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畫

水陸畫

水陸畫會是一種傳統宗教繪畫。起源於三國時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時期盛行的佛教寺院為超度亡靈,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產生與發展的民俗文化現象。水陸畫是水陸法會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畫。

2014年11月11日,水陸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陸畫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河北省廣平縣
  • 遺產編號:Ⅶ-113 
  • 序號:1317
歷史源流,題材和形式,分類,現存作品,傳承意義,水陸畫大師,

歷史源流

水陸法會,又稱為“水陸道場”、“水陸齋”、“慈悲會”馬“悲濟會”“七齋”,略稱為“水陸會”,俗稱“打水陸”,全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指開設法會時救度者與被救度者集會於一堂,凡與會者都能得到超度施法與施食同時進行,普度受苦眾生,是一種設齋供奉佛神以追薦超度亡靈眾鬼的大法會,是中國宗教活動中最隆重、規模最盛大、所需時間最長的一種儀式。水陸畫是隨著水陸法會的產生而出現,是寺院或私人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的宗教畫,是舉辦水陸法會不可缺少的聖物之一。清末敦煌藏酮出土的一份中唐時期的《發願文》範本中有云:“故於是日,灑掃庭宇,嚴飾道場,請佛延僧,設齋追福……”在當時的“道場”上,就裝飾著以宗教人物為題材的各種佛幡掛圖,即是早期的水陸畫。據現有的文獻記提早的有關於水陸法會的圖像始見於晚唐、五代,並逐漸形成體系。相傳山西平陽城南水陸社因保存有唐代吳道子(685-758)的水陸畫軸120幅而得名,在《池北偶談》中卷二十三亦有相關的記載。雖然這套水陸畫是所謂是唐代吳道子的作品,但實際上只是依據傳說不足為據。
水陸畫經過五代的流傳與發展,已經逐漸形成為一套完整的規模。在當時的佛寺道觀中有水陸殿和成套的水陸畫圖卷,如山西繁峙金代岩山寺正殿原本即是水陸殿,殿中壁畫是在正隆三年(1158)由御前承應畫匠王逵和王道所繪,可惜現壁畫已毀。元明之時,水陸道場懸掛的水陸畫基本定型,一般寺院修設的大西水陸法會中一堂水陸畫為一百二十幅。朝廷修設的水 陸法會用到的水陸畫多達二百餘軸。這些作品多由民間道釋畫高手繪製,嚴謹工整藝術精湛,其內容包攬了民間崇信的所有神祇,它的懸掛幅數依法事規模而定,另外在這一時期除了成套的捲軸水陸畫像外,佛寺道觀中出現了專門的水陸殿,繪有構圖結文完整的水陸壁畫。
到21世紀保存下來的水陸畫作品多數是明清時期的,特別是山西、河北兩省的寺廟內還存有許多水陸壁畫,這些詩廟的雖然始建年代不一,但其水陸壁畫大都繪製於宋元以後。山西地區現存的水陸畫多為明代作品,如稷山青龍寺腰殿(水陸殿)壁畫保存較完整,從建築、壁畫的風格以及相關紀年的考察,全殿的壁畫當最後完成於明代初年。殿宇的四壁繪以往古諸神仙鬼怪、帝王后妃等人物形象,又有陰曹地府,倡導“因果報應”,提示人們皈依宗教免遭苦難,晉南定林寺、渾源永安寺和靈石資壽寺的明代壁畫也繪有水陸功德,氣勢雄偉、人物繁密,是研究水陸畫內容和藝術的重要作品。

題材和形式

水陸畫既然是我國古代寺院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的一種宗教畫,又是水陸法會不可或缺的聖物之一,因而其繪畫題材離不開佛、道、儒三教的諸佛菩薩、各方神道、人間社會各色人物等,所以水陸畫就是佛道、儒三教題材內容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創作,它既有描繪宗教世界 的內容,也有反映世俗社會生活的,是中國歷史畫卷園地中的一朵盛開的奇葩。中國水陸畫所描繪的內容是包羅萬向的:包括了天堂人間、冥府三界,以及儒、釋、道三教中的所有神、佛、仙,還有民間諸神和人間世俗生活。
我國水陸畫題材豐富多彩,內容有佛教方面大量的人物畫,如佛菩薩、緣覺、祖師、明王、護法諸天、天王、力士、夜叉、飛天、印度古仙人等;還有天人阿修羅、山嶽江海諸神、儒教、先聖、道輪迴等等許多密宗題材。如位於我國青海省樂都縣碾伯鎮的佛教寺院西來寺,現今還遺存24軸“水陸道場”的捲軸絹網,這些工筆水陸畫共繪有儒、釋、道三教人物故事78組,各種人物502身,主要內容有反映“神界”的佛教系統的諸佛菩薩、明王尊者、護法韋陀等,有描繪 神道的日月星辰三官大帝、風雨雷電等;還有繪製各色人等的帝王太子、后妃宮嬪、將帥士兵、賢婦烈女等像;也有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畫像,如饑荒餓殍、橋樑路倒、投河落井、客死他鄉、獸咬蟲傷、馬踏車輾、別妻離子等悽慘的人間景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些水陸畫保存十分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和明代藝術珍品。
我國水陸畫的形式有軸畫、壁畫、雕塑等,根據神靈身份品級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捲軸畫在法會時期懸掛,懸掛也是按身份品級不同分別掛於上堂或下堂,裝裱的畫軸鑲邊多分上堂與下堂,分黃綾與紅綾,當時的水陸畫被看得很珍貴,只有在法會上才能懸掛,並按神靈或其階段層展示,法會結束時進行收藏保管,平時不能輕易懸掛,也不能單幅懸掛,是水,陸法會的專用品是中國漢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如青海省西來寺水陸畫的就是捲軸,形式的,而河北石家莊毗盧寺水陸畫都是壁畫形式的。

分類

水陸畫有軸畫、壁畫雕塑等,內容豐富多彩,有菩薩緣覺祖師明王護法諸天、天王、力士、夜叉飛天、印度古仙人等,還有天人、阿修羅、山嶽江海諸神、儒教先聖、城隍土地、毒惡諸神等,是集釋道儒之大成,其中包括毗盧佛、明王、六道輪迴等等許多密宗題材。根據神靈身份品級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捲軸畫在法會時期懸掛,懸掛也是按身份品級不同分別掛於上堂或下堂。裝裱的畫軸鑲邊多分上堂與下堂,分黃綾與紅綾,當時視水陸畫很珍貴,只有在法會上才能懸掛,並按神靈或其階段層展示,法會結束時淨畫取下捲起收藏,平時不能輕易懸掛,也不能單幅懸掛,是水陸法會的專用品,是中國漢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直觀宣講佛法,傳播佛教與佛教教義,從內容與題材看相當豐富,實際上它就是在“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產生與發展的,有佛、玉皇大帝孔聖三教長老,共享一爐香火,共同擔負著普渡眾生的神聖使命。

現存作品

現存的水陸畫較多,古老的發現很少。《明王變》(圖一),長142厘米,寬76厘米。布本設色,繪一武士形象明王,三頭六臂,赤足站立,怒發沖立,雙跟巨睜,眉聳立,直立的一眼直盯前方,寬鼻向上,咧嘴呲牙,一派兇相,兩側面同樣令人生畏,六臂各手持一法寶,上面雙手高捧月亮與太陽,旁有飛雲托浮,中雙手持明鏡與響鈴,下面雙手抓長戟與索帶,袒胸露乳,身佩飄帶胸帶纓絡,下穿戰袍,腰系帶,腹前纓穗隨風舞動,腳頸帶圈飾,渾身肌肉緊繃,充滿力感。畫右下角有款。這是一幅工筆重彩,用銀珠石青石綠章丹等礦物顏料,顏色至今仍鮮亮如故,描繪技巧高,造型能力達到既準確又生動的境界,套用誇張手法,又合乎人體結構比例。注意兇猛武士的氣勢體現,面龐獰厲惡狠,露出的胸、臂、腿、肌肉緊繃,六臂揮舞,握兵器,嚴陣以待,周圍氣氛緊張。整個畫面設色和諧,神采飛動,線條勁柔疾緩,表現了人物鬚髮、面像、肌肉、戰袍的不同質感,疏密的組合富節奏韻律感,光彩照人。

傳承意義

水陸畫為佛教史研究提供資料。水陸法會從起源到興盛,滲透了許多道教、儒教、民間眾神的內容,從中我們可以得知佛教中國化的歷程,唐宋以來歷代君王在建國初期,登基之時,修設水陸法會追薦忠臣烈士死難民眾的亡靈,藉以安撫民心,祈求社會太平;水陸畫也為儒、釋、道三教融合史研究提供資料。隋唐之後,宋元之時,儒、釋、道三教合流,但我們多從抽象的文字資料中研究,水陸畫給我們提供了十分具體的形象資料,從中可以看出儒、釋、道三教的神佛、仙,按層次、按職能,有條不紊地組織於一個神話系統之中,既不互相矛盾,又合乎情理;水陸畫為信仰民俗研究提供資料。水陸畫中的佛、神、仙都是中國老百姓所敬奉的,從水陸畫中可以研究出中國人的信仰民俗和信仰心理。明代的水陸畫更為規範化和世俗化,畫中不僅可以賤隊物畫、山水畫的技法,而且可以看到許多民俗方面的內容。畫面將社會風俗繪入其中,為現代人研究歷史提供了直觀生動的形象資料;水陸畫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供資料,水陸畫將當時的人物服飾的款式、顏色做了細緻的描述。古代的畫師除了佛、神、仙的畫像,依照粉本進行描繪外,一般古聖先賢的俗世服飾都是按照當時社會的服飾制度繪製的,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供了具體形象的資料,現代中國戲劇中的服飾與水陸畫中的人物服飾十分相似,也可為中國戲劇史研究提供資料。

水陸畫大師

伴隨水陸道場發展起來的“水陸畫”,便成為中國宗教繪畫中的一個畫種。佛教繪畫的創始人,據說是三國時期著名畫家曹弗興,其後許多著名畫家多為寺院繪製各種宗教題村的壁畫。如東晉著名的藝術大師顧愷之不僅擅長畫人物。山水,而且所畫的宗教畫也是畫壇絕響。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講得就是他為洛陽瓦棺寺所繪維摩詰像。據傳他嘗閉門作畫一月,畫成後開戶讓人欣賞,維摩論的形象清瘤高逸,“光照一寺”以至“施者咬咽”,頃刻間“使得餞百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