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鐵路

江南鐵路

江南鐵路是寧蕪鐵路的前身,始建於1933年,曾是國內建設時間最短、每公里耗資最少的商辦鐵路。改路起自南京,經蕪湖再達宣城至孫家埠,全長約193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鐵路
  • 始建時間:1933年
  • 全長:約193公里
  • 類型:鐵路
1905年7月,安徽省鐵路公司在蕪湖陶溝征地50畝,成立鐵路辦事處,籌建江南鐵路,後稱京贛鐵路、皖贛鐵路……如今,幾代人的築路夢幻實現了,江南鐵路四通八達,為蕪湖、安徽的經濟發展增添了騰飛的翅膀。回顧百年築路史,真是百年滄桑,百感交集,感慨萬千。
江南鐵路建設始於蕪湖
火車作為現代交通工具在我國誕生才一百多年。1876年7月1日,由英商在上海的怡和洋行投資建築的吳凇鐵路建成運營,雖然只有十四五公里,但卻是外商在我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1905年10月,詹天佑工程師著手修建我國民族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1909年9月,北京豐臺至張家口鐵路建成。幾乎就在同時,安徽也在醞釀修建自己的鐵路,以便改變交通閉塞的局面。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6月,受安徽民眾呼請,在清朝政府任翰林院編修的呂佩芬(皖南旌德縣人,胡適之妻江冬秀的外祖父),呈請商部,倡辦安徽鐵路,成立了商辦安徽省鐵路公司,推薦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督辦。7月,在蕪湖陶溝購地50畝,成立蕪湖鐵路辦事處,籌建北起蕪湖,經宣城、寧國、績溪、歙縣、屯溪,婺源,南達江西景德鎮的鐵路。10月,因考慮蕪湖、宣城、廣德、湖州一線客貨較多,便於收回投資,遂決定先建蕪(湖)廣(德)一線,以連線浙江。但因種種原因,這條鐵路修建的艱難程度和漫長歲月出乎人們的想像,遠比京張鐵路建設要複雜得多。
從一份文獻資料《安徽省鐵路招股章程十條並序》中,我們可以體味出先輩當年對修建鐵路的熱忱。
“……際十數行省競自籌辦之時,獨吾安徽一隅所怵於外亦無動於衷。天下之大,匹夫與有責焉。擬先創辦蕪湖至廣德一路。所望六十州縣,人人營路事為家事。小者銖積寸累,大者黃千紫萬,各視其所能至。……”
1906年4月,安徽省鐵路公司聘請3名外國工程師作指導,12月,蕪廣路開工。至1911年5月,耗銀二百萬兩,僅建成蕪湖至灣沚間32公里的路基和橋涵,因無法再度籌募股銀而中輟。這是皖贛鐵路最早動工修建的一段鐵路。
1911年3月,北洋政府成立寧湘鐵路局,準備修建橫貫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的寧湘鐵路,並與英國中央銀行簽訂800萬英鎊的契約。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借款無望,寧湘鐵路局撤消,修建計畫擱淺。
1932年6月,國民政府中央建設委員會主席張靜江、李石曾等,以繼承孫中山遺志,建設東方大港(乍浦)的名義,組建商辦“蕪乍輕便鐵路公司”,修建蕪(湖)乍(浦)鐵路。1933年4月,更名“江南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36萬元的低價購進蕪湖至灣沚32公里路基。同年5月21日,在蕪湖怡和碼頭舉行開工典禮,南京經蕪湖至孫家埠的鐵路開始修建。1934年11月25日,蕪湖至孫家埠76公里鐵路建成通車。這是皖贛鐵路最早建成的一段鐵路區段。1935年5月,南京中華門經蕪湖至孫家埠175公里幹線通車。
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緊迫,日軍可能由上海登入,滬寧鐵路不保,南京應有一條撤退之鐵路線,國民政府這才下決心修建與浙贛線相接軌的鐵路,稱京贛鐵路。1936年5月,成立京贛鐵路工程局,加速修建孫家埠至貴溪段鐵路。皖境於1937年7月鋪軌通車,贛境於1937年10月通車,共308公里。由於日寇大舉進攻,1937年12月,宣城、蕪湖、南京相繼陷落,未完工程被迫停工。1938年夏,國民政府下令當地駐軍將已建成的鐵路拆除,以阻止日寇利用鐵路南進。皖贛鐵路只給我們留下殘破不堪的歷史陳跡。
解放後,1955年至1958年,先後由鐵道兵、鐵道部第五工程局、鐵道部第二設計院等單位又一次來到皖南贛北,修建這條飽經風霜的鐵路。1970年8月,鐵道部第三、第四設計院對鐵路線進行重新勘測設計;11月,安徽省皖贛鐵路指揮部和上海鐵路局組織20萬施工隊伍進行施工。1973年,皖贛鐵路移交鐵四局承建。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耽誤,三材(鋼材、木材、水泥)缺乏,工程進展緩慢,其間上馬下馬,修修停停,折騰多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加快工程進度,1981年12月,鐵路在皖南祁門接軌,全線鋪通;1982年10月,全線由鐵四局開辦臨時運輸;1984年5月建成,交付上海鐵路局臨時運營,1985年6月1日正式運營。皖贛鐵路整整修建了80年,折射出近代中華民族興衰、內憂外患的斑斑歷史,修建時間之長,堪稱世界第一。
它北起安徽蕪湖南站,南與江西貴溪站接軌,全長539.8公里,安徽境內342.5公里,江西境內197.3公里。沿線地形複雜,工程巨大,有隧道39座,橋樑209座。它縱貫南北,溝通蘇、皖、浙、滬、贛、閩諸省市,使南京到鷹潭而達福建的客貨流縮短運輸里程285公里。
1994年7 月1日,宣杭鐵路也建成通車。這樣,本世紀初被
“安徽省鐵路公司”選定的兩條鐵路走向全部變成了現實,幾代人的築路夢幻終於實現了。
江南鐵路在延伸
皖贛鐵路和宣杭鐵路的相繼建成,寬闊的蕪湖長江,就成了阻隔商阜、阜淮、淮南鐵路和寧蕪、蕪銅、皖贛、宣杭鐵路的天塹,成了皖境南北交通的最大障礙。為了打通這一“瓶頸”,建設蕪湖長江大橋就顯得迫在眉睫。終於,傳來一個又一個好訊息:1992年正式立項,1993年通過“蕪湖長江大橋公鐵兩用橋可行性研究報告”,1995年9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了可行性研究報告,1997年3月22日,鄒家華副總理來到蕪湖,宣布“蕪湖長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向天塹宣戰!
2000年清明節,我象往年一樣,從蕪湖8號碼頭過江回巢湖老家祭祖。站在江邊,望著氣如長虹的蕪湖長江大橋雛形,心潮如滔滔江水,涌動著輝煌的激動和夢想成真的喜悅。8號碼頭,曾經留下了我的祖上和無數平民百姓的擁擠、等待和辛酸,也留下了我每年往返於此的無奈的腳印和望眼欲穿的企盼。
返回時,為了趕時間,我乘汽車輪渡回蕪湖。心想,這是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前我最後一次輪渡過江,該順利點了吧。誰知,欲速則不達。幾百輛汽車擠在北岸江堤上排隊等候過江,汽車長龍發出急不可耐的鳴叫,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我們的汽車才上渡船。望著身後長長的車隊,我想起了一則報導,1992年年初,鄒家華副總理來蕪湖視察後乘汽車輪渡過江前往合肥,不料,大霧鎖江,硬是將副總理挽留了兩個小時。面對滔滔江水,我浮想聯翩。長江天險,對今人無情,對古人也一樣冷酷。當年,楚霸王項羽自刎於和州烏江邊,“不肯過江東”,也是對長江天險的無奈。不是不肯,而是不能。試想,如果當時長江上有橋,項羽率領隨從策馬一擁而過,到江東養精蓄銳,然後反擊劉邦,或許能反敗為勝,將歷史重寫。在等待過江的兩個小時裡,我看到了大橋雛形的壯觀。鋼鐵巨臂牢牢地架設在江中橋墩上,如虹的橋身從李白稱之為“天門”的東西梁山旁邊騰空而過,是何等的雄偉!何等的壯觀!李白當年唱道:“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的孤帆和我乘坐的小火輪,同眼前的大橋相比,簡直是太渺小了!
大橋建設體現了改革開放後現代化建設的高速度高質量。2000年9月30日建成通車,僅用了三年半的時間。這是一座公鐵兩用斜拉橋,鐵路橋長10616米,公路橋長6078米,跨江正橋長2194米。它的長度和江面跨度都超過了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工程投資造價超過兩橋造價之和,堪稱萬里長江第一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蕪湖長江大橋打通了華東鐵路網第二通道的“瓶頸”,一橋飛架,溝通南北,公路鐵路皆活,圓了幾代人的夢想;實現了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修建霍山、蕪湖、嘉興鐵路線。此線自霍山起,到舒城、至無為、過揚子江至蕪湖,與滬寧線會”的鳳願。
蕪湖長江大橋向二十一世紀獻了大禮,江南鐵路要向西發展了。近年來,每年春節過後,大量農民工從武漢方向坐船湧進銅陵火車站,然後乘火車到上海、杭州一帶打工。銅陵站的民工潮說明連線銅陵和九江鐵路的緊迫性,安徽省和鐵路部門下決心修建銅九鐵路,2005年3月,銅(陵)九(江)鐵路開工建設。建成通車後,長江中下游將有一條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並行,從上海到南京,經安徽馬鞍山、蕪湖、銅陵、貴池,連線九江而達武漢,這樣,可以緩解長江流域因人口稠密、經濟發展造成的運輸緊張狀況。至此,江南鐵路將四通八達,蕪湖成為江南鐵路南來北往、東接西連的中心,成為華東鐵路網第二通道的樞紐。鐵路是拉動國民經濟成長的火車頭。鋼軌在鳩茲煙水地上延伸,為蕪湖、安徽的改革發展和經濟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