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成書

永樂大典成書

1408年12月14日 永樂大典成書 。《永樂大典》開始編纂是在明永樂元年(1403年)。目的是籠絡人心

基本介紹

  • 書名:永樂大典成書
  • 作者:明成祖朱棣
  • 出版時間:1408年12月14日
  • 編纂時間:明永樂元年(1403年)
1408年12月14日 永樂大典成書
《永樂大典》開始編纂是在明永樂元年(1403年)。那時,明成祖朱棣剛剛從他侄子建文帝手裡奪來政權,為了表示講修文治以籠絡人心,遂命解縉等人編輯這部書。1404年編完,命名為《文獻大成》。不久明成祖朱棣認為該書內容不夠詳備,不符修此書的原意,故而又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等參與,重新編修。這次參加編校、抄寫的達2100多人,歷時5年,於永樂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總計近22900卷以上,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賜名《永樂大典》。
該書為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宏大的類書。採錄曲集七、八千種,經、史、子、集、釋、道、戲曲、平話、醫卜、工技、農藝等各類著作無所不錄,搜羅甚廣,資料頗豐。
該書的體例是以明初官修的《洪武正韻》的韻部,依韻次編排輯錄的資料。即:以單字為目,以韻系字,每單字下詳註音、義,並錄該字篆、隸、楷、草各種字型,然後分類輯入與該字有關即以該字起名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人詞曲典故等各項內容。如《四庫全書總目》所云:“或以一字一句分韻。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韻。”“或”全錄一書,以書名分韻。“大體符合凡例所說的”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但《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它時以字句、時以篇名、時以書名分韻,“割裂龐雜、漫無條理”、“參差無緒”。
但是,該書採錄古籍資料,書名、作者,都以紅字寫出,頗為醒目;成段成篇乃至全書引錄文獻,一字不易。尤其是元代以前的佚文秘典,世所不傳的,全賴其全篇全書收入,甚為完整,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文獻資料,且出處明晰。清代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從中輯出的佚書甚多,已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總計385種,4926卷。列入“存目”的還有100多部書。後來,還有人不斷地從《永樂大典》這一古籍的“寶庫”中輯錄佚書佚文。足見《永樂大典》在保存古代文獻資料方面的重大價值與貢獻。
《永樂大典》只有抄本而無刻本。原本只抄一部,明世宗嘉靖年間又抄錄正副兩本,原本移回南京,正本存放於文淵閣,副本存放於皇史?k。明朝末年,原本、副本俱毀,僅存正本一部抄本。乾隆年間,已殘缺不全,後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入侵北京,兩次對此書搶劫、焚毀,光緒年間僅剩64冊。後經多方搜求、各方捐贈、歸還,再加上複製本,共得730餘卷,1959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所印僅為原書的3%強。之後,中華書局又陸續收到60多卷,相繼影印出版。

1408年12月14日 永樂大典成書  《永樂大典》開始編纂是在明永樂元年(1403年)。那時,明成祖朱棣剛剛從他侄子建文帝手裡奪來政權,為了表示講修文治以籠絡人心,遂命解縉等人編輯這部書。1404年編完,命名為《文獻大成》。不久明成祖朱棣認為該書內容不夠詳備,不符修此書的原意,故而又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等參與,重新編修。這次參加編校、抄寫的達2100多人,歷時5年,於永樂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總計近22900卷以上,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賜名《永樂大典》。 該書為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宏大的類書。採錄曲集七、八千種,經、史、子、集、釋、道、戲曲、平話、醫卜、工技、農藝等各類著作無所不錄,搜羅甚廣,資料頗豐。 該書的體例是以明初官修的《洪武正韻》的韻部,依韻次編排輯錄的資料。即:以單字為目,以韻系字,每單字下詳註音、義,並錄該字篆、隸、楷、草各種字型,然後分類輯入與該字有關即以該字起名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人詞曲典故等各項內容。如《四庫全書總目》所云:“或以一字一句分韻。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韻。”“或”全錄一書,以書名分韻。“大體符合凡例所說的”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但《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它時以字句、時以篇名、時以書名分韻,“割裂龐雜、漫無條理”、“參差無緒”。 但是,該書採錄古籍資料,書名、作者,都以紅字寫出,頗為醒目;成段成篇乃至全書引錄文獻,一字不易。尤其是元代以前的佚文秘典,世所不傳的,全賴其全篇全書收入,甚為完整,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文獻資料,且出處明晰。清代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從中輯出的佚書甚多,已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總計385種,4926卷。列入“存目”的還有100多部書。後來,還有人不斷地從《永樂大典》這一古籍的“寶庫”中輯錄佚書佚文。足見《永樂大典》在保存古代文獻資料方面的重大價值與貢獻。 《永樂大典》只有抄本而無刻本。原本只抄一部,明世宗嘉靖年間又抄錄正副兩本,原本移回南京,正本存放於文淵閣,副本存放於皇史?k。明朝末年,原本、副本俱毀,僅存正本一部抄本。乾隆年間,已殘缺不全,後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入侵北京,兩次對此書搶劫、焚毀,光緒年間僅剩64冊。後經多方搜求、各方捐贈、歸還,再加上複製本,共得730餘卷,1959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所印僅為原書的3%強。之後,中華書局又陸續收到60多卷,相繼影印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