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區

江城區

江城區位於陽江市南部,是陽江市市轄區之一,市委、市政府駐地,陽江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西接壤陽西縣,東接壤陽東區,北接壤陽春市,南面臨南海,處濱海低山丘陵地帶,依山沿江臨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22.5℃,年均降水量2300毫米,全年基本無霜。森林面積1.5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9.2%。

江城古為高涼縣屬地,自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吳孫權高涼郡以來(除南朝劉宋58年以外),均為郡、州、縣治。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設定陽江縣,將舊土城進行改造,改建後的新磚木城因面臨漠陽江,故名陽江城,簡稱江城。1988年2月陽江撤縣建市,設定江城區。

江城區轄埠場、雙捷2個鎮和崗列、白沙、中洲、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南恩8個街道,總面積666平方公里。其中,閘坡鎮委託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管理。區政府駐南恩街道漠江路區府大院。

2016年,江城區實現生產總值309億元。(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城區
  • 外文名稱:Jiangcheng District
  • 別名:陽江城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2個鎮、8個街道等
  • 政府駐地:江城區漠江路
  • 電話區號:0662
  • 郵政區碼:529500
  • 地理位置:陽江市南部
  • 面積:666平方公里
  • 人口:676858人(2015年)
  • 方言:粵語-高陽片-陽江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海陵島馬尾島東方銀灘北洛灣珍珠灣大角灣
  • 火車站:陽江站
  • 車牌代碼:粵Q
  • 成立時間:1988年
  • 海岸線:59.1公里
  • GDP:309億元(2016年)
  • 行政代碼:441702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地理,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海產資源,交通,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民俗風情,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春秋時期,今江城地域為百越之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江城地域屬之。
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江城地域屬南越國。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高涼縣,江城地域屬合浦郡高涼縣。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置高涼郡,又分高涼縣設安寧縣為高涼郡治,江城地域屬高涼郡安寧縣。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縣改稱令,高涼令併入安寧令。南朝齊(479~501年),安寧令復稱安寧縣。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至二年(527~528年),安寧縣改稱高涼縣,隸屬高涼郡,江城地域屬高涼縣。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高涼縣更名為陽江縣,縣治名陽江城,這是陽江縣和陽江城得名之始。此後,或設郡,或建府、州等,陽江縣均為其轄地或自成州(廳),而江城地域一直為其屬地,江城地域之中心——陽江城則同時為縣(州、廳)治所在地。這一地位延續到陽江撤縣建市時。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高涼郡設高州總管府,武德七年改稱高州都督府,府治設在陽江城。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廢高州都督府設恩州,西平(今白沙)為恩州州治。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恩州為恩平郡,郡治在陽江城。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恩平郡復稱恩州,州治仍在陽江城。昭宗大順二年(891年),避兵亂,遷州治於恩平恩城,昭宗天復四年(904年),復遷州治回陽江城。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恩州改稱南恩州,江城為州治。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南恩州為南恩路總管府,江城為府治。至元十九年,復稱南恩州,江城為州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廢南恩州,陽江縣改屬肇慶府。
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陽江縣升格為陽江直隸州。同治九年,陽江直隸州改稱陽江直隸廳。德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復稱陽江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國民政府內務部頒布《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廢除府、州、廳三級,改為省、道、縣三級,陽江直隸州改為陽江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陽江縣隸屬粵中專區,1952年改隸粵西行署,1956年隸屬湛江專區,1983年11月,隸屬江門市,江城地域均屬陽江縣。
1988年1月7日,陽江撤縣建陽江市,以陽江城為中心設江城區為市政府駐地;同年4月,陽江市江城區政府成立。
閘坡風光閘坡風光

行政區劃

  • 區劃沿革
1988年1月7日,江城區成立,轄江城鎮和崗列鄉、城西鄉,總面積165.1平方公里,總人口23.89萬。28日,撤銷崗列、城西兩個鄉和江城鎮建制,改設街道。7月,設立南恩、城南、太傅、漁洲、漠陽,城東、觀光七個街道辦事處和崗列、城西兩個鄉。
1990年10月,陽江撤縣建市時劃屬陽東區的閘坡鎮、海陵鎮、平岡鎮、埠場鄉、平崗農場,從陽東區劃入江城區(平崗農場1952年建場前屬平岡鄉地域,這次僅是地域劃歸江城區,但不受江城區管轄),江城區總面積擴大到465.93平方公里,總人口420961人。
1992年6月,海陵鎮、閘坡鎮從江城區劃出,設立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開發面積107.8平方公里),但仍屬江城區地域範圍。
1994年8月,平岡鎮從江城區劃出,歸陽江港管轄;次年11月,復歸江城區管轄。
2000年,江城區轄崗列、城西、平岡、埠場四鎮,南恩、城南、太傅、漁洲、漠陽、城東、觀光七個街道,以及江城漁業管理委員會;另代管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的人大、司法、武裝工作。鎮和街道設有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2014年江城區區劃調整後示意圖2014年江城區區劃調整後示意圖
2003年11月,陽江市將所屬陽東縣管轄的白沙、雙捷2鎮劃並江城管轄,並將原崗列、城西、白沙3鎮改為街道。
2006年9月撤併太傅、漁洲、漠陽、觀光4個街道,增設城北和中洲2個街道。
2008年8月平岡鎮劃並市高新區。
2010年,撤銷海陵鎮、閘坡鎮,合併設立新的閘坡鎮。
2014年12月5日根據《陽江市人民政府關於江城區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有關問題的批覆》(陽府復〔2014〕14號)精神,江城區對崗列、城西、城東、城南、南恩、城北等6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管轄範圍進行調整。
  • 區劃詳情
2017年江城區行政區劃
鎮/街道面積(平方千米)人口(2014年)行政村、社區
-
-
埠場社區、那貢村、那棟村、埠場村、山外東村、南埠村、山外西村、雷山村、那蓬村、端逢村
-
-
雙捷社區、崗元村、康洲村、朗東村、坭灣村、雙捷村、清沖村、茶水村、樂安村、長坑村、草朗村
36.83
4.18萬人
四圍村、崗列村、那格村、岸東村、對岸村、大㙟村、司㙟村、新㙟村、三洲村
22.11
2.86萬人
沿江南社區、一埒村、沖表村、那西村、東砵村、龍灣村、阮西村、阮東村
-
-
白沙社區、埠頭村、白沙村、福崗村、崗華村、華陳村、馬崗村、石河村、崗新村、麻橋村、地美村、六村村、大崗村
36.51
4.11萬人
環湖社區、金灣社區、鷹山社區、獅子社區、東郊社區、隨垌村、奕垌村
7.35
9.56萬人
南門社區、建新社區、甘泉社區、東山社區、黃鋪社區、錦書社區、太傅社區、扳朗社區、漁洲社區、三鋪社區、馬福社區、崗東社區、金山社區、東門社區、嶺東南社區、嶺東北社區、洗腳橋社區、玉沙村
23.64
4.31萬人
金沙社區、衝口社區、東源社區、南灣社區、銀灣社區、北湖社區、城北社區、建設社區、龍濤村、金郊村、坪郊村、馬曹村、南排村
7.31
8.57萬人
北門社區、南恩社區、甜酒社區、龍津社區、金雞社區、洲尾社區、馬南社區、廣場社區、沿江北社區、龍舟社區、西瀨社區、洲頭社區、石灣南社區、東花社區、觀光社區、三江村
-
-
麻津社區、津朗村、麻布演村、山津村、潭塘村、和平村、碧橋村、西岸村、華龍村

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

江城區位於陽江市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1°39′35″—21°57′27″,東經111°47′12″—112°03′12″,東面和北面與陽東縣毗鄰,西北與陽春市接壤,西接陽西縣,南臨南海,面積437.62平方公里。
江城區
江城區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個江城區主要為低山丘陵地貌,以及漠陽江沖積平原。主要山峰有分布於西部的羅琴山,海撥448.7米;埠場鎮的雁村山,海拔172.9米。台地有風化殼和基岩台,分別分布於低山丘陵區的前緣。平原有分布於漠陽江兩岸的河谷平原、河流入海處的漠陽江河口三角洲一帶以及沿海岸的海積平原等。此外還有海積階地、砂堤、砂地和海漫灘等(海拔0~20米),地形和緩平坦略有起伏,海岸線蜿蜒曲折。西南部的洋邊海為一溺谷型海灣。

氣候特徵

江城區位於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江城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2300毫米左右,夏秋季多颱風雨,全年基本無霜。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5年,江城區土地總面積43376公頃,其中耕地15093公頃,林地6747公頃,草地834公頃,園地3950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429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836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703公頃,其他土地253公頃。

水資源

江城區地處廣東西南部,漠陽江縱貫全境,具有明顯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特點,而且面臨南海,直接受海洋水蒸氣輸入,因此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和水資源總量較為豐富。1988~2000年,平均降水量為2350毫米。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源於降水,水資源總量的主體是河川徑流。

海產資源

江城區海岸線長59.1公里,10米等深以內的淺海灘涂面積14973公頃。海洋資源豐富,主要水產品品種有:泥蚶、近江牡蠣、文蛤、對蝦、青蟹、石斑魚、鯛魚等20多種。擁有萬噸級的陽江港和1個萬噸級油氣碼頭;有國家二級漁港-對岸漁港及江城漁業港區;還有按現代化國家一級漁港和廣東粵西遠洋漁業基地建設的陽江吉樹漁港。

交通

江城區地處陽江市中南部,東北接陽東,西北鄰陽春,西連陽西,南臨南海,水陸交通方便,開陽高速公路陽茂高速公路、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325國道、陽春火車站至陽江港一級公路和陽春至陽江鐵路,在境內交會;陽江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航運可直達港、澳,並轉往世界各地。江城區已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是廣東省西部經濟走廊的重要樞紐。
江城區江城區

人口

1988年1月,陽江市江城區成立,轄江城鎮和崗列鄉、城西鄉,共53115戶,戶籍總人口238851人。
1990年,增加埠場、平岡(含平崗農場)、海陵、閘坡四個鄉鎮,總戶數增至90453戶,戶籍總人口增至420961人。
至1995年末,江城區總戶數101525戶,戶籍總人口417089人。至2000年,江城區總戶數增至116949戶,戶籍總人口增至457340人。
據《廣東省陽江市2010年六次中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陽江市江城區人口數達676858人,其中:男性348773人,女性323085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江城區生產總值124.8億元,比2010年增長14.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5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87.4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95.3億元,增長10.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7億元,增長1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7元,增長10.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105元,增長18.1%。江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億元,比2010年增20.5%。
2015年,江城區實現生產總值289.31億元,比2014年增長8%;人均生產總值53442元,增長7.2%。
2016年,江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9億元,比2015年增長7%;人均生產總值57388元,同比增長6%。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7.26:46.79:45.95。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69億元,增長6.5%;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6:45.91:46.33調整為7.3:46.1:46.6;全區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1億元,增長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億元,增長6.8%;固定資產投資110.59億元,增長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億元,增長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68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9元,增長11.3%。

第一產業

1988~2000年,江城區農業總產值從3.56億元提高到12.8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847元提高到4223元。
江城區被國家定為中國商品糧生產大縣(區),有耕地171748畝,農作物有水稻、蕃薯、花生、大豆等。江城區海岸線長59.1公里,淺海灘涂面積近14973公頃,2005年,漁業生產總產量12.16萬噸,產值10.4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7.9%。
江城區風景江城區風景
2010年,江城區實現農業產值23.2億元,2005~2010年,年均增長4%。
2016年,江城區農業總產值完成38.12億元,比2015年增長4.5%,完成年度計畫100.5%。其中漁業產值25.6億元,比2015年增長2%;水產品產量實現14.86萬噸,比2015年增長2.1%。江城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2.3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9萬畝,總產量10.163萬噸。

第二產業

2000年,江城區共有各種所有制工業企業1568家(含個體工業戶),總產值37.54億元。其中民營工業企業1549家(含個體工業戶),從業人員31192人,工業總產值35.84億元,營業收入36.53億元,交稅金1.49億元,利潤1.82億元。
江城區傳統產品小刀、漆器、豆豉被稱為“陽江三寶”。“十五”期間,江城區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245家,其中民營工業企業122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3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膠、服裝、食品、製藥五大支柱行業為主的產業優勢和產業特色,“中國剪刀中心”、“中國菜刀中心”落戶江城。
2010年,江城區工業總產值186億元,2005~2010年,年均增長15.7%。
2016年,江城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62.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08.1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6.0%和4.4%。

第三產業

2010年,江城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141.2億元,2005~2010年,年均增長17%。
2016年,江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8.47億元,比2015年增長7.8%。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01~2005年,江城區舉辦了首屆“文化江城”藝術節,“創建優秀城市大家談”和《陽江市守則》大家談,開展了“告別陋習,走向文明禮貌”、“讓家園更綠更美”等活動;在農村,開展“奔小康,創文明戶”和送書下鄉送戲下鄉活動。
2001~2005年,由文藝愛好者組成的文學、音樂、攝影、盆景、奇石、書畫、戲劇、曲藝等藝術團體(協會),定期(不定期)地舉辦各種展覽、筆會、座談會,出版發行文化刊物。2004年,江城區文化管理中心創作編導的少兒舞蹈《漁家妹子上岸來》,獲省六屆少兒藝術會銀獎。
2013年,江城區建設區文化館、圖書館和4個全民健身園,舉辦了首屆文化活動周等大型民眾性文化活動,其中逆水賽龍舟活動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崗列街道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殊榮。

體育事業

2001~2005年,由江城風箏運動員組成的陽江風箏隊,七次代表陽江市出席中國和國際風箏比賽,其中四次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共獲得金牌14個、銀牌5個,銅牌7個。崗列街道先後被評為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並獲得了“中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2013年,江城區舉辦了首屆青少年體育大賽。

教育事業

2001~2005年,江城區共投入教育經費78596萬元。其中投入建校資金5856萬元,新建和擴建校舍67351平方米,新建了江城第十四國小和陽江市同心中學,新建和擴建教學樓46幢,排除危房校舍12600平方米,改造11所薄弱學校。2001年,江城區共有國小94所,學生56353人,專任任教師2058人;國中11所,完全中學4所,學生27313人,專任教師1207人;職業中學1所,學生284人,教師17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江城區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
2005年,共有國小117所,學生55882人,專任教師2503人;國中13所,完全中學4所,高級中學1所,學生33212人,專任教師1727人;職業中學1所,學生433人,專任教師32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江城區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2001年開始,執行和完善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低於1500元的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免收制度,共免收15524名困難學生書雜費(其中小學生4656人,中學生10868人),免收書雜費共776.2萬元。
截至2010年,江城區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93.7%,比2005年提高35%。
2013年,江城區改造建設校舍5.2萬平方米,增加優質學位2951個。

衛生事業

2001~2005年,江城區先後投入400多萬元,作為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宣傳教育專項資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抓好硬體建設,投入75萬元對4個服務所進行改建;投入300多萬元購置電腦35台,建立機房13個。實現了區、鎮兩級信息聯網。每年均投入90萬元,為江城區9萬多各育齡婦女免費作婦科常見病普查普治,普查普治率年均達80%以上,知情選擇率達80%以上,避孕有效率達99%以上。
2002年,通過競爭上崗,核定了鎮(街道)計生事業編制166名。同時,加強對有關人員的教育管理和業務培訓。五年間共培訓人員4000多人次。
2001~2005年,江城區出生總人數26140人,年均出生率10.72‰,平均自然增長率7‰,年均計畫生育率92.43%。2003年,江城區被評為“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並獲得國家計生委授予的“中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科技工作先進具體”稱號。2001~2005年連續五年獲省委、省政府表彰。
2011年,江城區獲得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示範區稱號。

民俗風情

媽祖文化
在陽江城奉祀天后最早的天后廟,在江城區的塘邊張,也就是祖創宮(廟尚在,已變為民房)。傳說是宋朝時創建的。清代乾隆、道光、光緒年間都重修過。在現在南恩路側的水街仔有月城宮是祀天后的,今已廢。天后宮還有在南門街的一所,在現在南恩路與環城路交匯處一所,在城外大埠頭一所,在石覺寺左邊一所。月城宮向由十二街商店輪流值理。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二為娘媽誕,這兩天奉天后神像巡遊城內外,每三年一屆,俗稱娘媽出遊。
陽江娘媽誕,除了游神兩天外,還建醮七天。在這將近十天裡,居民和來客近十萬之眾,凡所吃喝的、穿戴的、供神的種種消費,數量極大,因而刺激了商業的一時繁榮。而為了虔誠敬神,全城民眾都要齋戒沐浴,打掃室內外,這又實際上起了大搞清潔衛生的作用。

風景名勝

江城區主要景點有市鴛鴦湖公園、東嶽公園、森林公園、北山公園、石覺寺、南國風箏競賽場、大明奇石館等。此外還擁有大型優質偏矽酸溫泉-平岡溫泉。江城還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名勝古蹟眾多,主要有宋代北山石塔、唐朝石覺寺、明清學宮、崗背塔、漠陽樓、懷鄉閣、獨石仔等,其中北山石塔、石覺寺是著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