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靈山寺

汕頭靈山寺

汕頭靈山寺位於廣東汕頭市潮陽銅盂龍山灣,素有“道跡賢蹤”的美譽。

寺院保留當時的結構與規模,占地約5000平方米,為土木結構,分三廳六院九天井,東樓西閻,房40間;前為觀音殿,中是大雄寶殿,後是二層的大顛堂及藏經樓。寺前一泓湖水,波光粼粼,背靠青山,分外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汕頭靈山寺
  • 位置:廣東汕頭市潮陽銅盂龍山灣
  • 美譽:素有“道跡賢蹤”的美譽
  • 占地:約5000平方米
  • 結構:土木結構
  • 房數:40間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

歷史沿革

唐貞元七年(791)由中原禪宗九祖大顛和尚創建。長慶二年(822)穆宗皇帝賜額“靈山護國撣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僧覺然重修。
天聖七年(1029)改為“靈山開善撣院”。景祐元年(1034),邑人進士許申撰《重修靈山開善撣院記》(碑刻現存寺中)。明洪武二年(1369),僧空山重修建。正統 、景泰、成化年間,先後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被毀,萬曆二十三年(1595)知縣徐一唯主持建佛堂1座和三山門,崇禎六年(1633)知縣楊灼主持建成該寺,明末廢。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彭象升捐俸重修留衣亭,5年後又請信如和尚主持全面重修該寺。

主要景點

留衣亭:唐代韓愈因反對佛教而被貶為潮州刺史時,認為大顛“頗聰明,識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勝”。臨別時,韓愈贈送衣服給大顛留念。韓愈既反佛,又與和尚交朋友的態度,令人千古難解。舌鏡塔:大顛93歲圓寂,葬在寺後,3年後移葬時,開墓見容貌如生,未敢妄動。唐末修塔時再視,僅餘盆水與舌頭,故稱“舌塔”;宋至道年間,再修塔時,僅有古鏡一面,上有大顛之影,改名“舌鏡塔”。上述記載至今未知虛實。該塔保留唐代鐘形狀特色,四周有石刻花卉和動物花紋,典雅古樸。壁蘭:在大顛祖堂外牆壁上,生長一叢蘭花,已有近300年歷史,每與人事同枯榮,每逢盛世則鬱鬱蔥蔥,觀者無不稱奇。寺內的留衣亭、寫經台、拔木塢、乾叢果、祝聖碑、舌鏡塔、開善藏、白石槽等被稱為八景,各有來歷,附會神奇動人,傳說頗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