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昆蟲龍虱的幼蟲)

水蜈蚣(昆蟲龍虱的幼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蜈蚣,又名水夾子,是龍虱的幼蟲。是一種水生昆蟲,成蟲和幼蟲都是肉食性的,故對魚苗危害很大。水蜈蚣,蟲體長園柱形,有一對鉗形大顎,似蜈蚣毒螯得名,頭部略圓,兩側具有黑色單眼6個,有趨光性,觸角4節,軀幹11節,前三節為胸節,各具足一對,後八節為腹節,最後2節兩側有毛,末端尾毛二條,作呼吸用,倒懸露出水面。成蟲產卵於水草上,尤其是杏菜(俗稱水荷葉)葉背面。常倒懸於水中,將尾部翹出水面,其實這是在呼吸空氣。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的水體中,更喜歡生活在魚塘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蜈蚣
  • 拉丁學名:cybister sharp
  • 別稱:水夾子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昆蟲綱(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 :鞘翅目(Coleoptera)
  • 亞目:肉食亞目(Adephaga)
  • :龍虱科(Dytiscidae)
  • 分布區域:主產於廣東、湖南、福建、廣西、湖北等省,吉林省有6~7種。
  • 成蟲:龍虱
形態,習性,烹飪方法,

形態

水蜈蚣,又名水夾子,是龍虱的幼蟲。是一種水生昆蟲,成蟲和幼蟲都是肉食性的,故對魚苗危害很大。水蜈蚣,蟲體長園柱形,有一對鉗形大顎,似蜈蚣毒螯得名,頭部略圓,兩側具有黑色單眼6個,有趨光性,觸角4節,軀幹11節,前三節為胸節,各具足一對,後八節為腹節,最後2節兩側有毛,末端尾毛二條,作呼吸用,倒懸露出水面。
水蜈蚣
成蟲及其幼蟲形態說明成蟲及其幼蟲形態說明

習性

成蟲產卵於水草上,尤其是杏菜(俗稱水荷葉)葉背面。常倒懸於水中,將尾部翹出水面,其實這是在呼吸空氣。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的水體中,更喜歡生活在魚塘里。每年的五六月間,是產卵繁殖後代的季節。貌惡、性凶而又貪嘴,慣用頭部的一對大鉗來夾食魚苗或其它小動物。當夾住食物後,便從食道中吐出毒液,使之麻痹。然後陸續吐出消化液逐漸將它消化,再吸入體內。人們將這種消化方式叫做“體外消化”。在一晝夜的時間裡,會夾死10多尾小魚苗。由於捕食魚苗,危害漁業生產,人們便想方設法來對付:放魚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殺死;池塘注水時用麻布過濾阻攔;當人們發現悄悄溜進魚池後,就往池中潑灑0.5-1ppm的晶體敵百蟲,使在一兩天內中毒身亡。有的人利用趨光性,黑夜裡將點燃的油燈放在浮於水面的木框上;木框內還倒了點煤油。一見到光亮,便聚集攏來……

烹飪方法

說到蜈蚣,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位列“五毒”的蜈蚣。盛產於南方的水蜈蚣,又名水夾子,是龍虱的幼蟲,也是一種會吐毒液的厲害角色。不過在神奇的西雙版納,再厲害的蟲子,同樣還是可以變成餐桌上較為稀罕的美味。
水蜈蚣蟲體似圓柱形,有一對鉗形大顎,因為貌似蜈蚣毒螯而得名。不過這樣貌似兇惡的蟲子,在西雙版納傣家人的餐桌上,你不必擔心其毒液,大膽把它吃進嘴後絕對是“體內消化”。在勐臘縣勐侖鎮羅梭江上,經常在江上捕魚的村民,熱衷於到河流淺灘處,將灘上的石頭一一搬開,拾撿石頭下面藏著的水蜈蚣。往往一次可以收穫一大盆,收集在一起清洗後,下鍋或用辣椒、辣醬,加上食鹽炒熟黃燜,或是甩乾水分下油鍋煎炸,抬上桌來宴客絕對會為主人贏得一片讚譽。
據說經過高溫烹調後,水蜈蚣可怕的毒液就不在了。黃燜的吃起來香辣中不失鮮味。油炸的水蜈蚣撒上椒鹽後,則“蜈蚣未到,香氣早已撲鼻”,一筷子夾起一隻勇敢地送進口中,用牙輕輕一咬,立刻“咔吱”一聲脆響,那份香味,在口中久久不絕。
水蜈蚣可食用水蜈蚣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