在少林寺西側。

    文才(1273~1352)

    文才,號淳拙,臨汾人,俗姓姚。其父為居士。文才年歲稍長,即請學佛,父母從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謁訪少林寺的還源福遇,執侍多時,後又到龍門山讀經三年。接著他隱居於終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請出住持少林寺,但他於元天曆二年(1329年)辭退。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請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後圓寂

    邵元

    邵元,號古源,俗姓源。他原是日本國山陰道但州正法禪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歷二年,1327年)來中國。先在福州,後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遍訪名僧,元天曆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長住二祖庵達二十一年。他在少林寺任書記之職,曾為息庵義讓行實碑撰文,並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書;他還曾作為全國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師宮裡參予大藏經的翻譯。邵元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

    了改(1335~1421)

    了改,號凝然,嵩陽金店人,俗姓任。十四歲時拜少林寺提點訓公為師,二十一歲時受戒。他曾在香山參訪月印長老,後到天慶寺跟從松庭禪師。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後辭退,但仍駐少林寺,直到圓寂

    文載(1454~1523)

    文載,號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九歲入鄉校,十三歲出家,拜白庵為師。二十歲時出遊參學,三年後回還,閉門不出,讀經習靜。他又到少林寺參叩無方可從,三年後更遍參京城諸多禪師。明弘治年間,文載住白塔精舍內閱大藏經。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載住持少林寺,前後十六年,直到圓寂

    悟須(?~1563)

    悟須,號匾囤,一號無空,禹州人,俗姓陳。年過二十後辭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為師。十數年後辭別師父,到中條山中修行三個月,接著在峨嵋山巔住下。後來他又遍游全國,到京城,居吉禪庵中,印造了大彌陀經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少林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離開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時坐地圓寂。悟須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歸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正道(1547~1609)

    正道,字無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他開始在上藍寺出家,拜和尚為師。二十歲後跟從知休禪師,住在南嶽淨瓶崖。知休指點他參謁遜庵,後又指點他到少林寺參謁幻休常潤。正道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為少林寺住持,前後十七年,直到圓寂。

    恆林(1865~1923)

    恆林,號雲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光緒初年入少林寺為僧,民國元年被任命為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後又被推選為少林保衛團團總。任職後數年間購置槍枝,訓練武裝,打擊土匪,備嘗辛苦。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積勞致疾,卒於職。

    行正(1914~1987)

    行正法師,字願安,登封城關劉莊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華山東崖寺受戒。後任河南省佛教協會理事,少林寺住持。文革期間,行正採取轉移地點、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為少林寺方丈,結束了自清康熙以來少林寺無方丈的歷史。於1987年圓寂

    永信

    永信大和尚,俗姓劉,名應成,法名永信,安徽潁上人,自號皖潁上人,依中嶽嵩山少林寺西來堂釋行正禪師為師剃度出家,得原中嶽嵩山少林寺永化堂上傳曹洞正宗第46世、第32代嗣祖沙門、住持、方丈釋行正禪師印可為中嶽嵩山少林寺永化堂上傳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繼任住持、方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