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吹打

汀州吹打

汀州吹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器樂演奏形式,流行於浙江雲和縣大南山村及周邊地區,其產生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相傳閩西汀州移民遷至浙南山區並再造了“汀州府”,至此閩西汀州傳統文化的代表“汀州吹打”,便在這一區域逐漸擴散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汀州吹打
  • 本質:一種古老的器樂演奏形式
  • 流行地區浙江雲和縣大南山村及周邊地區
  • 地位: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曲目,綜述,曲目簡介,

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

汀州吹打浙江省政府(浙政發[2009]35號檔案公布)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

簡介

汀州吹打是一種古老的器樂演奏形式。流行於浙江省雲和縣大南山村及周邊地區,其產生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相傳閩西汀州移民遷至浙南山區並再造了“汀州府”,至此閩西汀州傳統文化的代表“汀州吹打”,便在這一區域逐漸擴散開來。據大源鄉大南山村清光緒三十年《五桂堂塗氏家譜》記載:“南宋武宗丁末年(1302),六郎公偕三子臻游寓於長汀福壽坊,後臻公遂定居長汀,又後光桂公遷浙江處州龍門鄉大南山定居,世祖皆通音律”。現閩“汀州府”早已不復存在,然千里之外的浙江雲和,依然生活著“汀州人”,他們執著地傳承著閩“汀州府”早已失傳的汀州吹打。
雲和汀州吹打,由大小嗩吶二胡、越胡、板胡等樂器組合而成,表演時樂手動作自然舒展,剛勁雄渾,鼓點緊湊,層次分明,變化有致,形成粗獷豪放、雄渾激越的音樂特點和藝術風格,充分展現了汀州兒女粗獷豪邁的英雄氣概。

曲目

綜述

雲和汀州吹打,作為一種鄉土文化具有極強的民俗依賴性,多在娶親、喪葬及各類民間集會等場合演奏,娶親等曲目主要有:《開場白》、《殺牲調》、《送擔調》、《入門調》、《上宴調》、《敬酒調》、《下宴調》等;喪葬曲目主要有:《關公游材》、《送山調》、《下山水》、《上香調》《發表調》、《拜懺調》等。(浙江省文化廳2009年5月)

曲目簡介

每當“好事”開場,一曲“過家溜”是最好的表示。
行走在鄉間小道時的吹打行走在鄉間小道時的吹打
主家殺豬宰羊、一派忙碌,就吹起了殺牲調“上山虎”。
“魚公樂”響起,是男方親朋好友將婚宴用品送往女方家之時。隊伍行走在山間,老林古道,紅扁擔,紅豬頭、紅公雞,籮框兩肩挑,嗩吶聲聲等著佳人歸。
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家門,紅紅對聯兩邊貼,長長板凳雙頭橫,長者善意阻攔,迎親隊伍放起鞭炮,吹奏“雙義對”,跨入女家門。
吹起“到青林”,正當好開宴。有朋遠方來,青松迎客笑,高山伴流水,林竹佳人俏。和著歡快的曲子,賓客步入上廳。
新娘新郎艷麗的身影,頻頻舉杯,“狀元敬酒”歡快地吹奏,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北宋哲宗時。遙想塗氏當年,濟公五子,進士出生,同時為官,“五桂”堂號由此而來。相傳:濟公答謝諸客,命五子敬酒,“狀元敬酒”曲牌始創於此。
宴無不散時,手捧一枝花,祝君趾呈祥。本餐結束時,“一枝花”祝您吉祥如意。
“田唇豆子開白花,阿媽阿爸講我不做家,做起家甗沒我份,行出娘門別人家。”響起“上轎哭”,新娘該上轎。閨女在家十八年,今朝成為別家人,拜別雙親與姊妹,對此怎能不垂淚。聽著嗩吶悲泣之腔,再硬的漢子也同新娘一樣嗚咽淚下。
紅轎四人抬,款款出大門,嫁妝後隨行,從此到別家。一曲“擔扁”,起轎出家門。
迎親隊伍路過村莊,踏過山水小橋,是一幅悅目的畫卷。小橋流水人家、青山綠水紅轎,似水流山澗,如龍行蒼穹。一曲“水龍吟”,表達祈願、祝福、平安。
紅燭高照,雙親在上,一拜天地,二拜雙親,是夫妻拜堂之時。兩隻布袋一個接一個,新娘新郎從布袋走過,“一代接一代”,那就是“傳代”。“孟公調”歡快節奏是最好的表達。
每當賓客休息、喝茶,“將軍令”和“貴賓樂”是娛賓之曲。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床頭紅燭微搖曳,新郎緩步移床前,輕掀羅帕佳人面,共剪西窗莫等閒。美好的意境令人嚮往,悠揚的“六字過牆”嗩吶聲穿牆過戶,撩撥起多少的想像。相傳:濟公五子大節,南宋紹興十二年壬戌科進士,此曲專為進士洞房花燭夜所作。
每當喪事場面,更顯其嗩吶悲哀風情。
黑色棺木兩頭翹,男女子孫兩邊繞,左右三圈輪流轉,淚眼紛紛共天嚎。當子孫圍繞棺木“旋材”時,吹奏一曲“關公游材”。
抬起棺木,打起銅鑼,為死者送上最後一程,只有一曲專用的“送山調”。山間草木皆悲戚,縗絰三里起哀號。悲鳥泣古木,山里起愁霧,親朋苦相送,別家去墳墓。這就是“送山調”的哀鳴。
孝子手捧“香火”,沿著來時之路,帶著“風水雞”,伴其歸來的是一曲“下山水”。
超度功德開場,香菸繚繞,一曲“上香調”伴著宏亮的鑼鼓聲,表示功德開場。
三天三夜的超度功德,管弦絲竹,佛經懺頌,根據各序列場景不同,主要有發表調、拜懺調、破獄調、招魂調,十殿調、添酒調、花押調、送神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