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莖線蟲

水稻莖線蟲

水稻莖線蟲是一種專化的植物外寄生性線蟲,主要寄生為害水稻。在潮濕條件下,水稻莖線蟲從土壤中向水稻幼苗遷移,並侵入水稻的生長點。插秧後幾天生長點的的頂芽就能發現線蟲,接著在葉鞘、莖和頂節、花梗、花序和種子都可以發現線蟲。它是病區水稻上為害最大的病原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稻莖線蟲
  • 拉丁學名:Ditylenchus angustus (Bütler) Filipjev
  • 別稱:Tylenchus angustus Bütler
  • 二名法:Anguillulina angustus
  • :動物界
  • :墊刃目
  • 亞目:墊刃亞目
  • :粒線蟲科
  • :莖線蟲屬
分布,形態特徵,雌蟲,雄蟲,病害症狀,傳播途徑,防治方法,檢驗方法,防治技術,

分布

水稻莖線蟲分布於亞洲非洲的水稻生長區,包括孟加拉、緬甸、烏茲別克斯坦、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越南、埃及、蘇丹、南非、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馬達加斯加。

形態特徵

雌蟲

蟲體細長,近直線型或略向腹部呈弧形彎曲,角質層有細微環紋。體中部環紋約1μm寬。唇區無環紋,縊縮不明顯。頭區骨架稍硬化,六角放射形。正面觀唇區分6部分,大小近相等。側區為體寬的1/4或略少,有4條側線,幾乎延伸到尾尖。頸乳突在排泄孔的後方,緊接排泄孔。側尾腺口位於尾中部的後面,孔狀。口針發育較好,口針錐體約占口針全長的45%;基部球小但明顯。食道前體部圓筒狀,長約為體寬的3~3.6倍,在與中食道球聯接時變窄,中食道球卵形,在中食道球中心前部有明顯的瓣門。食道狹部窄,圓筒狀。是食道前體部長度的1.5~1.9倍;後食道腺體常呈梭形,長27~34μm,主要在腹面稍覆蓋腸,有3個明顯的腺核,無賁門。神經環明顯,在中食道球後面21~35μm處。排泄孔位於從頭部開始向後90~110μm處,略在後食道球開始處的前部。半月體在排泄孔前3~6μm處。陰門有橫的狹長裂口,陰道管略斜,達體寬一半以上。受精囊長形,充滿大的圓形精子。前卵巢向前伸展。卵母細胞單行排列,極少有雙行。後陰子宮囊內無精子,退化,長度是陰門徑的2~2.5倍,延伸至大約是陰門至肛門距離的1/2~2/3。尾部錐形,是肛門處蟲體直徑的5.2~5.4倍長,末端漸尖,類似尖突。
水稻乾尖線蟲製備片水稻乾尖線蟲製備片

雄蟲

蟲體近直或略向腹部彎曲,形態上類似雌蟲。具有交合傘,開始於交合刺的近末端腹面,延伸幾乎達尾尖。交合刺向腹部彎曲,簡單。引帶短、簡單。
幼蟲:在總的形態方面與成蟲相似。食道按比例長於成蟲的食道。

病害症狀

在發生“ufra”病的水稻植株發育的各個階段,都可發現水稻莖線蟲的卵、幼蟲和成蟲(Butler 1913年)。在水稻秧苗移栽後幾天,在花芽頂端就可發現該線蟲,並且隨植物的生長上行到新形成的組織器官上營外寄生生活。在水稻的花期和抽穗期,線蟲主要在莖的柔嫩部位,葉鞘、莖稈、未授粉的扭曲的穀粒和畸形花梗中活動。被為害的植株矮化,葉片常萎縮。最後一個節間上方的葉鞘和枝芽扭曲,蜷曲。總花梗蜷曲,花梗產生未授粉的小穗。線上蟲所處部位以上的一至幾個莖節上產生特徵性病變。
Butler(1913年)描述了兩種“ufra”的病狀:在“thor ufra”(腫脹 ufra)莖稈的上部腫脹成紡錘形,穗不能伸出;在“pucca ufra”,穗能從葉鞘中完全發出或部分發出。
本病症狀最明顯是在穗期,但在水稻生育早期也可見到。病株類似條紋花葉病毒,褪色條紋縱貫全葉,隨著時間增長而愈益清晰。全葉捻轉或呈嚴重畸形,有時幼葉基部出現皺縮,然後褪變為白綠色。大田病狀常在移栽後兩個月出現,苗期葉片褪綠和變形,但病狀常隱蔽不明顯,易與健株混淆,需俟一段時間過後,才有少數褐色污斑在葉和葉鞘上出現。不久,污斑變黑而上部節間的稈也轉為暗褐色。至抽穗期,由於被害時間和受侵程度不同,病株各異。上部葉片是主要被害部分,抽穗後,症狀非常明顯,極易識別。分型如下:
膨腫型
  線蟲破壞始於穗形成的早期,這種病穗緊裹葉鞘裡面,不能抽出,呈紡錘形腫大,剝去葉鞘,可見病穗已變為褐色,並捩曲歪扭,不結實。花的各部也退化難辨。
成熟型
  穗形成的早期已過,線蟲開始破壞。這種病穗,可以從葉鞘中抽出,並能結成一些正常穀粒,特別是靠近穗的頂部,但穗的下部小花全不受精,或僅有部分小花結實。花梗呈暗褐色到黑色。
中間型
  穗僅部分抽出,顯示細弱而不結實。病株常在被害處,形成分枝,即在同一葉鞘內伸出2~4根扭曲的穗。其中有隻有主穗形成的穗,大小正常。

傳播途徑

本病原可從秧苗移植傳到大田,再靠田間排水、灌水及雨水,由一塊田傳到另一塊田。在潮濕的條件下,病健株間彼此接觸摩擦也可傳播,收穫後病田內的根莖、病株殘體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病種子也能傳播該線蟲。

防治方法

檢驗方法

孕穗至抽穗期間,採取可疑病株的上部稻桿、葉鞘、穗桿等組織,用漏鬥法分離線蟲,然後根據上述形態描述進行線蟲鑑定。

防治技術

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本病主要由種子傳播,其次是秧苗、病株殘體及病土。因此,要加強對種子、稻草及其製品的檢疫。由於我國尚無該線蟲發現和危害的報導,加強檢疫對於防止該病害的傳入極其重要。
2.選用抗病品種或用耐病和早熟品種,以便線上蟲大量發生前成熟。
3.提高稻田水平面,使排水良好,有利耕作,並避免在常年潮濕的凹地里種稻。
4.田間衛生。該線蟲田間傳播是通過雨水和灌溉水進行的,收穫後的根茬,田間植物殘體及污染的土壤是初侵染源,全部清除有病稻草,加以焚燒;深翻地,休耕也是比較有效的防治方法。
5.種子消毒。溫湯浸種,可減輕病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