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紀姓氏

汕頭市紀姓氏歷史悠久。

紀橋鄉創鄉時村前造石橋一座,命名為下紀橋,因此得名紀橋鄉。

當年紀姓人家只不過被迫遷離紀橋鄉,後創立了官埭(今龍祥、新津、珠池一帶),可今天卻成為潮汕地區最大紀姓族居地。

初始區域,歷史,現狀,

初始區域

紀橋鄉,今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地都鎮軍民村附近一帶,是由潮汕紀姓始祖紀恩(元寵公)所創。創鄉時村前造石橋一座,命名為下紀橋,因此得名紀橋鄉。相傳“建屋五十餘間,置田二百畝”,但幾今兩次災難與波折早已經已湮沒不在了。

歷史

元朝末年(1341年—1368年),潮汕人民對元朝的暴政深惡痛絕,紛紛揭竿而起。當時,潮汕紀姓五世祖紀汝成,也參與了反抗元朝統治的武裝起義。在各路抗元武裝隊伍中,海陽縣彩塘吳子安部,有一位使元軍聞風喪膽的猛將,就是紀汝成。在戰鬥中,紀汝成驍勇善戰,身先士卒,堪稱先鋒,使元兵聞風喪膽。可惜由於寡不敵眾,這次“三陽之亂”最終以失敗告終。至正十二年吳子安部被元兵鎮壓後,紀汝成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捕,流浪四方。居住在紀橋鄉的紀氏宗親,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為防元兵的誅殺清鄉,作了有計畫的分散,離開了紀橋鄉,散居潮汕各地,這是潮汕紀姓歷史上第一次大遷徒。至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紀汝成得與家人團聚。可惜歷代統治者對“三陽兵亂”的起事者恨之入骨,就連潮汕紀姓後人,對五世祖紀汝成曾參與“三陽兵亂”,也多有避諱。直至現今紀汝成才得於昭雪,雖不能能說是民族英雄,但也是叱吒風雲勇猛果敢的一代抗元英烈。因為歷代紀氏族人對此事多有避諱,所以至今即使是當地官埭人對這段歷史也少有人知曉。
另一使紀橋鄉完全湮沒至是,被稱潮汕史上最持久的官司。隨著元朝的滅亡,明朝的建立。明朝初年,原在蓬洲都鷗汀背紀厝避難的紀氏族人,部分遷回紀橋鄉居住。記載由紀處士(六世)帶領返回紀橋鄉定居。明朝萬曆年間,紀大材(十二世),私賣祖山給薛莫二姓,致使因祖山祖墓之爭,與鄰村薛隴結仇,引起械鬥,並提起訴訟。因當時紀姓後裔不敵薛姓權貴,官司敗訴,紀橋鄉散鄉,紀姓後裔不得不逃離紀橋鄉,部分人遷回官埭合族而居。紀姓人家咽不下這口氣,從此,每逢潮州知府換人,便提起訴訟。明崇禎12年,潮州府終於判定,祖山祖墓歸還紀姓,田地仍給薛姓。此時,紀姓人家合族會宗,重修祖墓,並呈潮州府備案。崇禎12年(1639年)12月20日,勒石建碑,“以斷豪惡兼併之據”。

現狀

幾今災難與波折紀橋鄉最終蕩然無存,可以說這也是之前紀恩創鄉所沒有想到的,也是不想看到。然而歷史卻常常出現“沉東京,浮南澳”,這樣的事情。因為紀橋鄉的散鄉,卻沒想到加速汕頭東部沿海地區的開發、使澄海縣出現一個官埭。之前,官埭可以說是人煙稀少,水天茫茫,只有一些鹹田塭與草寮,更多的是附近村民用來埋葬死人的亂墳崗。散鄉後紀姓人家曾住過於鷗汀背紀厝,但族人多地又少。元末明初先後在機學祖(紀辛六)、南皋公(紀寬洪)的帶領下,紀姓族人開始陸續南遷官埭創鄉。至清乾隆初年,官埭頭、洋邊、官埭尾、新鄉、夏桂埔(內)、李厝塭墘、坑田、周厝塭(內)、紀厝葛南、紀厝葛北、合仔寮、坑溝、林厝塭、海香埠、南碧埠、東合、東塭、媽宮腳、蝦寮、金港紀社、吳潭、高埕、隴下、公婆爺、南畔寮、合仔墘 、公合、苦棟寮、南山、合仔等,這些以紀姓人為主體的村出現了,便布了今天龍湖區龍祥新津珠池三鎮(街道),竟紀氏祠堂就多達二十多座。當年紀姓人家只不過被迫遷離紀橋鄉,後創立了官埭(今龍祥、新津、珠池一帶),可今天卻成為潮汕地區最大紀姓族居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