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縣保有明清風格古祠堂700多處,規模大、結構美、功用廣、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著極高的研究、觀賞、旅遊價值,有8處已列入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姚守拙先生欣然題字“古祠堂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汝城古祠堂群
  • 古祠堂:700多處
  • 位於汝城縣
  • 始於:宋元
詳情,汝城古祠堂是江南一朵瑰麗的奇葩,案例一、金山古祠堂群環境美學賞析,實例二、黃氏家廟環境美學賞析,實例三:李氏宗祠環境美學賞析,

詳情

汝城古祠堂是江南一朵瑰麗的奇葩

汝城古祠堂多。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縣,36萬多人口,280多家姓氏,保留著始於宋元、盛於明清的古祠堂710餘座,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星羅棋布,並有金山、津江等古祠堂群,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汝城古祠堂美。美在華麗、凝重、莊嚴,美在滄桑、古樸、久遠,美在豐厚、載物、適用。從選址造型、布局朝向、風水環境到山水田林路、門坪巷房牆的整體和諧,從建築法式型制、結構風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畫漆飾的精工細作,動靜有致,流光溢彩,天人合一。欣賞一座古祠,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
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古祠堂價值高。作為歷史的遺產,是歷史的見證、歷史的記載、歷史的濃縮、歷史的標本。作為建築的遺產,其本身、其所附、其所載、其所涉,均有深厚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古文化、古建築、古民俗、古宗法、古遷徙不可或缺的資源。作為文化的遺產,詩詞楹聯賦、碑刻雕塑鏤、牌匾額堂號與族譜及族訓家規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築起了祠堂文化的大觀園。
金山葉氏家廟、盧氏家廟、津江朱氏祠堂、廣安所李氏宗祠、外沙太保第、益道繡衣坊(含范氏家廟、中丞公祠)等古建築,這些古建築工藝精湛,恢弘氣派,保存完整,建造時代早,代表著汝城古祠堂文化之精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汝城古祠堂多達三百多個,在環境美學上很有特色,主要體現在以“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利用和改善環境的傳統環境美學思想為指導,根據實際地形空間和實際需要,採用多種不同表現手法,達到環境與自然和諧和激勵後人的目的。由於祠堂的主要作用是供奉祖先和舉辦大型活動,是全村全族建築的龍頭。在民間,祠堂的好壞影響全村的發展。古祠堂因此在外形、選址、室內布置、座向、大門、門前門後的環境建築、道路、水木等在環境美學上都得為祠堂占據龍頭地位服務,從而確保祠堂在全村建築中的首要地位。充分體現古人個體服務集體、局部服務整體、整體與自然和諧、和諧促進發展的設計理念。
汝城古祠堂群

案例一、金山古祠堂群環境美學賞析

金山古祠堂群的環境情況,盧氏家廟“敘倫堂”。敘倫堂座西南向東北,面闊三間,縱深三進,三重封火山牆。用“三”數者,取“三生萬物”之意。長30.4米、寬9.2米、占地366.8平方米。主大門左右各有一條大小相同的側門,有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之美感。檐下如意斗拱下額枋浮雕多種彩繪圖案,雕有龍鳳八仙、雙龍戲珠,栩栩如生,八仙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仙,龍鳳至尊至貴,有嚮往富貴之義。額枋正中書有“南楚名家”等字,大門顏色以紅色為主,內有天井2個採光,有天地氣場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門前18米左右有一個直徑30米左右的半圓形池塘,“氣聚成水,氣動成風”,池塘有聚氣之功。池塘之外有數千米的空曠之地,暗示“門前開闊、鵬程萬里”。祠堂的左右兩邊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三分之二左右,左右基本對稱、其位置都在祠堂稍後一尺左右。遠遠看來,祠堂就像一個龍頭帶領一群子孫向前邁進。充分體現了古人尊重並繼承祖先優良傳統和個體發展服從整體和諧的設計思想。前廳近牆壁處左右各有一個閣樓以儲物品用,這是從實用角度設計的,為家族舉辦活動儲物品用。進入祠堂的道路圍繞池塘從兩側面而入,避免道路直衝而入對祠堂形成直衝煞氣。敘倫堂的環境設計既重視實際功用,又重視整體和諧。
在敘倫堂東北方半里左右是葉氏家廟的敦本堂,由家廟和朝門組成。葉氏家廟座南朝北,三間三進二天井。長23.9米寬6.86米,前有6米有居民房,與左右兩邊的居民房圍至朝門,居民房祠堂大門的一半高,一般來講門前不應有居民房,古人為何要如此設計?原來葉氏家廟座南朝北,北風是冷風,北在後天八卦為坎,坎為水,水主寒,北方的先天八卦為坤,坤為老陰,為陰氣過重,加之其北方空曠,為水氣太重,故用居民房在門前稍擋寒風。體現個體服務整體的團隊精神。朝門在大門的東北方,先天八卦為震,震為木,木能化水生火,故此朝門起了通關暖身的作用,後天八卦東北為艮卦,五行為土有制水之功。從而解決了北方水氣過重的不足。此種格局,朝門起通關作用,變不利為有利,難怪此朝門是汝城有名的三條半朝門之一,足以體現古人改善環境的無窮智慧。朝門長9.2米、寬7.6米的,朝門前面16米左右有一個攻20多米寬15米左右的水池,水能聚氣,水池前面幾里空曠地之外有較高的朝山,朝山在氣勢上有擋風護衛的作用。祠堂鴻門梁雕有雙龍戲珠、雲水環繞,營造一種喜慶如意的氛圍。梁枋上懸桂著“葉氏家廟”匾額。家廟左右兩邊的居民房面朝祠堂。有朝拜祖先之意。敦本堂的環境設計是古人改善環境的典範。是傳統環境美學套用的精典。
金山古祠堂群還包括李氏家廟的隴西堂,隴西堂座南朝北,長20.7米,寬10.33米,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其環境美學以實用為主,以環境和諧為目的,在此不作詳述,可自行實地考查。敘倫堂、敦本堂、隴西堂的位置整體布局呈一個等邊三角形,三角形有穩定作用,牽一髮而動全身,充分體現了盧、葉、李姓三個家族人同舟共濟、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和諧關係。在環境美學上做到了不偏不倚、整體平衡、和諧發展。這正是傳統環境美學精髓之所在。

實例二、黃氏家廟環境美學賞析

黃氏家廟坐落在田莊鄉洪流村,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整座祠堂由院坪、朝門、門樓、四廳三天井組成。黃氏家廟座西朝東,長37.4米寬8.3米,高6米,坐方是高山峻岭,向方門前15米左右有直徑20米左右的半圓形水池,水池前百米左右有一條小江,江水自北流向南方,小江前有一小山脈從南而來到祠堂的東北方位而止。這正是游龍戲水之風水貴格。從環境美學的角度講,門前有水、水有山護,此乃山水相映,山清水秀,令人心曠神怡。門樓上部橫額上榜書“黃氏家廟”四字。其下是大門,門高2.6米、寬1.4米,左右各置一石鼓,雕刻精美,既有藝術價值又守戶看門的作用。進入大門,分四廳,每兩廳間設天井採光,且每廳從前至後層層升高。從形勢上看,坐方層層上升有厚實穩重之美感。祠堂的左右兩邊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三分之二左右,兩邊對稱。院坪東向一座朝門,朝門兩側有內半圓圍牆,似有抱水而入之勢。朝門前16米左右有一2畝左右的水池,水平如鏡、長年不涸。粗看此前方有江,水氣過重,為何古人在前面還設計水池?祠堂位置為何離山太近?筆者起初難解其妙,於是登上山頂,只見村莊空間猶如一條圓柱形,而祠堂正在圓柱中部,如不緊靠座山,則難承受兩邊強大氣場的壓力,相當整個空間的黃金分割點。由於前方水氣較大,祠堂採取加長進深的方法,利於聚氣。這可能就是黃氏家廟進深最長的根本原因之一。黃氏家廟根據地形空間來設計祠堂形狀、座向、明堂等方法,正是傳統環境美學因地制宜套用的典型示範。也是當今環境美設計的根本原則之一。

實例三:李氏宗祠環境美學賞析

李氏宗祠位於土橋鎮土橋村李家,座西朝東,面闊三開間,長32.31米,寬11.27米,占地面364平方米。由門樓、前廳、中廳、後廳、天井、廚房組成。門樓不高,沒有金山敘倫堂的門樓高大宏偉,近看似乎氣勢不夠雄壯,但遠遠看來,有一種穩重厚實的美感。古人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李家地處土橋空間太寬闊,氣流較快較大,門樓太高易被風所損,氣流較快難以聚氣,因此沒有設計較高門樓。體現了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環境美學思想。再者李氏宗祠是為嘉獎明代著名武將李興所建,武者勇猛而穩重,與當時情形相符。鴻門梁雕有雙龍戲珠,大門上高懸皇帝所錫“欽贈鐵券”以示皇恩浩蕩和以國為家。宗祠正中開一大門為門正,以納正氣,兩側次間各開一小門,大小相當,有對稱美感。門上畫鬥神守門,以體現神靈護佑。門前有半圓形水池,為明堂為聚氣之用,用半圓形是因乾為天、天圓地方,祠堂的外形總體呈長方形,地為方,有天地合一,天地氣場相融之意。前廳、中廳、後廳之門用兩個天井隔開既有採光排水之功能,又體現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祥瑞氣氛。李氏宗祠左右兩邊有居民房,居民房高度相當,前棟略比後棟者稍矮一點,從前至後有棟棟疊高之勢。李氏宗祠裡面還有4副條幅及一幅對聯和一通石雕“聖旨”既有裝飾作用,又有激勵後人的作用。綜合起來,李氏宗祠在環境美學上是因地制宜,因需設計,以美觀實用為主,融建築藝術和各種雕塑藝術於一體,最終實現人文與自然的平衡發展。
綜上所述,難以全面概括汝城古祠堂的環境美學精華。汝城古祠堂三百個,每個祠堂所處的環境格局不同,環境美學設計也就不同,各有特色,無一雷同。但大多是以“天人合一”“五行和諧相生”“五氣順布有情”、以大局為重、與自然和諧為指導,根據當時所需、當地環境格局實情,以實用美觀為主,採用多種表現手法,集各種藝術於一體,做到既外形穩重又氣勢磅礴;既整體氣場溫和,又與自然和諧相處。汝城古祠堂的環境美學理念仍可用於現代建築,它的設計精神為未來講究與自然諧調的建築,“可持續發展”開闢了道路,為當今環境美學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