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音

水源音

水源音,又稱水源話、河源話,學術名詞為客家話粵中片,是一種分布於河源東江流域的地方語言。是東江客家語系的一類。水源音主要分布在河源市源城區東源縣。除此之外,河源市的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龍川縣韶關市新豐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江西省贛州等地也有一定的分布。

2008年9月9日,河源客家語電視欄目正式開播,以佗城水源音為播音標準音。這是客家地區電視台正式以水源音作為標準音播音的開端,引起了客家學研究者的注目。

2013年3月,河源市區公車將全部實行國語客家話雙語語音報站系統播報站點,公車播報的客家語音將選用河源地方水源音(即龍川佗城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源音
  • 語言歸類漢藏語系-漢語族的客家話 
  • 分布地區河源新豐等地 
  • 使用人數:約100萬
  • 學術名詞:客家話—粵中片 
  • 語言代表:龍川佗城話 
定義,特徵,分布,歷史,

定義

水源音,又稱水源話、河源話,學術上稱之為客家話粵中片,是廣東東江地區的一類方言。學者認為,水源音是來自梅州和贛南兩地的客家移民和東江一帶的原住民長時間雜居在一起,這三部分人所說的話經過一個長期混化過程最終形成的。客家話水源音既區別於梅州話又區別於贛南話,又深受粵方言影響,但因保留著客家話的基本特徵,屬於客家話的一個分支。
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廣東中部龍川、河源、連平、和平、博羅五縣劃歸客方言的粵中片,把與惠州地緣相近的博羅羅陽、福田及龍溪等,獨立劃為“惠州片”。華南師大周日健教授在1990年12月出版的《新豐方言志》中論證了水源話是“客家話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同時指出,“就現代音韻系統來說,惠州話跟水源話一樣,應歸屬於客家話。水源話是毫無爭議的客家話,得到各界普遍認同,而惠州話仍有一定的爭議,另作討論。

特徵

河源話屬於客家話語系的次方言,流行區域包括源城區、東源縣。操河源話區域的各鄉鎮之間的方言也有不少差異。如埔前、黃村、葉潭等鎮的方言與主流客家話(粵台片)差別不大,但黃村方言卻有翹舌音。河源市區(包括東源縣的仙塘、義合、久社、康禾和新港等鎮)的方言聲調變化比較大,東源縣河西(包括船塘、上莞、漳溪、三河、黃沙、順天、雙江、澗頭、燈塔、駱湖和曾田等鎮)的方言聲調較平。
水源話保留了客家話的基本特徵。如古濁塞音和濁塞擦音,不論是平聲還是仄聲,一律讀送氣聲母,像“白”、“暴”、“步”、“部”、“哺”、“病” ;“大”、“達”、“敵”、“代”、“盜”、 “電”、“讀”、“毒”、“獨”、“度” ;“共”、“舊”、“件”、“近”、“跪” ;“在”、“自”、“座”、“坐”、“住”、“雜”、“罪”、“造”等字音是。再如古無輕唇音(即唇齒音),只有重唇音(即雙唇音),在水源話話里也還留下一些痕跡,像“糞”、“痱”、“斧”、“腹”,“甫”、“輔”、“肥”、“吠”、“縫”等字,惠河話仍讀雙唇音。古無舌上音,河源話里也可以看到一點痕跡。如口語單說“知”或問人“知么(知道嗎)”,“知唔知(知道不知道)”,“知”的聲母仍讀[t],成為客家話的特徵之一。又如古“曉”“匣”聲母的合口字,即韻頭是u的字,其聲母在客家話大多讀[f],河源話中“灰”、“火”、“化”、“花”、“歡”、“貨”,“會”、“回”、“畫”這些字的聲母也讀[f]。此外,河源話中,還可以看到保留下來許多客家話特有的詞語以及指人賓語可在指物賓語後一類客語句法特點等。⑹因此,水源話應屬於客方言的一個分支,而不應看作區別於客方言和粵方言的另一種獨立的方言。這一看法,已經得到了大多數研究客方言學者的認同。

分布

水源音主要分布在韶關新豐及鄰近的河源市。其方言點基本沿東江流域分布,地理上處於河源地區粵台片客家話區域的包圍之中。另外,賀州、贛州等地的“河源聲”,本質上也是客家話水源音。而惠州沒有水源音這一說法,習慣稱惠州話、惠城話,與河源的水源音有不小的差異,且屬於爭議方言還沒有得到確認,跟城市宣傳口號“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河源市有不同的態度,學術界已經分開討論,故惠州話不在水源音的討論範疇。事實上水源音以客家古邑河源為代表。值得提出的是跟源城區相比,龍川佗城等地的水源音無論在地理上還是語音辭彙上都更加接近粵台片主流客家話。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地級市。全市總人口為340多萬,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純客家地區。河源的城市形象定位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
在廣東東江中上游的分布情況如下:
1、源城區東源縣:主要分布在市區及燈塔、船塘,康禾等地的部分村落。
2、龍川縣:南部的佗城、義都、豐稔、四都、老隆、附城等處於東江兩岸鄉鎮的部分村落。
3、紫金縣:西部靠近河源市區的臨江、古竹、柏埔、義容、黃塘等鄉鎮有少數村落的居民使用。
4、連平縣:南部與東源縣、新豐縣毗鄰的忠信、隆街、上下坪、陂頭等鄉鎮的少數村落。
5、和平縣:東南部的林寨東水鎮及彭寨、古寨等鎮的部分村落。
6、韶關市新豐縣:主要分布於東部的石角大席二個鄉鎮。
另外,有人指出,在梅州市豐順縣、廣西賀州等地,也有類似水源音語音及辭彙的方言存在。

歷史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水源音的“水源”,毫無疑問是指的東江之源。東江水繫上起新豐、龍川、河源,下至惠州、博羅,其水源在贛南。一支發源於尋鄔,稱尋鄔水;一支發源於安遠,經定南流入廣東,稱定南水。尋鄔、定南二水在龍川縣東北匯入東江,現建有一大型水庫,即楓樹壩水庫。據《長寧縣誌》卷八:“開建之始祖,自福建而來則為客家話,自江西而來則為水源話。”因此,有人認為,東江一帶的客家話水源音是來自贛南老客的客家話,就像粵北東北部的南雄、仁化、始興一帶的客方言,看作來自贛南的老客一樣。這一看法值得商榷。周日鍵先生在《新豐方言志》中曾經指出,這話不可信,理由是新豐的居民既有來自江西的,也有來自福建的。⑴其實東江一帶的居民,不僅來自江西、福建,更多的是來自現今的梅州。據龍川129個自然村居民姓氏源流的調查,各姓多為宋明以來自興寧五華梅縣以及翁源贛州等地遷來。⑵又據《惠州府·郡事記》記載,明萬曆二十年以前,惠州府一帶居民很少,後從興寧、五華、安遠武平陸續遷來許多居民。⑶這是因為,明末清初以後,以梅州為中心的客方言區人口激增,又受到清初遷海政策的影響,客家大本營的居民便逐漸向外遷移,進入了客家民系的播遷期。粵東客家人的播遷,其中一支先進入龍川、河源一帶,經由東江遷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區,由此延伸了長達數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區,即惠河片客方言區,並形成了龍川、河源以至惠州、博羅一帶的客家話水源音。
從地緣學的角度來看,贛南經尋鄔、安遠二水可直通東江。得舟楫交通之便,在明朝初年,東江上游確有一些客家人是從贛南遷來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又有不少人回遷的。據統計,明中葉以後經龍川回遷到贛南的縣就有贛縣、安遠、信豐、定南、全南、南康、上猶、大余、崇義、尋鄔、萬安、遂川、井岡山等共21個,其中以原籍興寧的最多。⑷這樣一來,龍川、河源一帶的居民就大多來自梅州或由福建經梅州遷來,而贛南遷來的只占少數。可以認為,在龍川、河源的東江一帶,來自梅州和贛南兩地的客家移民和原住民長期雜居在一起,他們所說的客家話,理應經過一個混化的過程,才產生了既區別於梅州話又區別於贛南話的客家話,即惠河一帶的客家話水源音。因惠河一帶的客家話具有許多相同的特點,可以擴而大之,把惠河片凡具有這些相同特點的客家話都稱為水源話。新豐方言分客家話和水源話,其水源話分布於鄰近河源市的豐城、馬頭、石角、大席、梅坑五個鄉鎮,⑸理應併入惠河方言片的水源話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