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能

江子能(1881~1967年),名永齡,字鐘傑,生於宜賓縣仙馬鄉(今越溪鄉)農村,出身貧寒,幼年投靠親友苦讀而得中秀才,後畢業於四川高等學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子能
  • 出生地:宜賓縣仙馬鄉
  • 出生日期:1881
  • 逝世日期:1967
人物介紹,人物成就,

人物介紹

江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積極投身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後曾任四川省臨時議會議員,陝西清澗、四川羅江、溫江等縣知事。民國6年與陳宣三等在成都辦《覺民報》,宣傳孫中山革命主張,反對軍閥割據。民國9年,參加呂超擁孫(中山)倒熊(克武)的戰事。呂失敗離川。江惆悵之餘,期以實業救國,創辦錦江輪船公司,倡導“對外抵制外輪。收回內河權益;對內振興實業,增強國力”。旋因軍閥混戰,公司倒閉。之後,江子能東下京、滬,探索救國救民之道。民國14年在上海經惲代英、何成湘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回宜賓,以國民黨(左派)四川省黨部特派員身份參加宜賓縣黨部籌建工作。民國15年,赴武漢任國民政府軍委會課長、監察院秘書長。民國16年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後去上海,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繫。此後,江以同盟會員關係,先後出任河南睢縣、確山、新蔡等縣縣長。民國23年返川,曾任四川省政府銓敘委員會秘書、納溪縣縣長、四川省政府參事兼光華大學講師。江為官清正廉潔,不失革命氣節。在確山縣任內,因放走共產黨員被革職;在納溪縣任內,因天旱開倉救濟災民被撤職。

人物成就

抗日戰爭開始後,江在成都與李筱亭、張秀熟、楊伯愷等密切往來,盡力為革命作貢獻,先後介紹並資助進步青年20餘人去延安。民國34年,江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與楊伯愷創辦《民眾時報》,推進民主革命運動。同年,任光華大學教授。民國36年,成都大、專院校學生舉行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遊行示威,有學生被捕,江積極聯絡上層人士保釋。成都解放,江與李筱亭主持尋掘“十二橋烈士”遺體,安葬於青羊宮今成都市文化公園內。
成都解放初,成華大學經濟枯竭,行政癱瘓,江出任副校長,團結全校教職工,利用校園空地種糧種菜,開展生產自救;勉勵教職工少拿或不拿工資,克服暫時困難,一直維持到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時止,因此受到西南軍政委員會表彰
解放後江歷任四川財經學院副院長、中國民主同盟四川省委員會及民盟成都市委主任委員、川西人民行政公署監察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成都市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省政協委員、成都市政協常委等職。1967年於成都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