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區

江海區

江海區,隸屬於廣東省江門市,地處江門市東南部,是江門中心城區之一,北接蓬江區,南面和西面與新會區相連,東與“世界燈飾之都”中山古鎮隔江相望。轄區瀕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中江、江鶴、江珠三條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廣珠城際輕軌穿境而過。2014年,轄外海、禮樂、江南等3個街道,總面積109.16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5萬,流動人口約10萬。2013年6月17日,江門國家高新區與江海區合署辦公。

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海區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江門市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外海、禮樂、江南
  • 政府駐地:東海路338號
  • 電話區號:0750
  • 郵政區碼:529000
  •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西側
  • 面積:109.16平方千米
  • 人口:戶籍人口161203人(2014年年末)
  • 方言粵語-廣府片,四邑片等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白水帶風景區、五大祠、茶庵寺、陳少白故居
  • 火車站江海站禮樂站
  • 車牌代碼:粵J
  • 行政代碼:440704
  • 地區生產總值:174.33億元(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社會事業,交通,教育,衛生,風景名勝,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江門市市區原分為29個保345個甲,人口67000多人。1950年10月把市區劃分為6個段,每段建立××段冬防委員會,下以10戶到30戶建立冬防治安小組,各段受江門鎮冬防委員會領導。各冬防組織作為團結好人、管制壞人及傳達上級指示的民眾性組織形式暫時代替舊的保甲制。
江南街道江南街道
1952年3月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先後建立人民政權,設街道辦事處,按人口及地方情況劃分為水上、河南、北街、堤東、太平、圩頂、倉後、羊橋、沙仔尾9個辦事處(北街圩原屬石沖鄉現劃歸市區)。辦事處屬下有6至7個居民委員會,每一居委會轄內有300至600戶。居委會屬下有17至22個居民小組,每一居民小組管理13至15戶。
1957年下半年辦事處合併,由9個並為5個,堤東並太平為堤東,倉後並圩項為倉後,沙仔尾並羊橋為沙仔,水上並河南為水上,北街不動,共為5個辦事處。1958年10月間水上歸併倉後為倉後辦事處。
1960年人民公社化時於5、6月間將街道4個辦事處改為4個分社,即北街為北街分社,堤東為堤東分社,倉後為中區分社,沙仔為沙仔分社,各居委會、居民小組按原來不動。
1961年4月將4個分社合併為兩個公社,北街、堤東並為東區公社,倉後、沙仔並為西區公社,下設管理區,共有9至11個管理區,各居委會、居民小組仍未變動。
1963年3月左右,將2個公社合併為街道人民公社,各管理區取消,恢復1957年時的5個辦事處,即北街、堤東、水上、倉後、沙仔尾5個辦事處,下屬共有43個居委會。
1969年3月8日由市革委會民事組劃出成立江門市民事戰線改為江門市民事戰線革命委員會。戰線屬下5個辦事處,改為“××區革命委員會”居委會改為“××居民委員會革命領導小組”。
外海街道外海街道
1969年下半年民事戰線撤銷,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復為江門市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5年初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改由“中共江門市委街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
1978年3月中旬成立“江門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室街政科”代替“中共江門市委街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街道5個區的革命委員會。
1979年11月后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改為“××街道辦事處”,即北街、堤東、水上、倉後、沙仔尾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革命領導小組恢復稱“××居民委員會”。
1983年4月革委會辦公室街政科改為江門市街道工作辦公室,領導屬下5個街道辦事處。
1994年8月,城區更名為江海區。1994年8月~1995年4月,江海區下轄外海、禮樂兩鎮和江南街道,共轄43個管理區、14個社區(社區設居民委員會)。其中,外海鎮19個管理區(含滘頭、滘北),1個社區;禮樂鎮24管理區,2個社區;江南街道11個社區。
1995年5月,經省民政廳批准,外海鎮的滘頭、滘北管理區升格為滘頭、滘北行政街道,分別設定街道辦事處,為區政府派出機構。至此,江海區下轄外海、禮樂兩鎮和江南、滘頭、滘北3個街道。共16個社區,其中外海1個、禮樂2個、江南11個、滘頭2個;55個管理區,其中外海17個、禮樂24個、滘頭10個、滘北4個。
1999年4月後,撤銷管理區,改稱行政村。是年末,全區共有55條行政村、20個社區。之後,江南社區多次調整,由原15個撤併為6個。至2002年7月,全區共有11個社區、55條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04年8月25日,經省民政廳批准,外海鎮、禮樂鎮建置改制,由鎮改為行政街道,設立街道辦事處,並開展“村改居”工作。是年末,江海區下轄外海街道、禮樂街道、江南街道、滘頭街道、滘北街道等5個街道,共34條行政村,29個社區。
滘頭街道滘頭街道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江海區是江門市轄區,下轄外海、禮樂、江南、滘頭和滘北5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10.53平方公里。江海區地處江門市東南部、市轄區中心位置,東與中山市古鎮隔江相望,南與新會區睦洲鎮相鄰,西與新會區會城相連,北與蓬江區相靠。
江海區
江海區地處北緯22°29′23″至22°36′23″、東經113°03′45″至113°10′50″之間,是西江下游出海口的要衝。陸路距廣州101公里、香港265公里、澳門107公里;水路距廣州106公里、香港95海里、澳門53海里。水陸交通縱橫,十分方便。2003年,面積110.5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2.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3%;水域面積7.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水陸面積比例為1:13.36。

地形地貌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由於受內、外地質應力的作用,境內逐漸形成北部偏高,中南部偏低,自北向南傾斜的多元地貌。西部白水帶一帶為丘陵、台地,南部為平坦寬闊的三角洲平原。
在6~10億年前的元古代,江海轄區與廣東省大部分地區一樣,處於一個北東---南西走向。在升降活動頻繁的大海槽中,至下古生代寒武紀末,由於加里東造山運動,地殼深部岩漿侵入,區內沉積地層局部隆起,後經長期的風化、剝蝕,形成了牛山、雞山等丘陵及南大崗台地、殘丘。而滘頭—麻園—外海一線以南地區為海陸過渡地帶,晚更新世屬河流沖積平原,沉積了厚約1~7米的礫石、砂礫、中粗砂、粉細砂等。早全新世初期開始受到海侵的影響,中全新世氣溫漸漸升高,海平面繼續上升,海水進一步深入,晚全新世初期海水仍影響該區。在禮樂鎮禮東李樹圍分布有北東—南西走向,長800米、厚約3米的牡蠣殼堤;外海南山存在海蝕平台及在平台前方平原地層明顯分布有牡蠣殼層,皆充分證明今江海區境內曾為滄海。隨著珠江沖積物的堆積,濱線不斷前移,海水逐漸後退。至宋代,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

氣候特徵

江海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近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常吹西南季風,冬季東北季風居多。全年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夏長冬短,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常青。日平均氣溫21.8℃~23.2℃,年降雨量1600~2700毫米之間。
春季(2月中旬至4月下旬):冷空氣活動減弱,南方暖濕氣流增強並向北推進,氣溫明顯回升。降水量增多,間有暴雨、洪澇等。初春常出現低溫陰雨和倒春寒。少數年份有熱帶氣旋出現。
夏季(4月末至10月下旬):盛行西南季風,是全年雨量、熱量、日照最充足的季節,強對流和雷電天氣較頻繁,常受熱帶氣旋影響。盛夏,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天氣炎熱。冷空氣活動早且強度強的年份,9月下旬後會出現寒露風,危害晚稻抽穗揚花。
江海區江海區
秋季(10月末至次年1月中旬):受北方冷空氣南侵影響,溫度逐漸下降,降水減少,晴朗乾燥天氣多,晝夜溫差大,偶有霜凍。
冬季(1月下旬至2月中旬):盛行東北季風。氣候寒冷小雨,小寒至大寒為一年最冷時段。由於冷空氣頻頻南下,常出現寒潮、低溫陰雨和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日照時數占可照時數的36%,太陽輻射量占全年的18%。
颱風、暴雨、寒潮、洪患時有發生,工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

自然資源

江海區土地資源豐富。可建設區域有54.75平方公里,2008年以來可提供的建設用地6000畝,為承接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大項目提供了資源載體。

人口民族

綜述:江海區境內的居民源流,陳姓、李姓、趙姓、張姓、林姓、馬姓、伍姓、藍姓、于姓、區姓、譚姓有宗祠或族譜可考,其餘姓氏的居民據口碑傳述多由近鄰的杜阮、潮連、荷塘遷至,少量從外縣、外省移民定居。據2004年姓氏調查統計,境內有108姓。
人口生育文化廣場人口生育文化廣場
人口總量:2004年末,江海區常住戶數增加至50345戶,常住總人口150786人,占江門市區人口11.33%。暫住人口39994人。常住戶數比1994年增加11619戶;常住人口增加18924人。
人口分布:1953~2000年,今江海區境內的人口多集中於禮樂、外海地域,而江南、滘頭、滘北所占總量不多。據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統計,禮樂、外海地域人口占83.6%,而江南、滘頭、滘北占16.4%。此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地域人口分布發生變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禮樂、外海地域人口占65.67%,而江南、滘頭、滘北占34.33%。
人口密度:2004年,轄區常住人口密度增至1364人/平方公里。其中外海959人/平方公里,禮樂1192人/平方公里,江南9023人/平方公里,滘頭2455人/平方公里,滘北2015人/平方公里。
民族構成:境內人口以漢族為主。1964年前是純漢族人口地區。據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只有禮樂登記壯族1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個數增加,但人口極少。其中禮樂有壯族、藏族、滿族、瑤族各1人。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務工或幹部調動,少數民族人口明顯增長。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區有27個民族,其中漢族185279人,占全區人口的98.02%;有少數民族26個,共3745人,占1.98%。

經濟

綜述

1994年8月起,區委、區政府實施“工業立區”、“強鎮富民”戰略,國有、集體企業於2001年完成產權制度改革,“三資”企業、民營企業成為工業經濟的主體,機械製造業、電子電器製造業、化工原料製造業、五金製品業、染織化纖行業漸成規模。農業生產已從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生態農業。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19.80億元。
蓬江兩岸蓬江兩岸
1994年,全區生產總值5.89億元,2004年增加到19.80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994年7222萬元,2004年增加到2.02億元;工業生產總值1994年3.71億元,2004年增加到10.41億元;建築業1994年1696萬元,2004年增加到5299萬元;商業、飲食業1994年6895萬元,2004年增加到3.67億元;其他服務業1994年5912萬元,2004年增加到3.18億元。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位居全市第一;人均生產總值44154元,增長9.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7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0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06%,增幅名列全市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5.2%。

農業

1995年,初步形成多層次綜合發展的農村產業格局,尤其第二產業占明顯優勢。在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後,各鎮、村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實行村民自治,營造和諧農村社會氛圍,並努力貫徹區委、區政府發展工業不犧牲農業的決定,興建萬畝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優質水產基地”,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農業總產值及農民人均收入增加。據統計,至2004年,區農業總產值由1994年的2.06億元提高到4.27億元,年平均增長9.20%;其中1995年和1996年分別增長49.29%、9.60%,超過年均增長水平。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1994年的3218元提高到2004年的5634元,年平均增長5.76%,其中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增長分別為16.50%、6.50%、11.80%;1999年和2000年的增長均為8.10%,超出年均增長水平。其中外海鎮由1994年的人均4173元增加到2004年的人均5692元,禮樂鎮由1994年的人均3353元增加到2004年的人均5633元。
禮樂街道禮樂街道

工業

工業規模
1994年,全區有區屬工業企業、鄉鎮工業企業90個,總產值17.15億元,上繳利稅總額1.78億元。其中高路華集團公司、美美人造皮廠、江日鏡鋼有限公司工業產值超億元,高路華集團公司、江日鏡鋼有限公司產品銷售收入在億元以上。1998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全年產值下降至48.23億元。當年外資企業投入資金以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主,分別占36.69%、15.54%、15.50%和13.68%。而集體企業資金主要投向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業,分別占16.92%和11.80%。以電視機、機車為代表的新興行業發展較快,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已逐漸成為江海區工業的支柱。2000年,家電行業生產經營不正常,電視機產量下降,引致工業產值大幅波動。是年,全區工業總產值41.9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2家,總產值28.07億元,占當年工業產值的66.99%。2001~2002年,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材料行業。2003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多種行業並存的工業生產體系。當年工業總產值38.70億元。其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總產值達6.71億元,同比增長149.31%,成為區內第一大支柱行業。區內最大的機車整車生產企業——中裕機車集團有限公司憑藉中裕工業園新廠房的建成投產,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02.97%。受中裕機車集團有限公司快速發展的拉動,與之配套的機車零配件生產企業如力擎動力有限公司、隆固機械廠、朝陽機械廠的生產也呈現增長態勢,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0%以上。民營經濟成為全區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民營工業實現產值達26.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86%,占總產值的68.01%。全區當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其中支柱工業產值16.54億元,比上年增長10.86%,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4.08%。2004年,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初見成效,工業總產達53.40億元。全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5家,總產值43.47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81.40%。高新技術企業10家,產值13.14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24.60%。產值超億元的有8家,其中機車行業3家:中裕摩托集團產值2.20億元,中港寶田機車有限公司產值5億元,力擎動力有限公司產值2億元。電子信息行業4家:長優實業有限公司產值3.10億元;江門建滔積層板廠有限公司產值2.70億元,榮信電路板廠有限公司產值3億元,諾華電子有限公司產值1.37億元。化工行業1家:新時代粘合膠企業有限公司產值1.70億元。8家大型企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近四成。同年末,民營企業工業產值27.34億元;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26.03億元。
新產業基地
江海區是江門市新興的製造業基地,是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廣東省電子信息材料專業區,廣東中小型電機產業基地。全區已形成電子信息、機電、化工等優勢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0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有43家。一是機車及其零配件製造業。有整車生產企業和零部件生產企業30多家,具有年產100萬輛機車整車和150萬台發動機的生產能力。二是電子信息製造業。該行業共有企業100多家,主要產品有覆銅板、電路板、電子器件等。三是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2009年,實現產值50.31億元,同比增長7.36%。四是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2009年,該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1.83%。以江晟電機為核心的工業園區,已聚集了20多家同類企業,該工業園區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產品產量約占廣東省同行業的35%以上。五是現代物流業。位於禮樂的江門市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產業園區規劃占地9660畝,按照“市區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逐步開發建設,預期2015年建成。另外,我區還有中岸保稅物流、廣東德隆國際物流等較大規模的物流服務公司。
五百強企業集聚
共有5家世界500強工業企業落戶江海區,分別是艾默生網路能源(江門)有限公司、赫克力士化工(江門)有限公司、西鐵城精電科技(江門)有限公司、江門市福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三菱重工金羚空調器有限公司。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5%,創建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7個,被評為省科技進步先進城區,認定為省智慧財產權試點區域。企業上市工作有新進展,量子高科公司完成向國家證監會申報IPO(首次公開募股)並獲受理,科恆實業公司完成上市輔導並通過廣東證監局的上市驗收。
綠色(LED)光源之都
綠色光源(LED)產業基地核心園區規劃占地面積為4平方公里,是廣東省火炬計畫半導體綠色照明特色產業基地、由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江門市政府共建的全省首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光源)基地。國家半導體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江門)國際綠色光源博覽交易中心項目也落戶我區。我區簽約入園的燈飾企業有80餘家,投資強度達640萬元/畝以上。江海區——未來的綠色(半導體)光源之都。

商業

1994年下半年,轄區內沒有大型國有商業企業,區、鎮(街道)兩級政府主要管理集體及個體工商業。1995年始,先後開發文昌農貿市場、中沙市場、江南燈光夜市、江海花卉蔬菜批發市場,並對外海、江南等地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對江南水產品交易市場搬遷擴建。1994年,全區有商業經營單位2456個,批發零售總額28269萬元。1995~1999年,主要是以農副產品及日用品在專業批發市場及農貿市場貿易為主。2000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消費已逐漸成為銷售市場的重要角色。江海區利生汽車城等幾家汽車銷售公司銷售額的大幅增長拉動消費零售總額的增長。同年國有制商業已退出市場,當年批發零售總額63082萬元。2004年為52090萬元,商業企業803個,個體戶2931戶,從業人員8863人。

社會事業

交通

江海區是江門市的區域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毗鄰香港、澳門,交通便利。水路距澳門53海里,離香港96海里,有高速豪華客輪航班往返港澳,單程只需2個小時。附近有廣州、深圳、珠海、澳門等大機場。區內的貨運港口是國家級口岸,廣東省第二大內河港、國家一級港口——新會港,距江海區僅12公里。江中、江鶴、江珠三條高速公路交匯於區內,年內通車的廣珠城際輕軌穿境而過並在區內設有三個站點,江海區已成為江門的東大門。
江海區江海區

教育

江海區教育局是江海區人民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受其直接領導。局機關共設8個股(室)業務方面江海區教育局受上級教育部門(市教育局)的指導。
江海區江海區
區教育局現有公辦學校29所(國小23所、初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2所),目前為止在校學生總人數22508人,(其中:國小14657人,國中5664人,高中2187人)。專任教師1066人,(其中:國小611人,國中322人,高中133人)。另外,我區現有民辦學校1所,幼稚園所。我區現有等級學校10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所,外海鎮中心國小;市一級學校4所,外海中學禮樂中學禮樂中心國小、禮樂鎮新民國小;區一級學校5所,華興國小滘頭國小、外海鎮沙清陳伯壇紀念學校、外海鎮麻一國小、禮樂鎮禮東國小)

衛生

截至2013年,江海區有醫療機構54個,其中直屬綜合門診部5個,鎮級醫院2個,街道衛生院3個,農村衛生站30個,廠企醫療室5個,個體和社會醫療機構9個。全區衛生系統有從業人員45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01人,管理人員和後勤人員44人。
江海區江海區
經江海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設定的並登記的事業單位有9個,包括有江海區人民醫院、江海區禮樂人民醫院、江海區江南衛生院、江海區滘頭衛生院、江海區滘北衛生院、江海區機關門診部(第二名稱:江海區慢性病防治所)、江海區紅十字會診療所、江海區康復門診部、江海區梧崗門診部,共有住院病床108張,主要醫療設定3939萬元,價值1萬元以上的設備31台,價值50萬元以上的設備1台。這9個醫療機構共有從業人員377人,其中在編職260人,外聘臨工117人;共有醫生136人(其中執業醫師100人,執業助理醫生36人),護理人員123人(其中護士61人,護師45人,主管護師16人、副主任護師1人),其他衛技人員74人,管理和後勤人員44人。
江海區9個衛生事業單位具有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有307人,其中初級職稱236人,中級職稱59人,高級職稱12人(其中3人為外聘的退休人員)。

風景名勝

江海區是辛亥革命先驅國叔陳少白先生的故鄉,其故居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內有佛教名寺茶菴寺(六祖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與自然最佳結合林的主灌河生態防護林、白水帶旅遊度假區等名勝古蹟。
江海八景:江海區組織開展“江海八景”評選活動,通過評選該區八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景點,最終評出“白水龍光”、“少白故居”、“五祠澤香”、“茶庵古寺”、“綠海丹心”、“釜山明珠”、“江南雅韻”、“羽林春秋”等8個景點為“江海八景”。
茶庵古寺
茶庵寺又名六祖寺,坐落於江門市江海街道五馬歸槽山麓,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唐代高僧一行禪師,曾結庵小住,名曰“茶庵”。茶庵建成後,經過大小修繕不下十餘次。歷來供著六祖惠能大師、觀音、伽藍等塑像。寺前築有“洗衲池”、“關刀池”、“拜佛亭”、“化字爐”以及一石門牌坊。牌坊前面刻有“小朱明洞”四字,後面刻有“佛境”二字,都出自清代名人手筆。茶庵寺後山,有辛亥革命四傑之一陳少白先生之墓。20世紀80年代初期,市政府十分重視這一文物古蹟的保存,把茶庵風景區命名為“茶庵公園”,列為江門市風景區之一。1981年以來,江門市市政府、江海區政府不斷撥出款項作修葺和擴建茶庵。經過幾年的努力,原有的古蹟已經修葺一新,且還新建了一批亭台樓閣,開設了茶廳餐館,又開闢了一個可供划船玩樂的人工湖。
茶庵公園茶庵公園
白水龍光
白水帶旅遊度假區有一溪、三泉、五山環抱,總面積有700餘畝。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淨泉。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白水帶旅遊度假區有40餘座山峰,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密遮天。江門市人民政府於1985年撥款新建混凝土公路,並豎起雄偉的前後門樓牌坊,增建了亭台石橋,還建起了一座有現代化設備的餐廳及抱翠畫廊。景區除了原建有的水月宮、三聖廟、龍母廟、江天一覽涼亭、青雲橋、姻緣樹、採蓮船等遺址古蹟,還增建了香港回歸亭、澳門回歸廊、龍光塔、餐廳等景點和旅遊設施。
江海區龍光塔江海區龍光塔
江南雅韻
江南文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要的文體設施建設項目之一。廣場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該工程主要包括表演舞台、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閒步道及廣場四周環路等,並配套路燈、園林景觀、停車場、公廁、化妝間等設施。工程於2005年11月28日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完成並投入使用。
羽林春秋
江海區禮樂街道禮東主灌河沿岸遍種落羽杉,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田園風光的現代生態旅遊景觀。全長4公里的主幹河,將禮東分為東西兩邊,支長30公里,使禮東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化新貌。早在1995年,禮東主灌河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杉樹和少量蒲葵組成,株距不足0.5米,株高平均超過10米,組成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抗擊颱風、龍捲風和暴潮的侵襲,保障當地農業生產。主灌河沿線,蔬菜新鮮,水產豐富,花木奇異,水果飄香,被廣東省評為“省級農業生態示範區”。主灌河旁邊,有豐澤園、桂花園、楊桃園、順水樓、荷花世界、吉田美食等10多家田園美食企業連綿十里,成行成市。
江海綠化廣場江海綠化廣場
綠海丹心
綠海丹心即江海綠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金甌路的交匯處,規劃總面積262.65畝,交通便利,規劃將設定中心廣場、圖書館、會議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等配套設施。
五祠澤香
外海五大祠是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建於赤嶺山下,朝列莘隱陳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軒祠(3世),統稱五大祠。五大祠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五大祠堂緊密相連,橫列成排,面積約4100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五大祠被市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27日,五大祠由江海區政府移交給外海鎮管理(現為外海街道)。外海街道計畫將五大祠內的朝列大夫祠作為陳氏的紀念館;將桃溪祠建為外海發展史展館;定息祠建為民俗風情館;筠軒祠作為外海文化展覽館;泉石祠建為愛國主義教育展館。
外海陳氏五大祠外海陳氏五大祠
釜山明珠
釡山明珠即釜山公園,位於美麗的蓬江河東南岸,倚鄰秀美的白水帶風景區,從江門大橋至白水帶公園入口處,規劃面積為10.34公頃,是集生態、景觀和休閒於一體的濱江公園。釜山公園建築格調為開放式的休閒性公園,由釜山景觀瀑布、景觀平台、中心廣場、航模基地、濱江大道及“七大星月”等組成。內設園林小景、濱江走廊、親水平台、噴泉步道、景觀廊、休息廊、花架等,配備了高級的音響和路燈燈飾。
釜山公園釜山公園
少白故居
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中國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一橋(白橋)相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自陳少白逝世後,其家人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現外海街道)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台”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
少白故居少白故居
外海沿江海鮮食街
位於西江河岸,總用地面積230畝。上世紀90年代,以生猛河鮮作招徠,曾被海內外譽為外海的“高棉”。據一位“老江海”回憶說,2000年時,如今的外海沿江海鮮食街所在之處還是一片荒地。2000年後,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下,外海沿江海鮮食街逐漸形成,不僅越做越旺,更吸引了不少中山古鎮的人到這裡吃飯。政府已投入數千萬元資金,完成了食街主幹道路及下水道、綠化、街燈、休閒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計畫興建臨江觀景台6個,停車位1000多個,公共綠化休閒區15萬平方米,發展海鮮酒樓、娛樂休閒中心13家。
外海沿江海鮮食街外海沿江海鮮食街
江海路滘北食街
10多年前,因滘北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海鮮城酒家、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同樂酒家、江灣大酒店、黃鱔飯等10多家飲食企業便先後落戶江海路沿線。經過10多年來的滾動發展,這些酒樓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假日農莊、同樂酒家等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飲食企業,滘北也成為江門頗負盛名的飲食業聚集地。2005年,滘北又引入了三星級的江灣大酒店,建設了南粵酒店,江海路沿線的飲食服務業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江海路滘北食街江海路滘北食街

地方特產

外海麵食
外海面以其製作精細和獨特的風味而遠近馳名,歷經數百年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外海麵食落爽滑兼“彈牙”,並伴有靚面加鮮雞蛋的清香,口感十足。做外海面除了用靚的麵粉加鮮雞蛋按一定的比例精心配製外,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和面後用“竹升”壓麵團以增加面的筋度,這樣做出來的麵條就彈性十足。
外海花生餅
外海花生餅是外海歷史悠久的小食之一,馳名五邑地區,是使用傳統製作方法,用精選的花生、優質的白砂糖精製而成。絕對不含防腐劑和色素,是健康的綠色食物,在常溫下可保質約十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