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

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

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成立於1996年,目前共有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講師7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專職研究人員占總人數的96%。負責人為楊亦鳴教授。研究梯隊中有全國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一人,還有多人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人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學術帶頭人、江蘇省優秀教師和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
  • 成立於:1996年
  • 人數:28人
  • 所屬省份:江蘇
  • 主要研究方向:神經語言學方向
研究所榮譽,研究方向,

研究所榮譽

研究所以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學科為依託,該學科199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是當時江蘇省該學科唯一的碩士點,是江蘇省“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唯一的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省級重點學科,也是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以重點學科建設的成果為基礎,2005年又成功獲批“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形成了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設有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三個碩士學位點,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和工程語言學,形成了以語言本體的基礎性研究為主、兼顧研究成果套用推廣的交叉綜合的研究特色和神經語言學的學科優勢。
研究所所取得的標誌性成果是創建了中國第一個以漢語語料為主的神經語言學研究方向。神經語言學是一門探討語言神經機制、進而揭示人類語言能力的基礎學科,體現了當代科學各學科門類交叉綜合的發展態勢。語言研究所是我國神經語言學的主要開拓者,是全國唯一培養神經語言學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的研究基地。以楊亦鳴教授為帶頭人的神經語言學團隊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楊亦鳴教授的專著《語言的神經機制與語言理論研究》獲得了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十一五”之後,神經語言學研究小組又被遴選為江蘇省第一批科技創新團隊。

研究方向

腦的認知研究是當今科學界重大前沿研究領域之一,語言的認知研究則代表了腦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語言學由此迅速逼近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的研究,形成了跨學科的神經語言學。國外神經語言學研究開展較早,在語音、語義、語法、語用以及大腦詞庫等方面已做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探究,但對很多關鍵問題的討論尚存爭議。徐州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的神經語言學研究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以漢語為語料的神經語言學研究,並已取得一些高水平研究成果。但是,更多的研究及其成果的套用轉化和推廣研究亟待大規模展開和縱深推進,特別是關於漢語失語症研究成果的推廣,將對中國數以百萬計的腦中風患者語言能力的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工程語言學方向:
工程語言學強調運用現代工程學的方法和手段來研究語言文字,實現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自動化。在語音信號處理方面,漢語方言辨識主要有高斯混合二元模型方法隱馬爾可夫模型方法以及融合全局特徵方法等。我們採用國際領先的基於類音素符號化和語言模型的技術,建立了第一個基於非標註語料庫的、具有高度移植性和擴展性的漢語方言自動辨識系統,實現了漢語方言自動辨識研究的突破。在甲骨文字形處理方面,本方向選取了高精度曲線輪廓技術,使用光滑曲線擬合甲骨文輪廓,實現了甲骨文字型的普通輸入和藝術變形,並將逐步建立甲骨文通用字型檔。本方向的研究成果套用前景廣闊,所以,非常需要擬建基地的支持,加速研究成果的套用開發,獲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各項專利,為江蘇的哲社研究成果產業化做出貢獻。
理論語言學是語言學的核心方向。當今理論語言學研究,雖然在派別上有形式和功能之別,在視點上有共時和歷時之選,在材料上有母語和外語之分,但尋求對各種語言現象背後的動因解釋的研究目標大體一致。學者們已經意識到各方面的人為分割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發展的桎梏,所以大力提倡形式與功能、共時與歷時以及不同語言材料間的對比與融合。順應此發展趨勢,本方向立足語言本體特別是漢語本體,從共時與歷時兩個維度入手,兼顧語言的功能與形式,尋求對語言進行最能貼近人的神經和心理現實的理論解釋。本方向亟需一個學科研究基地作支撐,開展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研究,為神經語言學和工程語言學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