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淳中童謠

《永淳中童謠》是唐代無名氏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農民新收的糧食還沒有入箱,新割的麥子還沒有登場,就已被地主階級掠奪一空。後兩句寫到了八九月秋收的季節,人們早已餓死的餓死,逃荒的逃荒,只有餓狗對著空屋吠。這首詩描繪了大災過後農村中的一片荒涼景象,也暗示了統治者根本不恤民命的社會現實,反映了封建剝削與掠奪的嚴重程度,短小精悍,如鋒利的匕首,直刺封建統治者,語言含蓄、犀利,概括力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淳中童謠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無名氏
  • 作品出處:《新唐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永淳中童謠
新禾不入箱,新麥不入場
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永淳:唐高宗李治年號,公元682—683年。
②新禾:指剛打下的穀子。禾:黍、稷、稻等糧食作物的總稱。箱:這裡指貯藏糧食的器物。
③場:打麥場。
④迨(dài)及:等到。
⑤吠(fèi):這裡指狗叫。垣(yuán)牆:矮牆。這裡指農民低矮的住屋。

白話譯文

新稻沒有裝進農家的大箱,新麥沒有拉入打麥場。
等到八、九月的時候,只剩下餓狗對著空無一物的矮牆在叫。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開耀元年(681年),洛陽一帶大旱,唐高宗永淳元年,洛陽一帶又連降暴雨,淹沒許多村莊,淹死許多人民,沖毀了大片莊稼,而宮府的“蠲免”和“賑濟”,實際上又都是一紙空文。當時封建統治者對農民的殘酷剝削,農民過著民不聊生的日子。這首詩就產生在這個時候。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新禾不入箱”的“禾”字和下句的“新麥不入場”相聯繫,實際是專指麥收之前就可早熟的扁豆、碗豆之類,而非其他穀物。這說明,頭一年就是大災荒,人們為了接濟春天飢餓之苦,早春便種上了早熟作物。次句的“新麥”,實際上包括燕麥(大麥)和小麥,因為燕麥也是早熟於小麥的作物。如果把“禾”字只理解為一般穀物,首句便成了與次句相牴牾的廢話;因為在麥收之前,谷、黍之類才剛剛破土出苗,談不上“入箱”不入箱。首二句所描述的情形,唐代有,宋代也發生過。農民為了渡過春荒,總是種一些春天早熟的作物。例如蘇軾在《浣溪沙》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那也是寫老農在春荒中挨餓,只好把未熟的麥穗搗碎充飢。
“迨到八九月,狗吠空垣牆”,因為去年荒旱,人民已沒得溫飽,今年早熟的作物和麥類,又因旱澇而顆粒未收。而宮府所謂的救濟,又有名無實。所以到了八九月間,人民便非死即逃,街巷皆空了。只有不懂事的餓犬,對空室而吠叫,想叫主人來餵它,它不知主人已經餓死或流亡在外了。“狗吠空垣牆”句,把人民逃亡,農村破敗荒涼的情景寫活了。
這首詩通過秋收以後,農民一無所獲的事實,雖僅用二十字,但卻把封建社會中農村饑荒的情形寫得簡明而形象,反映了封建剝削與掠奪的嚴重程度。但此謠非知農事者不能說出,非知農事者不能得以正確理解。歌謠以簡練、含蓄的語言,抓住幾個富有典型意義的事實,描繪出當時階級剝削、階級壓迫的深重程度,留下了觸目驚心的歷史畫面。農民長年累月地辛勤耕耘勞動,好不容易盼到秋收,可是打下來的糧食來不及在自己家中放一放,就被掠奪走了。八、九月間,本應是農民歡慶豐收、享受勞動果實的季節,可是歌謠里的,卻是千村薜荔、萬戶蕭疏的悽慘景象。頹垣敗壁,幾聲狗吠,正概括了廣大被壓迫、被剝削的農民的辛酸血淚。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導師羅錫詩:初唐時期生產力大大地發展,社會經濟已開始繁榮,即將進入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時期。而這則童謠,卻真實地反映了永淳元年東都洛陽水災餓死人的現實。可見,下層農民的生活,也並不像史家描寫的那么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