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崇拜

水神崇拜

水神崇拜是世界上部分民族信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種植根於傳統農業社會中的自然崇拜。是農耕自然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風調雨順是人們最大的願望,水神崇拜無論在官方還是民間都很盛行,主要表現在信仰對象十分廣泛,信仰形式多種多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從唐代開始,龍王崇拜逐漸興起和普遍化,這對於中國民間信仰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神崇拜
  • 類型:民族信仰
  • 特徵一:崇祀水神的多樣性
  • 屬性:傳統農業社會中的自然崇拜
蕭山地區,產生原因,

蕭山地區

天官地官水官
特徵一:崇祀水神的多樣性
蕭山崇祀的水神中,有的屬於英雄神,如大禹、伍子胥、關公、晏公、媽祖等。大禹,神話中的治水英雄。《莊子·秋水》云:“禹之時,十年九潦。”傳說大禹在今進化鎮塗川村一帶,開新江,導洪流,保塢湖,用疏導方法治水見效,深受村民尊敬,並娶塗川女為妻。大禹治水的傳說在蕭山流傳甚廣,大禹是蕭山人心目中的治水之神而倍受崇拜。今塗川村有塗山福主廟,供奉大禹。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越絕書》載,“威陵萬物,歸神大海。蓋子胥水仙也。”西興(今濱江區)原有寧濟廟,祀奉浙江潮神伍子胥。關公,原型為三國蜀國大將關羽,宗教中護法神名,相傳其威能震懾江潮。舊時南陽沿江堤塘經常坍塌,百姓飽受江潮襲擊之苦。那時流傳一首民謠:“南面烏石頭(白虎山之烏龜),北面鹽官頭(海寧鹽官),中間龍王推潮頭,關帝引潮坐上頭,龍王逃走不回頭,洪潮奔騰驚不休。”由是民眾在江邊建造關帝殿,塑關帝鎮海治潮。晏公,江西臨江府清江鎮人,元初以人才應選入官,為文錦局堂長。《越中雜識》載,相傳晏公常“靈顯江湖,人立廟祀之”。明代被玉封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後因保佑海運,被封為“顯應平浪侯”。進化鎮魯家橋麻溪之濱,建有晏公廟,此為蕭山惟一的晏公廟,今存。麻溪向來水利地位十分重要,故鄉民建廟供奉晏公,以求神佑。媽祖,名林默,福建莆田漁民女兒,她素行濟世,常乘舟巡遊於島嶼之間,救助海上遇險船隻,為人治病,後因海難而不返。傳說她羽化升天,福建、台灣、浙江沿海等地人民尊其為海上女神。相傳媽祖修過錢塘江堤,蕭山百姓立廟供奉她。民國《蕭山縣誌稿》載:“天后宮,在城內里橫河,一在沙地嚴亹山,清乾隆三十五年移建亨字號。”今河莊鎮民主村建有娘娘廟,供奉天后宮娘娘。
蕭山崇祀的水神中有的屬於地方神祇,如張夏、湯太守等。《越中雜識》
載:“宋兵部郎中張夏,治海塘有功,封寧江侯。雍正三年,敕封靜安公,置祠奉祀。”張夏,北宋蕭山人,俗呼“張老相公”。曾治理過蕭山和錢塘兩縣的海塘,功績卓著。蕭山民眾將其尊為水神,沿江多立廟祀奉。湯太守,明代會稽太守湯紹恩,任上治理蕭紹平原水系,建造三江閘,使方圓數百里免水潦之患,蕭山百姓感其恩德。舊時河上白燕聖帝廟祀奉湯太守,其神龕額書“江流砥柱”,聯云:“星拱環七道行看影落彩虹利濟何須呼野渡,宿應憶三江又見靈昭白燕分光到處沐覃恩。”
蕭山崇祀的水神,還有神話中積蘆灰止淫水的女媧,舊時雲石有女媧殿;佛教中尊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等,蕭山寺廟所供奉的大都是渡海觀音,即腳踏鰲魚、手持楊枝水瓶的觀音渡海之像,以取水波不興之意。總之,蕭山崇祀的水神門類齊全,豐富多彩,具有宗教文化的多樣性。
特徵二:崇祀地域的廣泛性
無論南片、里畈還是沙地,蕭山民眾皆崇祀水神,供奉水神的寺廟遍布各地,但從總體上看以沿江和沙地區為多。例如張神廟,主要分布在浦陽江、錢塘江畔,以及沙地區。民國《蕭山縣誌稿》載:“靜安綏佑公廟,在縣東北十里長山之麓,宋時建,祀漕運官張夏……一在縣東十九里新林周……一在螺山,一在臨浦蕭紹交界處,一在十都桃里……一在石岩堰,一在長興鄉潭頭,一在聞堰,一在沙地正字號。”其實張神廟遠不止這些,如河上鎮下門村張毛廟,進化鎮泥橋頭村靖江廟,坎山鎮東蓍草庵,黨山鎮梅龍殿,相公殿,益農鎮鎮龍殿、頭段廟,黨灣鎮鎮海殿,靖江鎮靖江殿,義蓬鎮靖海殿、定海殿,南陽鎮鎮海殿等,都主供張夏。側供張夏的寺廟
更多,諺云:“沿江十八廟,廟廟祀張神”。供奉其他水神的寺廟雖不及張神廟多,但其分布情況大致相同,到處皆有。可見,水神崇拜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舊時蕭山各地民眾都信奉,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特徵三:祀神習俗的功利性
舊時蕭山崇祀水神,分平時崇祀和急時崇祀兩種。平時崇祀一在年節舉行,例如正月初一祭天地菩薩、歲終請年菩薩等。俗傳蕭山所請的年菩薩“黃山西南”,是位“赤卵年菩薩”,他為搶救西江塘,脫掉衣服奮不顧身跳入江中,結果大堤保住了,而他卻被無情洪水吞沒。所以蕭俗請年菩薩女人須迴避,深夜祭請,打開大門,用五牲福禮,燒太隆元寶,主祭男子念念有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二在神誕之日舉行廟會崇祀,例如:二月初七至初九黃山西南廟會,祀寧邦保慶王和保國資化威勝王。二月十九舉行香會,祈晴禱雨。三月初六張神會,各地張神廟皆舉行廟會。五月初六起瓜瀝迎神會,從各廟抬張神、溫元帥等神偶,巡行數日。五月十三南陽白虎山關帝廟舉行關帝會。六月廿四黨山雷公廟會。七月十六河神會,是夜沿江放河燈祭龍。八月十八潮神會,沿江一帶迎神、觀潮。廟會崇祀最為普遍,會期一至三天不等,屆時善男信女到寺廟燒香誦經,廟內演戲,有的還舉行迎神賽會,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廟會習俗雖帶有文化娛樂和物資交流的成分,而且後來逐漸向這方面發展,但無論其初衷還是實際主旨都是崇祀神佑,都是為娛神、酬神、祈神,以保平安,免遭水患。

產生原因

水神崇拜
蕭山古屬越地,《史記·封禪書》載:“越人俗鬼”,“祠天神上帝百鬼”。明萬曆《蕭山縣誌》載:“俗尚鬼,多淫祀。”蕭山歷史上的水神崇拜,除了與社會習俗有關,還有著地域、人文、經濟等諸多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原因。
第一,蕭山位於杭州灣南翼,襟江帶海,歷史上多次海進和江河變道,灘涂漲坍無度,境內水旱災害頻發,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鄉人在抗禦自然災害的過程中產生了水神崇拜,這是最主要原因。據史書記載,遠古時代蕭山一帶發生過三次海進,蕭山汪洋一片,海岸線直達石牛山、船塢山、雲門山附近,洪水肆虐,先民被迫退居深山。於是產生了女媧鍊石補天以止淫水的神話,雲石女媧殿的來歷,就是與海進的自然現象和先人治水的經歷有關。至晚更新世後期,海退發生,會稽山以北大片海相沉積層出水成陸,蕭紹平原逐漸形成,但是水患形勢依然嚴峻,於是產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話。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說:“早期流傳於越人之間的神禹治水錶達了他們‘神’定勝天的願望”。越人面對這塊當時被洪水所吞噬的故土,幻想和期待著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神靈,能夠驅走滔滔洪水,讓他們回到富庶、美麗的平原上去,這是產生大禹治水神話的根本原因。
歷史上浦陽江在臨浦以下河道多變,唐末以前浦陽江從臨浦散漫向東北方向,流經臨浦湖、西城湖、莫家港、龕山等地出錢塘江。五代至宋,浦陽江主流借道西小江從紹興三江口出海。南宋以降多次開鑿磧堰山,直至明成化間麻溪築壩後,方引浦陽江北出磧堰。錢塘江河口段在明清時期,江道發生“三門演變”,即江道自南大門、中小門,至乾隆中期完全走北大門,南沙逐漸開墾成陸。浦陽江、錢塘江流道多變,必然引起江堤多變。多變的江堤經不住上游山洪、下游涌潮的衝擊,堤坍塘潰也就多,因此蕭山歷史上決堤水患頻繁。據志書記載,自南宋紹興十三年至1949年的800餘年間,共發生水災100多次,其中錢塘江、浦陽江、永興河、凰桐江等江河堤塘塌決77次,縣城被水淹40多次。例如:明崇禎元年(1628)春正月,大風雨,海溢,溺人畜,亡菜傷稼。七月連雨,廿三日颶風大作,拔樹倒屋,酉刻海水驟溢,從白洋、瓜瀝而入,漂沒廬舍田禾,共淹死一萬七千二百餘口,老稚婦女不在數內。民眾面對洶湧的江河,無情的水災,巨大的損失,在生產力落後的歷史條件下,十分需要得到一種外來力量的保護,而傳說中的水神恰恰能夠“靖江”、“護堤”,“綏佑”,因此產生水神崇拜順理成章。所以浦陽江、錢塘江臨江一線堤塘,堤畔多建寺廟,供奉張夏等各路水神,祈求神佑。
第二,在長期治理江河海塘過程中,湧現不少傑出人物,他們死後往往被立廟祭祀,當作水神供奉,這是鄉人產生水神崇拜的原因之一。歷史上錢塘江、浦陽江等臨江大堤經常潰決坍塌,因而修堤固塘從未間斷,其中不乏大規模修築江塘的成功之作。那些親主其事的地方官員、作出貢獻的鄉賢名人,其事跡或載入志書,或口耳相傳,特別受到百姓崇敬和愛戴,有的死後還被封為水神。例如,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鏐親理塘政,徵集軍民修筑西江塘,並在築塘技術上發明“簍石塘”之法,即用竹籠內裝巨石的“簍石”,層層砌疊而不被江潮吞噬。西江塘的成功修築,使蕭山百姓大得其益。錢王父子在築塘治水的同時,還在蕭山建殿封神,西殿在黃山,供奉錢王所封寧邦保慶王,南殿在孝悌鄉(今戴村),供奉保國資化威勝王,意在祈求神護,免遭洪澇之災。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西殿、南殿合併一處重建,稱黃山西南殿,仍供奉二王。重建於清代的戴村上董村七都廟,其前身即南殿,仍供奉保國資化威勝王,廟聯雲“西南多山東北多水惟王永保七都”,說明與錢鏐封神建廟,重視水利建設有關。蕭紹一帶百姓把黃山西南當作年菩薩祭請,名為祀二王,實有祭祀吳越王之意,錢鏐是蕭山百姓心目中真正的西江塘守護神。今黃山西南塑有錢鏐坐像,以示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